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什麼樣的未來?這16條教育箴言值得看看

12月
10
2019


分類:親子
作者:黃白曼


2018-12-19 由 教育微思考 發表于親子
01/
兒童節想起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大人總想著要教育孩子,其實,應該倒過來大人向孩子學習。
確實,我越看這個世界越覺得:大人是變壞了的小孩。
有些大人簡直禽獸不如。所以,兒童節,請禽獸不如的,從地球上消失。變壞了的,請喚醒內心的那一點點天真。
02/
我總覺得,孩子的教育其實也很簡單: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時候我的困惑在於:我們父母自己是這麼個樣子,卻要求孩子要那麼個樣子,這怎麼可能?自己成天打麻將,卻要求孩子時時讀書?
我甚至在想:與其瞎折騰各種方法教育孩子,不如我們自己先修行成為你想要孩子成為的那種人。
03/
我花了很長時間擺脫"望子成龍"心態,擺脫對孩子未來有所期待。如果有所期待,只期待她慢慢找到自己的路。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有什麼教育方法,那就是幫孩子找到她獨一無二的那一面。
最幸福的不是考上了名牌大學,而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做的有趣的事情。
04/
北大有一個老師不主張孩子太早留學,"太早出去,整個人生觀、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國文化的感情,甚至將來的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遺憾。"
但很多家長的疑問是:在大陸的中學大學受教育,是否就會有健全的人生觀?是否就會真實地了解中國歷史?是否對中國文化就會有感情?是否就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05/
我們的教育經常說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什麼人。
感覺是一手拿著著一雙標準的鞋子,一手拿著剪刀,要把所有的腳往裡穿,穿不進的,就剪 。
06/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什麼大師什麼家?
這是個非常荒唐的偽問題。不論哪個領域的天才型人物都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是天才,就沒有什麼能夠阻礙他成為天才。
教育是為普通人服務的,是讓普通人透過學習獲得生活的技能、思考的能力、審美的趣味,是讓普通人更好地成為一個人。
07/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教育培養不了大師。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的真正問題是:培養不出正常的有基本的謀生能力和基本思考能力的普通人。
不論中學還是大學,課程體系的設置大抵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過是學習了一些粗製亂造的教材和大量的為了評職稱的學術著作。背了一堆概念,卻不會獨立去做一個小小的課題。
08/
現在中國人的不愛讀書,並非天生如此,一個原因是教育制度使然,灌輸式教育總是讓學生從教材里找結論,只讀教材已足夠。
而啟發式教育總是讓學生從大量文獻里發現問題,需要大量閱讀。
09/
我們總想著培養大師,一會兒跨世紀人才,一會兒人才宇宙計劃,但很多年過去了,遍地還是庸才;我們總想著提升道德,一會兒道德模範,一會兒道德標兵,但很多年過去了,據說我們的道德像皮球在坡上,已滑到很低很低。
我們需要大師,也需要道德模範,但,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公民。
10/
比如走路,你要求孩子的,是有些事情一定要按規矩,沒有什麼選擇,遇到交通燈必須按照指引,遇到擁擠必須排隊,等等。
但是走什麼路,往哪個方向,用什麼工具,要求孩子的,是讓他自己去選擇,是讓自己去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覺得自己能夠做什麼?要讓他自己去選擇去決定。
在我看來,父母最應該幫助孩子的,是讓他學會運用自由意志,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
不要輕易為孩子作決定,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承擔責任。要讓他很小的時候就明白,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
11/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無論他的歸宿是詩人還是瘋子,毫不重要。他的職責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這是黑塞說的一句話。
在我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命運,找到他真正的自我。
12/
關於兒童教育,推薦一本書,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講了為什麼需要教育,以及怎麼樣教育的問題。
杜威強調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他認為兒教育應該「不以學科為中心,而以兒童為中心」,要從「遊戲、運動、手工」三方面著手,使兒童利用本能,得到應得的知識。
13/
很多中國的家長猶豫著要不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幾年前我自己也很猶豫,有個朋友開玩笑說:如果你的孩子本性善良,守規矩,就送她去吧;如果比較壞,就留在國內吧。這句玩笑雖然是玩笑,卻透露了有些人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希望孩子不要再過國內那樣一種生活。
父母在考慮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時,其實,是在考慮孩子未來應當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用魯迅的話說: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天下的父母,大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過得更好,有更光明的未來。
14/
懷德海說:「教育所要傳達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邏輯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的習得者的生活有著特殊的關係。」
這句話如果很通俗地去理解,那麼,可以轉譯成:我們透過教育,給予孩子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邏輯思維的建立,還有謀生的能力。
也就是說,孩子未來成為什麼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腦子要清楚,還有實際的生活能力即可。
15/
父母對於孩子的未來有焦慮,總想著透過教育保障他有一個閃亮的未來。
但事實上,不論什麼樣的教育,不論什麼樣的家庭,不論什麼樣的理論和實踐,都不能保障孩子一定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心理學家愛說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同樣有童年創傷的人,有的成了藝術家,有的成了小偷。榮格運用了「原型」的概念,顯然比原生家庭更合理一些。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命運,不完全是父母、學校、社會這些可知的因素,還有更深遠的不可知的東西,佛教里講的是「帶業而來」,我們每個人的意識里潛藏著久遠而深刻的力量,不為我們所知。
中國的古人早就看明白了,所以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對於兒孫的未來,再操心也是白操心。
16/
我們確實應該問問自己:教育到底是什麼?是送孩子到更好的學校讀書?是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是讓孩子學習各種藝術、體育的技能?是給予孩子愛?是給予孩子規訓?
克里希那穆提說:「生活不單單是一份工作,一個職位,生活是一種極為深刻而廣闊的事物,是一個偉大的謎,是一片我們要在其中發揮著自己作為人類之功用的無垠的疆域。假如我們只是讓自己為著謀生而準備,我們就會失去了生活的全部要義」。按照克氏的意思,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幫助孩子準備考試,還要幫助他理解生活。但,理解生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就像薩岡說的,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生活?(費勇)
來源:問對教育

延伸閱讀

17年前舊照出土!陷整形疑雲…網公開范冰冰少女嫩

私房,全球十座最高的橋在這裡

還原一個真實的民國與想像的截然不同

導航黑暗與文明衝撞的國度

獨家,咱們 需要有它們「箱伴」旅途是寥寂的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