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不回古代好

12月
13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荷


書影覓食
傳說古代人的七夕節過得隆重而花樣繁多。可惜不能穿越到古代,去見識一番;不過從古人流傳下來的詩文、典籍中,可以領略一下當時七夕的場面。
古代的七夕節,也叫女兒節、乞巧節。
這一天,女子們要登高祭拜織女,希望自己的手能像織女的手那樣靈巧。

唐代詩人林傑在《乞巧》一詩中寫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在唐宋,用紅線對月穿針「乞巧」,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如今恐怕大部分現代女孩子手指能敲鍵盤、玩手機,要是穿針引線,恐怕就有些為難了。
除了穿針乞巧,還有一種喜蛛應巧的方式,這種乞巧方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五代王仁裕撰寫的《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寫道,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要捉個蜘蛛到一個小盒盒裡,如果蜘蛛在裡面結網結得密,就意味著巧。
如今現代女孩子看到蜘蛛說不定會逃得遠遠的,才不會去做這樣無聊的事。
明清兩代盛行七夕投針驗巧的民俗。據明代劉侗、於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現代女子如果穿越過去了,也不可能去玩這種無聊的遊戲,畢竟手巧不巧,心裡還是有點數的。
好在這一天,可以愉快地過節,吃傳統的七夕食品。
乞巧節是古人最愛的節日之一。古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臨近七夕時,更是人山人海,車馬難行,熱鬧盛況不比春節差。
古代七夕的應節食品,以「乞巧果子」最為出名。手巧的女子,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乞巧瓜果花樣也多,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花瓜」。古代商品經濟不發達,「乞巧果子」「花瓜」也許得自己做;或者得自己多織點布賣了,拿錢置辦。
這樣還能不能讓人愉快的吃了?

沒辦法,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類的大多數生產活動直接靠自己的雙手,讓自己的雙手更靈巧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只有手更靈巧,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在古代,男耕女織,女孩子穿越到古代,也許能學一門織的新技能吧?

延伸閱讀

2017「十一」黃金周盤點|「超級假日」如何度過

為何李牧面對強秦還能百戰百勝?

請深愛自己

獨家,推出紐約難忘的買鞋之旅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