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世界】倒盞村裡酒更醇別出心裁

11月
29
2019


分類:旅遊
作者:方夢靜


讀後感電子雜誌

李俊科,網名巴族十三客、了了、紫竹,1954年出生,河南西峽八迭人。中學高級教師,縣級模範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退休後客居洛陽。出版有作品集《恩情重於山》、《趙窪,曾經的地方》、《後凹,遠逝的記憶》。
倒盞村是個小地名,就連賈哥都這樣說。
倒盞村位於裴村的東面,是一個老村子,賈哥小時候去過,後來進城了,就很少再去。昨天,他在洛陽網上看到文友的一個帖子後,說倒盞村發展不錯,就約我們去看看。
洛陽為十三朝古都,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洛陽的附近走走,隨便一個地名的背後,都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倒盞村也是。
上午八點,我們坐公交車從龍門大道越過伊河大橋進入顧龍路,轉入玄奘路,踏上道梁大橋向右看,土坡上那個巨大的雪山雕塑旁邊,就是民俗文化村——倒盞村。
賈哥說,倒盞村有好幾個名字,都有來歷。村民都姓王,所在的山溝就叫王溝,村子叫王家屯。這裡地處萬安山下,坡上酸棗樹成林,春天棗花滿溝香,秋季甜棗滿坡紅,又叫王棗村。當年武則天因為一個大蘿蔔無法烹飪,一位王棗村民毛遂自薦。他帶去村裡的清泉水操作成了一道水席,使武則天龍顏大開,因此武則天常去村子裡品嘗,人們又稱水席村。乾隆巡幸登封嵩山時路過這裡,聽說此事,隨進村用膳,村民以自制的美酒招待。乾隆品嘗後連連嘆息,然後舉杯仰脖倒盞,並賜酒為倒盞酒,村子就以此為名,叫倒盞村至今。
下了車,看到綠樹掩映的路邊有三拱門牌廊,古典大氣。牌廊正中拱門長屏里黑底金字的「倒盞村」格外耀眼,門邊的對聯顯示了倒盞村的歷史:「山因九老立家增祥瑞,酒得御賜美名香千里」。兩側的拱門稍低,上書「尚禮」和「崇德」。對於這個歷史,我們不清楚,進了村子,看了簡介,我們才知道當年王氏母親攜九個兒子從山西遷徙至此,繁衍至今,村子的古老就由此而生了。
進門後,在紅燈籠的引導下,我們暢遊在典雅的幽古村落里。右前方有一個大花壇,花壇上有扇背影牆,那個紅大的「家」字,鑲嵌在青磚牆上,非常入目。蒼勁的迎賓矮松,磚砌的瓦罐院牆,旁邊那頂雕花樓門,也透著「家」的古香。路兩側的木桿頂端的三角平木上,一邊掛著一串鑲著黃絲線的大紅燈籠,一邊飄蕩著藍布紅邊的條幅,條幅上面印著白色字體「倒盞村」。木桿沿著彎曲的水泥路面,一溜兒排到村子的深處,它鄭重地告訴來者,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民俗文化村。
轉過花壇西拐,路過寬大的停車場,看過巨大的倒盞村簡介碑亭,繞過奧斯陸滑雪場門口,左轉就看到了農作物懸掛的長廊。黃黃的玉米圍在木柱周圍,堆起好高好高,紅紅的辣椒弔掛在橫杆之上,一串一串在風中搖擺,各種瓜果、農具都裝飾在屋架之間。穿在木樑上的竹籃里,裝滿了高粱穗、大蒜頭,南瓜、看瓜,棚頂上的小葫蘆用紅色的細繩纏繞,在風的吹拂中調皮地在上面跳蕩著。你走進去,濃郁的鄉情立刻濃縮在你的周圍,你的腦海里不會不湧出熟悉的家鄉景象。這裡時時出現的鄉村符號,無時無刻不侵擾你的思緒,讓你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你不得不在此留下珍貴的瞬間。
沿著山坡下行,是一條水泥便道,黃土坡上綠色的酸棗樹枝點綴在叢林深處,酸紅的野棗時隱時現,使山坡活力四射。道邊的石塊台階被翠竹遮掩,透過翠竹林可以看到遠處那座高大的假山,那裡是正在建設的一個巨大的滑雪場。滑道已成,等待飛雪的降臨。通往滑雪場道路的台階兩側,全是憨態可掬的企鵝,給遊客帶來一襲南極寒冷的感覺與一種雪原冰山的氣氛,它們正以全新的姿態,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腳下的這條路叫耆英路。往下走,一個木製橫版樹在靠著山坡的一側,它介紹了這條小路的來歷。司馬光將近七十歲的時候,曾經在這裡聚會,宴請了德高望重的富弼、文彥博等十三個名人置酒賦詩,相互取樂,這條路就是他們聚會時常走的。司馬光的出現,更增添了倒盞村的神秘色彩。繞過坡頭,就是一個帶棚子的院落。院子寬寬大大,裡面散放著盆盆罐罐等一些農用家具,像極了農家小院。院牆由高高低低的木柴構築而成,盈尺高低,雞狗都阻擋不住,只是看著像一個院子而已。坐山有幾孔窯洞,裡面東西很少,可能是新挖成的,一切都是新的。我走進去坐在一個新的小椅子上,或站起來胳膊擓起小竹籃,再次體會一下過去勞動場景的時候,賈哥就舉起了手機。
出了小院再往下走,坡邊的有一道特殊的風景,那就是青磚砌成的民俗文化牆。這面牆依山就勢,高低不一,青瓦、紫壇、碾盤、瓦罐或立,或臥,或穿插在磚牆裡面,形式多樣,盡顯農村的風貌。這樣的裝飾,體現了農村獨有的特色,在民俗文化村裡到處都能看到,讓人感到十分的親切。村頭的右邊有一棵大樹,枝杈上吊著一口大銅鐘,長長的繩子還在,我們返回的時候,賈哥還貌似生產隊長,手拉草繩,使洪亮的鐘聲在山谷里迴蕩,我們看著都非常激動。
村口的場地很寬敞,青石塊鋪地,只是圖形不規則。場地中央的一輛古式大轎車旁邊,豎起有一根木桿,木桿上掛著一面黃底紅邊的大條旗,上書「倒盞村」,黑色字體異常醒目。站在旗幟下面觀看四周,東面是知青點,北面是拴馬場,西北是戲台,南面兩側是村子的入口和出口。
在寬大的場子裡轉了一下,我們被知青點吸引住了,特別是門前的對聯,勾起了我的興趣:「四海五湖勿忘心繫家鄉,百枝千葉終歸根在河洛。」那段難忘的知青生活,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因為我也是生產隊社員。但是,那個時代也與我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特別是進了屋子之後,呈現在眼前的生活用品和那個時代的符號,更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個激情歲月與火熱的勞動場面:陳舊的柴床、簡單的被褥、綠色的茶缸、水桶、挑筐、馬燈、木箱、小木凳、急救箱,牆壁上還繡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版圖。如果做過知青的舞樂也在現場,她肯定會激動得熱淚盈眶。
平場南邊有兩個半乍亭子,分別位於出入口處。它們是靑磚柱硬山頂的灰瓦棚,靠山面場,後高前低,相對而立。迎面牆上分別繪製有天神惡煞,亭子兩側都懸掛著玉米棒辮子,辣椒串串。東邊的天神高橫長寶劍,怒視著上蒼,俯瞰著村子和亭子裡的一架風車,以及風車旁邊的小谷穗子,守護著村子裡的安全,使之風調雨順。西邊的天神緊握狼牙棒,怒目斜視,看護者亭子裡散放的芝麻捆,瞭望著古老的村莊,祈禱著村民生活幸福美滿。中間的三間廊房裡,正牆上方書寫著「青山綠水」等兩行保護生態的紅字,下面繪製了福祿壽喜四個福娃,其中「喜」字閃在廊房外面的馬頭牆下,預示著村民不論到哪裡都要喜喜洋洋的。廊房的一側橫樑上垂吊著串串紅紅的辣椒,空間裡放置了兩台連頂四格食盒,一架獨輪車,家具雖然破舊,但是那種農村結婚的熱鬧氣氛仿佛就在眼前。廊房的右面牆壁上書寫著「堅持共產主義,建設美麗倒盞村」的紅色大字,向人們昭示著樸實的村民從來就沒有忘記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
從村落布局看,倒盞村分前後兩部分,前面為市,後面為寨。村子裡的集市有大小三條街道,雖說街道不寬,但各具特點,他們分別用作坊、名吃、特色命名。各門店前大紅的燈籠高掛,各種招牌、幌子上的名字分外耀眼。兩廂的街坊橫臥在青磚、石塊的地面上,灰磚白牆,獸脊黑瓦,部分牆體上或鑲嵌著料僵石裝飾圖案,或粉塗著各種版畫,樣式各異,生動形象。閘板店鋪,古香古色,小巧玲瓏。整體街坊「聯檐硬山馬頭牆,玉題干欄萬字窗。灰牆素瓦斜山頂,龍頭鳳尾伴太陽」。男女服務員身著清朝時期的各式服飾散布在店裡店外,更增加古典的氣氛,雖說有的店鋪才剛剛開業,但是,琳琅滿目的旅遊商品已經擺滿店鋪的里里外外,刺鼻的香味,已經瀰漫在街市的角角落落。廢棄的大酒缸排列在青磚院牆的一邊,酒缸里還不時地散發出淡淡的酒香。街道上人來人往,一些店鋪門前已經有不少的遊客,或進店小吃,或挑選商品,好一番熱鬧的繁榮景象。可以想像出當初街市歡悅的人群: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我們走馬觀花式地來到了安樂寨口的平場前,右邊的「司馬澗」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大石塊壘就的山洞裡,司馬光砸缸的雕塑活靈活現,讓我們真實地看到了書本上那個急中生智的小孩。我們很感興趣,就以此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留作紀念。
走近安樂寨,被它氣勢恢宏的古建築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所傾倒。這座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小塊青磚修築,牆體寬厚高大,三扇拱門威嚴挺立,「安樂寨」金黃大字鑲嵌在寨子大拱門上端,兩側對聯教化的語氣非常精闢:「順時樂逆時樂常常樂只需知足,自身安家庭安事業安全賴心寬」。高高的寨頂是瞭望哨所,有通道連接村子內外。寨子內有祠堂,山坡高處建有廟宇,真的是「村前鳳飛後龍翔,平地興祠廟建崗。門樓護寨觀天地,炮樓禦敵奮自強」。
進了寨子,轉身再看里側寨牆,發現拱門上方書寫著「老九橋」三個金字。拱門兩側的對聯也有幾番韻味:「紅葉無言任林間雲來雲走,青山不語看世外花開花落」。想想王氏母親九個兒子的成長經歷和創業的艱辛,就知道了其中的緣由,才知道這既是守護寨子的寨牆,又是九個弟兄世外桃源的天橋。可以想像到當年他們在創業之後,那種「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的安逸生活。
我們順著右側的磚砌階梯,登上天橋進入飛檐翹角的廊亭(瞭望哨),隔著垛口向四周眺望,群山環抱,青山掩映,穹窿地面美景盡收眼底。北面的街坊紅燈串串,人頭攢動,門店錯落有致,一直延伸到村外,隱隱約約能看到玄奘路橋。南面的街坊依山就勢蜿蜒向前,然後西折南去,山坡上那座玉仙廟宇也看的清清楚楚。
沿著街道的磚間地面南行五十米,就來到一個比較寬展的場地。賣肉、燉雞、蒸饃、茶館、玩具等門店分布在四周。東邊有一個青磚砌成的高台,高台中間是台階,兩側高牆的正面是牆繪,所畫的內容大多是村民的生活、勞動場景,諸如元宵、吊爐燒餅、修腳、遛鳥、針灸,貨郎故事、傳說等等。線條粗細均勻,圖案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在這個村子裡,像這樣的牆繪,只要是牆體閒著,到處都有:宣傳口號、主席語錄、風景畫、名言,它已經成為倒盞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村民那種繁重的生產勞動之後的愉悅心情: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高台的兩側分別是高高的亭房。亭子為長方形黃檐灰瓦懸山屋頂,約兩間大小,氣勢不凡。我們拾級而上,繞迎面處「福」字影背牆上行,分左右登上台頂,兩山坡之間的荒地里有機械車輛在施工。根據路標,知道這裡還有一座建築,建築的後面就是村子裡正在建設的生態農場。
我們在上面拍了照,就下台階,沿著街道拐西而去。一間間小屋正在裝修,一道道電線正在架設。東坡下面有一個近似圓形的水池,如線的細流從山坡上飛流直下,響聲不大,但也在池中泛起了白色的浪花,引得遊客駐足觀看。這裡可能就是碧霞溪的源頭。水池的旁邊有一架老式腳踏龍骨水車,水車上的舢板整齊地排列著,只是輪軸已經失去了作用。但不影響人們的觀賞。人們還在指著龍骨水車議論著,那種繁忙的勞動場面猶如就在眼前: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婦女喜秋涼,踏車多笑語。再往前走,是一個水潭,水潭右邊的青磚山道下面的工地上,建設者正在忙碌著,地面上堆積了許多的方木,攪拌機還在隆隆作響,工人汗流浹背地在翻動水泥配料,鐵管架子上有工人在彎腰砌民俗牆,動作十分嫻熟;民俗牆的旁邊還有一對青年在安裝大型木輪,迎著太陽,還能看到男子臉上閃爍的淚珠;一個剛剛蓋好的房屋內,架著一盤石磨盤,旁邊放著一口大鐵鍋環和一口大酒缸,各種配件擺放一地,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如果沿著便道南行,還能看到娘娘廟,將軍亭等景點。
快到中午,再加上肚子有意見,我們就折返了。在一家手工作坊里,我們取了兩個蒸饃,又到特色飯店點了一碗洛陽漿麵條,另加一杯啤酒。賈哥到另一個飯店吃了一碗臊子麵,價格不貴,味道很好,服務質量也可以,我們都很滿意。
倒盞村屬於伊濱區新開發的民俗文化村項目,確立的時間不長,但是開發的力度很大,他們在原來古村的基礎上,圍繞「復原再現河洛民俗文化、古老手工製作、傳統美食體驗」的精神,努力打造「風景秀美,森林蔥鬱,溝壑蜿蜒,山水優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美麗農業田園,體現古老民族的生活、習慣、情感、信仰等民俗文化,體會中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特點。計劃周期3——5年,前期已投資1.2億元,現已經初具規模,具有接待遊客的能力。
波滿銅壺爐火篩,柴門金鎖夙宵開;誰人見酒能閒坐,何處聞香不看來。離開了倒盞村,走在玄奘路上,我們看到了一輛旅遊大巴停在倒盞村的外邊,後面還有不少的自駕車朝村子裡駛去,我們也不時地回頭向倒盞村張望,回味著古老的民俗風情。暖風拂過,清新的空氣中似乎還有淡淡的酒香,美麗的風景誘惑我們再一次舉起了手機,想儘量把它們都留在記憶中。
村釀酒流泉,飄香伊水灣。長溝存故事,皇帝停車鑾。(龍門賈礫語)倒盞村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幾百年,現在我們過上了比帝王還好的生活,但是,我們還要繼承古人奮鬥不息的精神,仍然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建設好美麗的家鄉,讓諸多民俗文化流傳下去,讓我們今天的生活美酒更香,更醇。
2017.9.30.

延伸閱讀

每年人數破100萬百讀不厭

探秘說明缺少陪伴了寶媽早知道對寶寶好!

明晚且末元宵燈會約起來!

豐田凱美瑞遭日產軒逸碰撞車主

卻改變了清朝的命運他晚到午門幾分鐘大新聞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