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長清古村落——孝里鎮嵐峪村

12月
17
2019


分類:旅遊
作者:蘇萱秋


濟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嵐峪村位於孝里鎮東南5.1公里處大峰山西南山腳下,現有400餘戶,1365口人。
據《長清縣地名志》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大峰山重修「泰山行宮碑」有懶峪莊記載。據傳,因該山峪自古缺水而得名懶峪。明朝初年,燕陽秀道人來此,見大峰山四季霧氣騰騰之景象,更名嵐峪莊,俗稱嵐峪。清道光版《肥城縣誌地輿志》載:「嵐峪」。1939年由肥城縣劃屬長清縣。
走進嵐峪村乍一看,並沒有給人多麼「古」的感覺,但當沿著街道往裡走,才逐漸看到一些破舊的老房子。越往上走,老房子越多。原來許多是在老地基上翻蓋的,這些古建築摻雜在新建築中間。
這些房屋的構造也分三種形式:即石頭房、磚房和樓房。
石頭房屋在長清山區並不少見,建築風格也大同小異。看得出來,這些老房屋大都在百年以上,並且全是平頂。房頂是用石子和石灰攪拌發酵以後再用木頭敲打提漿而成。這種房頂結實耐用,冬暖夏涼,能保證百年不裂縫、不漏雨。平頂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村民們打了糧食能在上面晾曬,因此在這裡很少吃到發霉的糧食。

磚結構的房子雖然不多,但在山裡能蓋得起的卻都是大戶人家。根據專家考察,這些磚房大都是明末清初所建。
在一戶磚結構宅院裡里,垂花門樓特別精緻,當地人稱「吊珠連龍」。磚雕工藝精細、布局合理。
在這裡,二層樓有十幾戶,既有磚結構也有石頭結構,但大都是為了上樓方便而在一角所建,還有幾戶保留完整。看得出來,當時都是富戶。
村裡靠街道的地方用來栓牲口的「拴馬樁」比比皆是,誰家外牆上越多、越精緻,說明當時誰家家境越好。
隨處可見的石磨、石碾、犁耬鋤耙。
有一戶的大門建築風格很獨特,拱形門樓下面的石頭是典型的「一寸三鏨」。據說這是明崇禎年間一宦官的房子,主人因觸犯朝廷戒律而被問斬。後來查實屬於冤案,家人得到了不菲的賠償。

還有一戶沿街的大門台階格外高,是村裡唯一五個階梯的大門。外人來到這裡,只要說找「高門台」,就知道是找姓龐的主人。過去在農村,一般台階都是單數,「五」是最吉祥的,預示著「五福同壽」、「五穀豐登」。
沿街的房屋外牆上,有一種石頭被稱作「花條石」,很獨特,還有的自然形成了不規則的圖案,很好看。
要說嵐峪的「古」,不單是有老房屋,主要還有幾處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遺址和古建築:
一、齊長城遺址。嵐峪村正處在齊長城之陽,整個村子以齊長城為界。因此過去曾歸肥城縣管轄過。齊長城從村北呈東西向,然後北轉,非常壯觀。
二、關帝廟。關帝廟占地不多,但石鐘亭卻是市級文保單位。在石碑旁邊還有一個經幢構件,初步認定是唐朝產物。
三、龍頭聖旨碑。碑上刻著「金石其心」四個大字,右邊依稀可以辨出「品頂戴山東巡撫」等文,左邊只可以看到「大清光緒」字樣。據傳此碑是為一節婦所立。當時朝廷劃撥的銀子很多,原準備立一座貞潔牌坊,但被貪官逐級剋扣的所剩無幾,只夠立一座石碑了。
石碑前些年被一場大火燒的面目全非了。
四、地道。說起地道,在長清境內還真沒見過。因為離大峰山很近,而大峰山在明代就有被「毛子」占領、洗劫的傳說,近代又是長清抗日根據地,利用地道隱藏和撤退自然成了百姓自保最好的方式。
地道總長約300米,高的地方可以直立行走,多數需要貓著腰前行。個別地方還有分支。地道又寬又長,裡面盛下全村人不成問題。先人們很聰明,地道直接通到村外的一條深溝,如果藏不住了,可以從出口順著溝在橋下朝著不同的兩個方向逃跑。這讓人想起了電影《地道戰》里的畫面。
村裡還有許多地窖,據說當年八路軍峰山大隊的戰士曾在裡面紡棉花、織布、做軍衣。
嵐峪村緊靠大峰山,還有三教堂、大泉等眾多古遺址,需要進一步探訪、挖掘。村民張金河等老人正在整理相關資料,鎮上村裡有關領導也著手這方面的工作。現在已經有兩處民宿,相信不久就會把這裡打造成宜居、宜游、宜學的紅色教育基地。
(以下照片除片一外由嵐峪村委趙主任提供)
作者:曹建民
來源:風韻長清

延伸閱讀

免票

這些風俗禁忌你都知道嗎?解析

ES8產能將升至3分鐘/輛9月前交付1萬台指南

私房仰天長嘯繩索俱斷奪刀連殺十餘人

完美設計各有千秋趣味盎然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