10首不得不聽的變奏曲,絢麗到令人心顫 !


4月
10
2022

一個主題,幻化萬千

這即是變奏曲(Variation

這一體裁的要義和精髓

變奏曲的魅力就在於

它有著層出不窮的聽覺驚豔

小編今天挑選10首佳作

1.人人會唱的變奏曲

莫紮特《小星星變奏曲》

人人唱過兒歌《小星星》,很多人誤以為這首歌是莫紮特創作的。

實際上,這原是一首名為《媽媽請聽我說》的古老法國歌曲。莫紮特於1778年以這首歌的旋律作為主題素材,寫成了鋼琴曲《基於“媽媽請聽我說”的12個變奏》(12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英國女詩人簡·泰勒在聽到這支變奏曲之後,又為其純潔可愛的主題配上了新詞,這才是如今傳唱世界每一個角落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2.最偉大的變奏曲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原為羽管鍵琴所作的《哥德堡變奏曲》被公認是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最偉大的變奏曲

哥德堡是巴赫的年輕學生,服務於患有失眠症的俄國大使凱瑟林伯爵。每當輾轉難眠之時,伯爵就需要哥德堡為其演奏。哥德堡求助巴赫幫助譜曲,於是有了這部流芳百世的名作。

傳說,聽過《哥德堡變奏曲》後伯爵的失眠問題竟真有所好轉了,為此他送了巴赫一只裏面裝有100枚法國金幣的金杯表示謝意。

3.變奏曲傑作中的傑作

巴赫《恰空舞曲》

巴赫創作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包括三首奏鳴曲和三首組曲(也稱"帕蒂塔")。

在這六首作品裏,巴赫為小提琴設計了這件樂器能做到的一切和弦,運用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

《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二號》的末樂章“恰空舞曲”,即使放在巴赫那海量優秀作品裏來看,也顯得如此耀眼,被人們視為巴赫傑作中的傑作。該曲的本質是一首包含31段變奏的變奏曲。

4.最複古風的變奏曲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洛可可”原指一種法國十八世紀中葉建築裝飾布置方面的藝術風格,在音樂上通常指巴洛克至古典樂派過渡時期的作品風格。

柴可夫斯基為大提琴與樂隊而作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標題直接點出了此曲的複古傾向,它由一個主題與八個變奏組成

老柴有意模仿他極其熱愛的莫紮特的音樂風格寫作該曲,同時也表現出自己的音樂個性及濃鬱的俄羅斯民族風情,使得全曲在藝術性和欣賞性兩方面都達到了極高境界。

5.這個變奏感動了全世界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為鋼琴與大型管弦樂團所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借用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音樂主題派生出24段變奏。

這部作品裏最令人難忘的已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第18變奏。整部作品到這裏突然放慢,奏出了一支最具俄式憂鬱氣息和最典型拉赫瑪尼諾夫旋律風格的純樸而抒情的曲調

經典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因使用了第18變奏作為劇情發展的重要配樂使得該曲得以更大範圍的風行,而被拉赫音樂感動到哭的人們又反過來對這部電影回味不已。

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中引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變奏的片段:

6.最著名的英倫變奏曲

埃爾加《謎語變奏曲》

《謎語變奏曲》是有“英國貝多芬”之稱的埃爾加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總譜原題是《一個創作主題的變奏曲》,"謎語"一詞僅指變奏主題而言。

本曲由一個主要主題("謎語"主題)與十四段變奏構成。埃爾加將樂曲題獻給他的十四位朋友,但具體是誰卻不願說明。

後人只能根據每首變奏曲前的縮寫字母或綽號來加以猜測,好在研究埃爾加的權威們對於這"十四個朋友"的人選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只有第十三變奏曲的女主角稍有爭議)。

這部作品中最廣為人知和喜愛的就是以上音頻中的寬廣、莊重而宏偉的第9變奏,同英國有關的所有重大儀式上幾乎都會聽到它: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的儀式上、同年戴安娜王妃的葬禮上、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以及每年英聯邦陣亡將士紀念儀式上。

《謎語變奏曲》第9變奏甚至在李安的電影《色·戒》裏被用作了大學生們演愛國話劇的戲中戲一場的背景音樂。最近一次被電影引用,則是2017年的戰爭大片《敦刻爾克》,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大師漢斯·季默,將第9變奏的旋律化入了整部影片的配樂中。

7.這個變奏可以講故事

理查·施特勞斯《唐·吉訶德》

理查·施特勞斯根據塞萬提斯的名作譜寫的大型交響詩變奏曲《唐·吉訶德》,表現手法極為大膽。

全曲宛如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不過卻是以交響變奏曲的方式作成。它由引子、主題、10段變奏和一個終曲構成,每一部分都描述了唐·吉訶德遊俠生活中的不同景象。

施特勞斯在該作中將大提琴的音色發揮到極致,另外,以交響變奏曲的形式將一個有人物、有場景的故事敘述得栩栩如生,如此功力罕有人能及。

8.死神在這個變奏中起舞

李斯特《死之舞》

李斯特為鋼琴和樂隊所作的《死之舞》,是他在意大利的比薩旅行期間看到的一副有關死神向著世人襲來的繪畫後觸發靈感而寫。

此曲以中世紀古老聖歌《末日經》為主題,再綴以5個變奏所成。李斯特音樂的典型特征:音響絢麗、想象奇特、氣勢宏大、技巧輝煌等,都在這支曲子中得以充分展現。

9.不變勝萬變的變奏曲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可謂是變奏曲這一體裁中最獨特、最有個性的一首了,因為它的兩個主題從頭到尾交替進行卻沒有任何旋律、和聲與節奏上的變化。

然而,幾乎所有聽過這部作品的人,都不會認為它枯燥無聊、缺乏變化。拉威爾用他超凡入聖的樂隊配器技巧愣是將兩支循環往複長達十幾二十分鐘的旋律,讓人每一遍聽來卻都像是全新的。

《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一部、也是最優秀的舞曲作品,也是20世紀法國交響音樂中的一部傑作。僅僅靠不同配器就實現最高質量變奏的,除了拉威爾,恐怕再無第二人。

10.交響曲裏的極致變奏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

在寫出“第九”之前,貝多芬自己也曾一度最喜歡他的《第三交響曲》。

這部別名“英雄”的交響曲不僅是貝多芬邁入音樂創作黃金時期的標志,也是人類音樂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因為在“英雄”之前,交響曲從未有過如此豐滿的戲劇性、如此強大的沖擊力和如此強韌的生命力。

“英雄交響曲”澎湃激越的末樂章,是一個變奏曲式、奏鳴曲式和回旋曲式的龐大結合體。在交響曲的末樂章使用變奏形式是極不尋常的,貝多芬一寫就將其寫到了極致。

好啦,今天就介紹到這兒

祝大家賞樂愉快 !

橄欖古典音樂

最新雜志書發售

跟著肖邦遊波蘭

搶購戳這兒>>

▼點擊圖片獲取橄欖優質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