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為何很多影視劇中還經常出現?

12月
09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何風美


左都御史
在很多清宮影視劇中,我們都會見到一個很熟悉的場面,皇帝上朝,群臣下跪並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那麼現實中是否也是如此呢?其實當我們考證清代史料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這樣的記載。
大朝儀是清代皇帝比較重要的朝政禮儀之一。清代自順治八年(1651)開始規定,一年當中,元旦(現在的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冬至、萬壽(在位皇帝的生日)為三大節。每年這三個節日,皇帝都要在太和殿接受朝廷文武百官的朝賀,並向百官賜宴。
事實上,清朝在關外時已經制定了元旦和萬壽節的慶賀儀。康熙八年(1669),規定朝會時的樂章。清代大朝儀基本沿襲明朝,只是複雜程度比明朝要稍微低一些。大朝儀和登基儀都是在太和殿舉辦的,場面和出席人員也基本相同。
主要的差別是在氛圍,由於登基儀大都在先皇的喪期舉行,因此要表現出肅穆、宏大的場面,不能有喜慶的成分,因此無論是中和韶樂還是丹陛大樂都是設而不作,但是在大朝儀中一律奏起。另外,大學士不用請寶,群臣上表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還有一點區別就是,登基儀式結束後,新皇要立即換上孝服回到守靈處守靈;而大朝儀結束後,皇帝要回到乾清宮接受皇后率領的嬪妃的朝賀。
事實上,清朝早在關外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朝儀。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就開始制定了元旦慶賀的朝儀。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皇太極制定了新的朝儀,崇德元年,制定了元旦大臣進表和萬壽節的慶賀儀。
入關後,清統治者繼承了明代的大朝儀禮制。在順治八年(1651)規定,元且、冬至、萬壽節三大節,行大朝儀。康熙八年(1669),制定了朝會時的樂章。
大朝儀時,王以下個各位官員、外藩王子、使臣都要按照規制站好班次,鑾儀衛率官校陳設鹵簿於太和殿前,陳設步輦於太和門外,陳設大駕於午門外,陳設馴象於大駕之南,陳設仗馬于丹墀中道左右;教坊司陳設中和韶樂隊于于太和殿東西檐下,陳設丹陛樂隊于于太和門東西檐下;禮部官在太和殿東設置黃案;儀制司郎中、內閣中書分別將在京王公百官賀表、筆硯帶人殿內,安放在表案和筆硯案上。
天快亮時,王公百官先在午門外集合,然後在禮部官員引導下進入各自位置,列有立位和拜位。鴻臚寺卿引王、貝勒等站在丹陛。鳴贊官引群臣和進表人員按順序從兩掖門進入,到丹墀場上按順利站立。朝鮮、蒙古等使臣從西掖門進入,站在西班末。
丹墀內設有銅質品級山,按正,從九品排列,東西各18排。糾儀御史立在西檐下,東向,兩人,丹陛、丹墀東西向各站立4人。四位鳴贊官站立在殿檐旁,陛、墀地方也是如此。丹陛南街有3級,6位鑾儀衛官負責鳴鞭。
欽天監報時,皇帝出,進入中和殿,執事官行禮,之後,到外朝檢查事情。皇帝的車駕出,引導、後扈都是嚴格地按照禮儀規制行事。這時,午門鳴鐘鼓,奏中和韶樂,皇帝到了太和殿後,樂停止。內大臣分前後站立,侍衛在次其後守護。起居注官4人,站在西面金柱後面,大學士、學士,講讀學士,正、少詹事站立在東檐下。御史、副僉都御史立於西檐下。
皇帝升殿坐定,正式典禮開始。鑾儀衛官唱:「鳴鞭」,鳴贊官唱「排班」,王公百官開始拜。等站起時,樂停止。宣表官奉表出,進入殿下正中,北向跪著。大學士二人打開表,宣表官宣讀表文,完畢後,把表放回原案,作丹陛大樂,群臣都行三跪九叩禮。
宣表官等人退出,回到原位。鴻臚寺卿引朝鮮等藩屬使臣,理藩院引蒙古使臣就拜位次序,行三跪九叩禮,作丹陛大樂,禮停止時,樂也停止,使臣等退回原位站立。皇帝賜坐,群臣和外臣都就在站立的地方行一跪三叩,之後按序坐下。進皇帝茶,然後皇帝賜茶,之後,再鳴鞭3次,奏中和韶樂,聖駕還宮。樂停止,群臣依次退出。
乾隆帝時開始,對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員以及記住官、外國使臣茶。嘉慶二年(1797)停止賜茶。規定在元且、萬壽節午時設宴,冬至節次日接受祝賀。萬壽節先拜太廟,接著道皇太后宮行禮,禮畢,接受祝賀。
從清朝大朝儀的程序來看,並沒有見到我們經常在清宮劇里經常見到的「山呼萬歲」的場面。清朝這一點,和明朝大朝儀有著明顯的差別。明代大朝儀的高潮是在傳制之後,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高呼「萬歲」,再唱「山呼」,百官再呼「萬歲」,唱「再山呼」,百官要齊聲高呼「萬萬歲」。
凡是高呼「萬歲」的時候,在場的樂工軍校等也要齊聲呼應。可是這一套禮儀在清朝已經廢止了。即使在明朝,也只有三大節中的大朝儀才山呼萬歲,並不是平時的常景。因此,現在的清宮劇里動輒山呼萬歲的鏡頭顯然有違歷史。

延伸閱讀

硬仗當頭史達林為何槍決將領?德軍挺進蘇聯

導航中國境內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同宗同源的關係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滿足獵奇者胃口

探詢一千年牛魔王的修為有多高?和白素貞差不多。紅

建設什麼樣的特色小鎮和美麗農村?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