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張表看完中國古代哲學史|思維導圖加兩篇文章

12月
19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許安春


浪兄筆記
哲學的定義雖然古今中外無數的先賢智者們都有獨到的見解,學術界也一直沒有公認的定義,但是起碼可以總結出來哲學應該的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反思,包括對自然、社會、個人的人事的反思。漢字是單音節,不利於用字尾的變化表達詞性;中國人喜歡言簡意賅,準確的理解不易,而中國古代哲學家較少作正式哲學論著。
下圖是根據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整理出來的一部關於中國哲學史的思維導圖。
第一篇來自公號哲學與藝術
中國歷代思想家思想「標籤「
人物簡介思想主旨西周

周公「元聖」,儒學先驅、奠基人。制禮作樂。敬天保民。春秋

管仲《管子》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相國。法治。重經濟,尊民意。公孫僑鄭國政治家、思想家。維護公室利益,限制貴族特權。鄧析「名辨之學」倡始人,名家學派先驅人物。第一個反對「禮治」。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晏嬰《晏子春秋》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施政:仁政愛民。勸諫藝術:曲諫、誘諫。人生觀:看淡生死。老子《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宇宙觀:天道自然。人生觀:清虛自守。政治觀:無為而治。孔子《論語》儒家學派創始人。仁。義。禮。關尹《關尹子》周敬王之大夫,道家人物。常無、常有。「太一」為萬物根本。濡弱謙下。內心虛靜。順應自然。因勢利導。不為人先。文子《文子》道家祖師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弟子。得道之人不為是非左右而超然自由。「道」是統治者必由之路。得道者其德柔弱容眾、以柔克剛。陰陽相互依存、包含並相互轉化。仲尼弟子《孝經》《中庸》等七十二賢。顏回:德行。仲由:勇武。言偃:禮樂。曾參:孝、忠恕。子思:中庸。……孫武《孫子兵法》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重戰、慎戰、備戰。知己知彼。謀略制勝。文武兼施。恩威並重(治軍)。范蠡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戰國

吳起《吳子兵法》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兵家代表人物。政治和軍事相結合,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慎重對待戰爭,反對窮兵黷武。墨子《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列禦寇《列子》創立貴虛學派,道家學派介於老莊之間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宇宙生成四階段說。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楊朱道家楊朱學說派創始人。生死一如。貴己。全性保真。商鞅《商君書》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法家「法術勢」三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申子》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法術勢」三派中,申不害重「術」。尸佼《尸子》著名政治家、道家思想家。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學積有生。從道必吉。重民。慎到《慎子》從道家中分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創始人之一。法家「法術勢」三派中,慎到重「勢」。孫臏《孫臏兵法》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知「道」。必攻不守,因勢、造勢。鬼谷子《鬼谷子》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鼻祖。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鶡冠子《鶡冠子》道家代表人物。泰一者,執大同之制。刑名、法術也是本於道。舉賢授能、動武用兵。反對專任法制。宣揚厚德隆俊。惠施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合同異。蘇秦著名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合縱。張儀著名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連橫。宋鈃《宋子》戰國道家學派前驅,宋尹學派創始人及代表人物。接萬物以別宥為始。情慾寡。見侮不辱。崇儉。非斗。孟子《孟子》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亞聖。民本。仁政。仁義禮智。法先王。天與天道。性善。莊子《莊子》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天道自然。齊生死、一物我。游心、游世。保身全生。無用之用。天人合一。無為而治。尹文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戰國宋尹學派前驅,稷下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小康。恕道。無為而治。屈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舉賢授能。造為憲令。大一統。公孫龍《公孫龍子》名家離堅白派代表人物。別同異,離堅白。鄒衍《鄒子》道家代表人物,陰陽家創始人。五行論。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荀子《荀子》儒家代表人物,辭賦之祖。天道自然。性惡論。所積而致。名分使群。法後王。虛壹而靜。呂不韋《呂氏春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無為而治。倫理。公正。法治。權謀。韓非《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法術勢相結合。名實相符。法治。變法圖強。天道自然。尉繚《尉繚子》兵家人物。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秦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法家代表人物。實用主義。崇法尚刑。以法為教、禁絕私學。以吏為師,焚書。輕罪重刑。師法後王。西漢

陸賈對安定漢初局勢做出極大貢獻。呂后時,說和陳平、周勃同力誅呂。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賈誼《過秦論》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施仁義、行仁政。民本。劉安《淮南子》漢高祖劉邦之孫,思想家、文學家。元氣論。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遷之父,漢初五大夫之一。無為是君無為,而臣有為。董仲舒《天人三策》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大一統,天人感應,以德治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史記》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歷史之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京房《災異論》治易學,詳於災異,開創京氏易學,有京氏易傳存世。帝王任人不當,會造成天下大亂,災異橫生。劉向《戰國策》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戰國策》、《列女傳》等,與子劉歆編訂《山海經》。吸收諸子百家改善儒學。主張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作政治鬥爭工具。揚雄《太玄》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劉歆《七略》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重新排列六藝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地位。首次披露《古文尚書》和《逸禮》來歷,將秘藏古文經本傳出內朝。首次把《毛詩》歸於古文經典。首次把《周官》稱為「經」,列入古文經典。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書義理。東漢

桓譚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任用賢人。設法禁奸。重農抑商。統一法度。批判讖緯方術。王充《論衡》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天自然無為。天不能故生人。神滅無鬼。今勝於古。王符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道中和。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為。氣運感動。重本抑末。批判迷信,邪不伐正。崔寔東漢後期政論家。國家制度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刑罰者,治亂之藥石;德教者,興平之粱肉。反對赦免。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著名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其《周易參同契》被後世奉為「萬古丹經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理論基礎。借周易爻象來論述煉丹修仙的方法。三道由一:大易、黃老、爐火三者相通,皆合乎道。鄭玄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遍注儒家經典,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尊師重道。天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最高主宰。君權神授。維護中央集權,反對地方割據。荀悅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抨擊讖緯符瑞,反對土地兼并。為政者要興農桑以養其性,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徐斡東漢末學者、文學家、哲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求實。以理服人。仲長統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大體平等的社會結構解體以後,貧富相差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個體養生,奉養過厚並非好事。隱居避世、養性保壽。高誘東漢末學者、官員。反神學。「道」為本體。把「天地」實體也視作「道」。太一、太極、元氣、道,同義。「道」具活性,是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統一,為永恆的物質長存。無為而治,同時講究仁義,並用賢人。三國

曹操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尚禮重法。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實行屯田制,興修水利。嚴整治軍,嚴明法令。諸葛亮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興修水利。嚴以治軍,謹慎用兵。何晏魏國玄學家、大臣。魏晉玄學創始者之一。以無為本,貴無賤有。聖人無情。重「自然」而輕「名教」。王弼《道德經注》《周易注》等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貴無論。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絕聖智、棄仁義。傅嘏(gǔ)曹魏後期重臣。玄學家。在「才性四本論」中持「同」論。劉劭曹魏思想家。識人應聽其言,還應觀其行。人分五等,「聖人」是最高人格。儒家「中庸」即道家「無名」。阮籍《大人先生傳》《通老論》《達莊論》「竹林七賢」領袖之一。魏晉玄學的重要人物。主張「自然」排斥名教。無為、無君。「達」,根本途徑為「齊物」。嵇康《養生論》《聲無哀樂論》魏晉玄學的重要人物。「竹林七賢」領袖之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西晉

向秀《難養生論》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喜老莊,曾注《莊子》。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合「自然」與「名教」為一。傅玄文學家、思想家。「元氣」是構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人性的可塑性。楊泉哲學家,道家崇有派代表人物。氣一元論,以「氣」為體,肯定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宣夜說」,宇宙空間充滿「元氣」,除皓大「元氣」外別無他物。歐陽建西晉太守,「二十四友」之一。提出「言盡意」思想,否定語言不能表達事物的說法。裴頠(wěi)西晉大臣、哲學家。崇有派領袖。反對貴無論,提出崇有論。萬有「自生」。萬物生化有其規律。重視現實,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郭象《莊子注》玄學家。注《莊子》三十三篇,刪其餘十九篇。從有關文獻來看,《莊子注》可能是向秀的著作,郭象則進行了篡、刪、增、改、編等工作。反對貴無論和崇有論,其核心理論是萬物自生的「獨化論」。魯勝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興微繼絕的人物。《史記》沒有給墨子立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墨子似乎就從思想界消失,直到魯勝給墨家作注。東晉

葛洪
《抱朴子》《肘後方》
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
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並與道教戒律融為一體。治亂世應用重刑。兼收並蓄儒、墨、名、法諸家,尊君為天。不滿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相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
鮑敬言
兩晉之際思想家。
「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無君論。
支遁
高僧、佛學家、文學家。
色法無有自性。頓悟說。
張湛
《列子注》
學者、玄學家、養生學家。其《列子注》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二元論」,即世界包括有形的經驗世界和無形的超驗世界,前者有始終,後者無窮盡。「太易」是萬物本源。無為而治。天人合一。
孫盛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極重史德。道安《人本欲生經注》傑出的佛教學者。定三義之禪義、等義、空義,對治貪嗔痴三毒。禪定目的為進一步認識本無。戴逵著名美術家、雕塑家。性高潔,常以禮度自處,深以放達為非道。僧肇《肇論》鳩摩羅什弟子,被羅什譽為「中華解空第一人」。物不遷。不真空論。般若無知。涅槃無名。慧遠《法性論》中國凈土宗始祖。引老莊解說佛經。形滅而神不滅,三世輪轉。超越因果輪迴的捷徑——往生凈土。三昧是專思寂想,一心專念、止寂他想,即是止觀並運。念佛三昧在諸三昧中最殊勝。定中見佛,歸命安養。南北朝

陶潛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隱逸:柔、淡、遠。自然,自由。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情感自由抒發。自然天成。竺道生佛教學者,鳩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人人皆具佛性。頓悟成佛。何承天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反佛。批判「神不滅」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宣揚無神論。寇謙之北朝道教代表人物與領袖,南北朝新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吸取儒家五常觀念、儒釋禮儀規戒,建立比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顧歡南朝齊大臣,著名道教學者。用尊夏卑夷觀點來反對佛教。范縝《神滅論》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傑出的無神論者。形神相即。形質神用。心為慮本。辯證。反佛。保志南朝梁高僧。以數日不食、亦無飢容和言說皆應驗等神跡著名。劉峻南朝文學家。以注釋劉義慶等編撰的《世說新語》而著聞於世。人的窮通都由天命決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響。邢邵北朝魏、齊時無神論者、文學家。反對「神不滅論」,持無神論。樊遜北齊文學家、官員。崇尚儒教,排斥佛老。隋

智顗《摩訶止觀》《法華文句》中國天台宗始祖和實際創立者。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止觀雙修。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王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恢復王道政治,實行「仁政」,「三教合一」。探究「天人之事」。唐

吉藏《中論疏》三論宗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二諦、中道為佛性。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教相判釋以破一切有所得見為主旨。成玄英《道德真經義疏》《南華真經疏》道士。繼承和發揮了「重玄」思想,成為唐初道教哲學一大主流,使道教哲理及修煉思想更加升華。「玄」是「不滯」。有形之物皆假名,無形之物無假名。道是自然之理。心識與萬物皆因緣和合而成。「道」本性靜,眾生皆可修道。玄奘《成唯識論》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五種姓說。唯識哲學。因明學。呂才哲學家、唯物主義思想家、音樂家。無神論。「極微」是世界本原。義理產生於實錄。發展變化的原因是陰陽作用。反對生而知之。道宣《四分律》中國的律宗初祖。中國戒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新律學體系構建。窺基玄奘弟子。法相宗高僧。四重二諦。五種唯識。唯識境行果。王玄覽唐代高道。「道」為最高範疇。道與人互相依存聯結。坐忘修心和定慧雙修。神秀《大乘無生方便門》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漸悟法門。禪燈默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出文記。坐禪觀心。慧能《六祖壇經》禪宗六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玄覺《證道歌》高僧,六祖弟子。無生。頓悟。司馬承禎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形神雙全,性命雙修。鍊形為主,形神並妙。漸修。李筌道教思想理論家,政治軍事理論家,隱士。「抱一」就是「複本」,「本」是最高的「道」,為「至道」。以名法理國。以權術用兵。神會《南宗定是非論》禪宗六祖晚期弟子,荷澤宗創始者,建立南宗的一個得力人物,六祖著名的法脈傳人之一。南宗頓教為正,北宗漸教為偏。吳筠著名道士。守靜去躁。神仙可學。先修神後鍊形。湛然天台宗高僧。「無情有性」論。三諦不但相即,且有雙遮雙照之統一。如來藏緣起。批判慈恩、賢首、禪宗。懷海《百丈清規》禪宗高僧,著名佛教改革家。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縛,就和諸佛無異。教規改革:創立獨立的禪院、禪寺,不與律寺混雜;打破寺院舊等級制度,僧徒不論高下盡入僧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致力復興儒學,取得重大成功,古文運動即是重要手段。拯溺濟危。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割據譖亂。仁政。力闢佛老,弘揚儒道。澄觀華嚴宗僧人。諸宗融會、禪教一致。宗密華嚴宗五祖。頓悟資於漸修。師說符於佛意。先約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然後禪教雙忘,心佛倶寂。李翱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係在師友之間。文以明道。崇儒排佛。性善情惡說。言行應以儒家「中道」為標準。劉禹錫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天地之內不存在無形的東西。天人關係學說: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人之所能者,治萬物。無神論。五代

杜光庭高道,道門領袖。道教集大成者。以「五道」「五宗」概括《道德經》六十餘家註解。調和儒道,把孔孟之道統一於老君之道。仙道非一。
譚峭
《化書》
著名道家學者。其《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學家。
世界起源於「虛」。道是「虛實相通」,修道者保持此境界即可「無生死」。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差別,達到「大同」。理想社會是無親疏、無愛惡的「太和」社會。
北宋

石介宋理學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道統論。批判佛道。天人相與。道、氣、性、理。復古,神秘主義聖人觀。民本。孫復與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文為道用。尊天子、黜諸侯。儒家道統,排斥佛道二教,抨擊時文。胡瑗大儒學者。理學先驅。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李覯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無神論。一元論。主觀來自客觀。功利主義。均田、平土。重兵、強兵、武備,仁義之師。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等儒家理學思想鼻祖。無極而太極。物則不通,神妙萬物。至誠、主靜。文以載道。明慎用刑。成聖五階段論。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大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質諸天道而本於人事。先天學。宇宙循環論。歷史循環論。從儒道互補的角度來溝通天人。人性同於物性,人性高於物性。張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關學創始人。「北宋五子」之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程顥《定性書》《識仁篇》等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於理。有理則有氣。人性本善。性即理。存天理、滅人慾。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存天理」須先「明天理」,「明天理」須即物窮理。君臣、父子等尊卑秩序,亦是天理。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司馬光《資治通鑑》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每一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都合禮節。對財物看淡。王安石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被譽為「通儒」。名列「唐宋八大家」。功利主義。性情論。風俗是國家的根本。呂大臨金石學家。關學的傑出代表。「氣」為人和萬物本原的一元論。天人合一。天下一人。萬物一體。一體二用。生生不窮。與時消息。隨時識事。蘇軾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氏蜀學」開創者和集大成者。儒釋道三教合一。謝良佐官員、學者。與游酢、呂大臨、楊時號稱「程門四先生」。創立上蔡學派,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以「生意」解釋仁,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格物窮理」論。使「本真」的心恢復,才可深懂《論語》微旨。程頤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天理」說。將「仁學」發展至「萬物為一體」境界。「定性」論。蘇轍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氏蜀學」開創者和集大成者。儒釋道三教合一。游酢著名理學家。「程門四先生」之首。「氣」的「人化」。強調道德層面上的「理」。「孝弟」就是「仁」之本。由跡求道,以禪證儒。楊時「程門四先生」之一。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被奉為「程氏正宗」。用《華嚴宗》《易經》闡述自己思想,並用孔孟《大學》《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誠」「形色」「天性」等概念豐富擴充。對「理一分殊」「明鏡」等學說有新創見,自然觀上吸收張載「氣」論。南宋

胡宏湖湘學派的實際開創者,理學一代宗師。性本體論。人性無善惡論。「緣事物而知」和「循道而行」的知行論。李侗理學家。萬物統一於天理,只是天理的變化。理與心一。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薛季宣哲學家,永嘉學派創始人。強調「步步著實」,注重研究田賦、兵制、水利等。陸九齡儒家心學開創者之一。「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和出發點。聖人相傳的「道統」即是「心」。治人先治己,自治莫大於氣。反對「棄日用而論心,遺倫理而語道」。張栻創辦城南書院,與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知行並發。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天下萬物皆生於理。窮理在於居敬,居敬在於存心。復性之善。呂祖謙創立「婺學」,「東南三賢」之一。明理躬行,學以致用,反對空談心性。唐仲友著名理學家。緊緊圍繞「經世致用」,提倡腳踏實地,注重現實功效,實事求是、身體力行。陸九淵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諸內,存心養心。陳亮永康學派的代表。「實事實功」,有益國計民生,譏諷理學家空談「盡心知性」。蔡元定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以十為河圖,以九為洛書,但兩者又相互表理,其為一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閩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學集大成者。理氣論。動靜觀。格物致知論。人性二元論。陳傅良永嘉學派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注重研究經濟致用事功之學,提倡學術接觸實際。批判「貴義賤利(經濟)、重本輕末(商)」思想。葉適永嘉學派集大成者。提倡功利,但把講功利與講義理結合起來,反對空談性命,講求學統。經制之學重典章、重經濟、重致用,倡改革,又講義理。楊簡「淳熙四先生」之一,發揚陸九淵「心學」。天,性中之象;地,性中之形。天地人物盡在性命之中,天地人物之變化皆性之變化。性善論。無思無慮即道心。反觀、復心、自我反省,「直而達之」地去體驗道。蔡沉理學家。理是氣或物的根本。萬物萬事各有其理,但總的理只有一個。有理乃有氣,有氣乃有形。陽順陰逆,陽長則陰消、陽進則陰退,順吉逆凶。心為身主,人心動靜產生性情,性是理之形體,情是性的發動。主敬功夫。真德秀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創「西山真氏學派」。德性天與,順天應人。即器求理,持敬。神者氣之伸,鬼者氣之屈。魏了翁理學家,蜀學集大成者。河圖與洛書,發揮道數無遺余。元

黃震「東發學派」創始人。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天人兩分。心只是靈明,不能傳,也不須傳。道不離器、物各有理。知先行後。許衡理學家,元代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劉因著名理學家、詩人。理是天地萬物本體,天地萬物皆由理所生,萬物形體消滅後又復歸於理。天人合一。物以道為體,舍道則物無所依據。人性善惡,取決於「陰陽」二氣。無待於外,自求本心;養氣持守、不動心。鄧牧道家學者。宋元之際代表性社會批判思想家。宇宙源於無形,因陰陽變化交合而生有形。「數」左右歷史進程。鄙視世俗,崇尚讀書,淡泊名利。生死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可改變。猛烈抨擊君主專制,人人可做君主,衷情聖王的「明君論」。「一介之士」是「至寶」。無為,小國寡民。鄭思肖詩人、畫家。忠義。吳澄傑出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天為道統之原。天地日月人物皆本於「一氣」。「氣」具實體性,是形成天地人物的質料。宇宙本原為「理」和太極。理為太極,為精神本體。太極等同於天、帝、神、命、性、德、仁等。心性說「和會朱陸」(朱熹的格物和陸九淵的持之本心)。鄭玉理學家理氣相即。和會朱陸(朱熹、陸九淵)。以「誠」為本。尚實斥虛。明

謝應芳理學家。反佛、道。篤志衛道和憂民情懷。對儒道身體力行,時時刻刻遵守。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法治。方孝孺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道、氣、文三者合一。民本。法治。曹端著名學者、理學家。被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屏斥佛教與道教。推尊「太極」,認為是事物本源,是「理」是「道」。以德服人,知行合一。重心之未發時「預養」功夫,主要是「誠」、「敬」。薛瑄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創始人,清人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理在氣中,以氣為本。理只在氣中,決不可分先後。天地間只一氣,天地萬物皆氣聚而成形。實學。復性。吳與弼崇仁學派創立者,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萬變而各有定理。存天理,滅人慾。窮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於天。未至於天道,未至於聖人,不可謂之成人。聖人體天。惟學聖賢為無弊。苟一毫不盡其道,即是自絕於天。天之元氣。人性本善。胡居仁理學家。以主忠信為先,以求放心為要。強調誠敬、慎獨、力行。陳獻章江門學派創立者,開明儒家心學先河。吃緊工夫全在涵養,喜恕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黃宗羲評語)王守仁《傳習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艮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創立者。百姓日用是道。滿街都是聖人。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正人必先正己。以身為本(重身)。以孝弟為本(重孝)。何瑭學者。甘泉以存心為主,予以格物致知為先。非存心固無以為格致之本。物格知至,則心之體用益備。王廷相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明朝文壇「前七子」之一。提倡獨立思考,反對因襲舊說。天地萬物的本原就是元氣。徹底的無神論。歷史進化論。優勝劣汰。批判五行說。機率論萌芽。夢境受肉體感覺和醒時思維影響。羅欽順著名哲學家,「氣學」創立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氣」是宇宙萬物根本,「理」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氣有聚散,聚散之理就在其中。理在事中。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資於外求,達到內外合一境界。黃綰學者。批判王學「良知說」和「程朱理學」,反對士大夫空談理性恥於言行,主張經世反對棄世,成為中國思想史上較早全面對王學批判的人物。顏鈞泰州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譽為平民思想家。大中學(大學中庸之學):平民儒學,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是重在如何「做人」「救世」。歐陽德著名理學家,江右王門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指出「良知」與「知覺」的不同: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知覺未必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是本然之善。湛若水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建立「甘泉學說」。合一論:心與物、理與氣、心與理、心與性、知與行、理與欲、虛與實,都是合一不可分割的。鄒守益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教育是人後天賴以長進的最根本的途徑。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聶豹王守仁心學正統傳人。「良知」不是現成的,要通過「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才能達到。羅洪先理學家、地圖學家。致良知。陳建學者。闡明朱子學問思想的先後次序,說明朱學和陸學的不同,辨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中立論的根本錯誤。錢德洪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為學注重「為善去惡」的修煉功夫,對「天泉四句教」有獨到見解。何心隱王陽明「心學」之泰州學派弟子。人為天地之心,心是太極,心即是理。張居正內閣首輔,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萬曆新政」。近民便俗、通識時變的社會變革思想。不拘一格、敦本務實的選才用人思想。以伸張法紀為中心的整頓吏治思想。王畿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陽明學派主要成員之一。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四句教」。心、意、知、物只是一事。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住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晝梏亡,便是致知。不重「致良知」,強調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胡直學者。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心造天地萬物。在為學之序上,提出「物理遠而心性近」,主張以心性為先。羅汝芳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泰州學派代表人物。被譽為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的先驅。大道只在自身,人的一切都是「道」的作用和表現。只要具備肉體形軀,就有了做聖人的條件。不學不慮,就可以造就「良知良能」。人的良知不會泯滅,聖愚差別只在「覺」與「迷」。李贄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貶斥程朱理學為偽道學。儒家「六經」經過後人吹捧拔高,不能當真理。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變種宋明理學對人的桎梏。不存在高下貴賤。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顧憲成官員,思想家,東林黨領袖。對王守仁「心學」及王學末流在道德修養和認識論方面宣揚的種種虛、空、玄的主張和說教進行猛烈抨擊和批判,推動了實學思潮的高漲。呂坤文學家、思想家。氣一元論,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焦竑大學者。承接與發展了晚明「泰州學派」的思想革新運動,打破了程朱理學教條。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從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楊東明著名理學家,北方王門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氣為本。理氣斷非二物。氣質之外無性。本性之善,乃為至善。心性合一。高攀龍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靜坐功夫:以「平常」為要訣,即清靜自然。靜中只體認本性、原來本色,還他湛然而已。又把理學「主一」觀念引入靜坐論,一即平常之體,主則有意存,具有「以靜為主,動靜交養」的含意。徐光啟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近代科學先驅。經世致用。「富國必以本業」的農本思想。重農不抑商。荒政觀。人富而仁義附。對待西方技術「會通以求超勝」。反迷信。技術救世。「物能」與「技能」並重。「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耶儒互補。「大農業」系統觀。「私」與「利」的合理性。劉宗周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心學的殿軍。「慎獨」是劉宗周全部學說的宗旨,「誠意」是他全部學說的根基。黃道周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儒學大師、民族英雄。重仁義。愛人安民。舉賢才。正君道。清

宋應星《天工開物》明末清初著名科學家、哲學家。批判怪力亂神,主張試見和試驗。「形氣」論。「二氣五行說」。萬物「生化之理」。熊伯龍順治帝老師。學者。宗旨在於勸世人不要受惑於神怪禍福。自然界及其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的,沒有意志,不能干預人事。方以智著名哲學家、科學家。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陸世儀理學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大儒。是對中國思想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實學:以「居敬窮理」為本,著重內心修養,主張讀書要講求實用。張履祥著名理學家,清初朱子學的倡導者,理學史上最重要的傳道人物之一。不務虛談,踐履篤實。經世治生,耕讀並重,打破了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朱之瑜學者、教育家。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主張忠君愛國,推崇蘇武、文天祥的偉大人格。論學問以實用為標準。孫奇逢理學大家。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將朱熹的「格物致知」與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為一。「頓從漸來」的頓漸合一說。將「道問學」與「尊德性」合二為一。躬行實踐、經世載物。知行合一。陳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末大儒劉宗周弟子。知過改過,便是聖學;學問之道無他,惟時時知過改過。特重當下工夫。顧炎武明末清初傑出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重實用而不尚空談。提倡「利國富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應撝謙經學家,學者。做學問不喜陸王家言,「陽明之功譎而不正」,「陽明自少獨學無師,堅於自用,其論性論太極,亦頗與程朱不同,然其教人用功,必以窮理格物為本,謹守朱子家法。」傅山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批評理學。以老莊為宗趣。湯斌政治家、理學家。篤守程朱,亦不薄陸王;朱王合一,返歸本旨。反對講學空談,力求篤行實踐。主敬。存天理。朱用純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王夫之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氣一元論。反對「生而知之」。克念。理勢合一。性日生而日成。陸隴其理學家。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尊崇朱熹理學、力辟王守仁心學。學術必須致於實用,實行則須始於實學。黃宗羲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對「理在氣先」,「理」不是客觀存在,而是「氣」的運動規律。盈天地皆心。認為王學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兩者別無二致。劉獻廷地理學家。喜研究佛經。有人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者為「廣陽學派」。以當時知識份子不敢踏出書房一步為恥。尤為厭惡知識份子唯利是圖,認為人即是上天的具體化,可以為天主持公道,將天的好生之德廣被人間。人生於氣運流行中,當人與氣運搏鬥,個人家庭可以棄而不顧,因為王道重人情,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場而言。費密著名學者、詩人和思想家。以漢儒為宗,力倡實學,反對宋儒空虛疏狂的積習,對其抹煞漢唐諸儒的功績表示異議。對宋明理學「道統論」進行深刻批判。唐甄思想家、政論家。盡性與事功相互統一的心性學說。經世致用、救世治民才是聖人之道的根本宗旨。顏元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創始人。「習動」「實學」「習行」「致用」幾方面並重。培養文武兼備、經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擊宋明理學家「窮理居敬」「靜坐冥想」主張。李顒哲學家。理學造詣很高,被稱為「海內大儒」。明體適用,即「明道存心以為本,經世宰物以為用」。提倡「悔過自新」。明學術、正人心。王源思想家。經世致用。太極實有。天勝人,人勝天。人性無善惡論。無神論。毛奇齡經學家、文學家。批駁程朱理學,認為有極不妥帖處至篡改了經意。極力推崇漢學,提出治經新方法。李光地名臣、理學家。提倡實學、反對僵化、主張兼收並蓄和會通中西。張伯行大臣,理學家。主張窮理,重視《小學》,並把自己對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的信仰貫徹於人倫日用之間,以指導自己的人生。李塨哲學家、教育家。理氣一元論。理在事中、理氣不二。因行得知,不能離行言知。王懋竑學者,畢生研究朱熹之學。進行朱子學研究時把漢學與宋學相結合。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治學宗旨,以儒家經典為基礎,尊奉程朱理學,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禮。首創「義法」說,倡「道」「文」統一。江永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治學特點突出表現為「經世致用」。在治學之道上要求做到「博」、「精」、「新」。在具體方法上提倡「比勘」。程廷祚理學家。顏元、李塨學派重要弟子。天地而下,一氣而已。生生不已,以兩為體。氣外無性,廣其愛而節其愛。戴震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梁啓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氣化即道。就事求理。血氣心知。理存於欲。遂欲達情。汪縉思想家,佛學家。名利共物役。春從江岸轉,禮到販夫真。直入山中去,山中別有天;此心無處住,隨處好安禪。汪中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阮元、焦循同為「揚州學派」傑出代表。推六經之旨,以合於世用。彭紹升著名理學家、佛學家和文學家。以打通儒、釋藩籬為宗旨。吸收華嚴宗旨對凈土教義進行理論深化。洪亮吉經學家、文學家。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無神論。人口絕對過剩論。關注水土流失問題。生態農業思想。人與環境相依存。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人能改造自然。章學誠傑出史學家和思想家,中國古典史學終結者、方誌學奠基人,有「浙東史學殿軍」之譽。六經皆史。修辭立誠,主「敬」。論古必恕。「讀書養氣之功﹐博古通經之要﹐親師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是論文前提。氣昌而情摯。文貴發明,亦期用世。焦循哲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完整的經學本質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客觀的學問的和主觀的性靈。龔自珍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今文經學雜以讖緯五行是「惡習」。經世致用,學術要為現實服務。古代一切歷史文化功罪全歸史官,史官之所以可尊,在能從全面著眼,作客觀公正的現實政治社會批判。阮元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余之說經,推明古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將格物與實踐統一起來,關注「家國天下之事」。講求「因古訓以求義理」,「聖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魏源《海國圖志》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經世致用。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唐鑒晚清理學大家。獨宗程朱,力排陸王。重宋學而輕漢學。重義理而輕文章。重視經濟之學,倡導「守道救時」。洪秀全太平天國領袖。一神論,全盤否定孔孟。神前人人平等: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天下為公。男女平等。洪仁玕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袖。把傳統儒家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結合起來。死生有術,富貴在地。以夏變夷、弔民伐罪。遏欲存理。因時制宜,學習西方。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並蓄。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天地萬物「同體」。人與物、聖人與常人所稟有之氣不同。
馮桂芬
改良主義之先驅人物。
尤重經世致用之學。最早表達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陳澧
著名學者,理學家。
通過著述教學挽救學風世風。道統。修養為聖。
譚嗣同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仁學》,是維新派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戊戌六君子」之一。
仁學精神:「衝決羅網」以正其義;將科學、哲學、宗教冶為一爐以更適於人生之用;根本排斥尊古。
善惡論:天地間無所謂惡,惡是名不是實;無人慾便無天理。
皮錫瑞
清末學者,經學大師。
主張通達古今之變以經世致用。
章炳麟
清末民初思想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史學家、國學大師、民主主義革命者。
「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對荀子、莊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揚,尊子貶孔。受唯識學影響,充滿個體主義、相對主義色彩。
文章整理自網絡,鳴謝作者
第二篇來自公號東方時空文化發展
先秦哲學
孔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周禮
仁學:克己復禮;能行五者於天下(恭、寬、信、敏、惠)為
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認識論: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
也。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性善論: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須反求諸己
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包括「明道」和「積義
」兩個方面,即提高對道的領悟,以及道德修養
荀子
性惡論:人性本惡,善良都是人為養成的。禮樂文化,是將人性的惡轉變成善的關鍵。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觀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積極改變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老子
道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萬物;道是
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無為和玄德:道無為而無不為,道順應萬物本性,生育萬物
卻不主宰其命運。
辯證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承;禍福相倚;曲則全,枉則直。
為人處世:守柔貴雌;不敢為天下先;以德報怨。
政治理論:小國寡民;為腹不為目;絕聖棄智;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
逍遙:逍遙是絕對的自由;達到逍遙的途徑是,坐忘、心齋。
不僅要忘掉外界物質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體、感官、排除形體、知識,使自己與道為一。
相對主義:萬物之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從道德角度看,萬物
都是一。萬物的高低貴賤長短,都沒有可觀的標準,一切都是隨主觀而轉移,是相對的。
自本自根的道論: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來就獨立自存,
產生天地,賦予鬼神以神通;道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楊朱
其人:早期的隱士。時代在墨子、孟子之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偽哀;提倡禮樂,怠慢生產
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
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應當部分高低,彼此相愛;強調無差別、無差等的愛
三表:衡量一種言論的標準——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原察
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邏輯學:最早提出類(類名,類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
強調推論)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讓
人兼愛,獎賞實行兼愛的人,懲罰交相別的人。
後期墨家
義和利:義和利應該是統一的;義不應當只是主觀動機,也應
該是可觀效果上的利益。
知識的三種來源:親知(親身感覺得到的知識)、聞知(由
傳授得來的知識)、說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識)謂,名也)②把概念分為三類:達(最高最普遍的名詞概念)、類(同類事物的共同感念)、私(專講某一事物的專有名詞或個別概念)③判斷分三類,盡(全程判斷)、或(特稱判斷)、假(假言判斷)
管子
《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上下;哲學思想最濃
精氣說:精氣就是道;精氣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本;人的身體
、智慧、靈魂都是由精氣構成。
靜因之道:認識事物,要摒棄偏見,排除雜念,按照事物本來
的樣子理解認識;「虛」「一」「靜」「因」。
易傳
陰陽:天地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辯證法: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退而變化生;一切事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由於陰陽對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結果。
陰陽家
陰陽家:先秦的陰陽家源於古代的方術。
六種數術: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行法(包括面向
和風水)
洪範五行:五行是五種能動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鄒衍:陰陽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順序相生相剋,四季按照五
行相生順序嬗變;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
韓非子
法術勢:君主的統治學說。法是統治者公布的統一法令、制度
;術是統治者任免、考察、生殺官吏的權術;勢就是統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
自然觀和無神論: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
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開;道是萬物總體的規律;理是每
一具體事務的具體規律。
漢唐哲學
董仲舒
儒家和陰陽家:將陰陽家的天人關係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
學結合在一起
宇宙觀: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
、火、金、水,人。
天人關係:天有喜怒哀樂,與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數
,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應,人的行為符合天意,天就喜歡,反之,天就震怒。
社會倫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仁
、義、禮、智、信
政治學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邢;政治過
失必然變現為自然界異常現象。
楊雄和桓譚
楊雄:事物變化要達到一定「極」(限度);把陰陽變化非為九段桓譚:「以燭火喻精神」,燭盡火滅,形斃神亡;否定精神獨立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萬物變化都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人與物都是元氣所成,人的富貴卑賤、禍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王弼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不是虛無,無是天地萬物的無形無相的根本;無是無形無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得意忘象:王弼註解周易的時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係;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郭象
「道」是「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獨化」說: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為」和創造的;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而突然發生的。
晉唐道教哲學
葛洪:玄、道、無、一陶弘景:道生元氣生天地萬物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無王玄覽:萬物稟道生,道與萬物是隱、顯的關係
隋唐佛學
三論宗
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代表人物:吉藏二諦:俗諦(世俗人認為宇宙萬物真實存在)真諦(宇宙萬物虛幻不實)八不中道: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天台宗
(法華宗)
經典:《法華經》
代表人物:智覬
倡導止觀雙修:止即禪定,觀即智慧
一心三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於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於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密宗
指導思想:「菩提心為成佛的種子,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六大: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密宗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唯識宗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識論》
世界分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體,意識活動等)法(事物極其規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體)
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了別境識(眼耳鼻舌身意)
萬法唯識: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
是由「識」變現出來的。
唯識無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
轉識成智:通過修煉,使八中識都變成佛的智慧。
華嚴宗
四法界:所謂「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現象世界(「雜」);所謂「理法界」,指清凈的本體世界(「純」)。這兩種世界互相包容而無妨礙(純雜無礙),這就叫「理事無礙法界」。各種事物之間也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事物都是本體所變現的虛幻現象,每一現象都包含本體,所以各現象之間彼此包容,沒有差別和對立。
禪宗
經典:《壇經》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個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處於一種「空虛」的境地,這種空不是空心靜坐,念念思空,而是連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頭都沒有
頓悟成佛,無念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響,「不於境上生心」。
韓愈
李翱
柳宗元
韓愈:道統說——中國儒家關於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理論。「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及其傳焉」
李翱:復性說——成為聖人的一套學說;性是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慾的蒙蔽,使性恢復原來的光明,就能成為聖人
柳宗元:元氣論——宇宙由混沌元氣構成,沒有主宰;運動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
宋元明清哲學
宋初宇宙發生論者
李覯
太極: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氣,太極分化為陰
陽二氣,二氣交匯形成五行萬物
元亨利貞:是事物發生髮展的過程;元(事物的開
始)、亨(事物的成長)、利(生存條件)、貞(事物發展顯示自身的基本特徵)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未必吉,相剋未必凶
王安石
五行:萬物的體質、性能、形態以及他們所處的時間和方位,都由五行決定。
周敦頤
太極:宇宙的最初階段是「無極而太極」;「無
極」是指無形無象的最高實體,「太極」是最大的統一體;「太極」動起來,就產生「陽」,動到極點,就靜下來,靜下來就生出「陰」;一動一靜,分化出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出五行萬物
神:「太極」動靜生陰陽,「太極」的動靜無形無
狀,微妙不測,稱之為「神」,神就是太極的 微妙作用。
邵雍
邵雍主要以圖表的方式展現了他的宇宙觀;如果陽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陰就是宇宙毀的力量。復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階段的開始,乾卦的則表示成的階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毀的開始,坤卦表示毀的階段的完成
張載
氣本源:氣是最高實體,萬物本源;凡可狀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
理學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實體,永恆的客觀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法則格物窮理:心中已有完備知識,但必須通過格物去認識存天理,滅人慾:「不是天理,便是人慾」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規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則;理是事
物之所以為事物的根據,是「第一性」的。
太極: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極是萬事萬物最根
本、整體的理。
氣:理是第一性的,創造萬物的根本;氣是形而下
的,創造萬物的材料;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 未有無氣之理
人性:性分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於理者)和氣質
心學
陸九淵
心即理:心與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反省內求:窮理就是反省內求自我本心,「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
王陽明
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是世界萬物的根本,離開心就無所謂天地萬物致良知:認識來源於內心,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陽明以後的明清哲學
羅欽順
氣和理:氣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氣運動變化的必然規律
王廷相
「理在氣中」:氣是最初的,唯一的實體;氣是永恆的,不滅的;理在氣中
黃宗羲
氣外無理、心即是理:心外無氣,一切都是即氣即心的
王夫之
氣者理之依:氣是唯一實體,理乃是氣的內在規律,依憑於氣即事以窮理:就事物現象探求其規律,反對立理以限事
顏元
理氣融為一片:生成萬物的材料是氣,萬物所以然的規律是理;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
戴震
氣化即道:「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道就是物質世界的變化過程。理存於欲:人性包含三方面——欲、情、知;道德就在於「使人之欲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

延伸閱讀

小蟻科技參展CP+2018日本國際攝影器材與影像

行程超90萬公里先讀為快

光霧山景區門票免費或減半

查封後發現黃金萬兩!也是最大的貪污組織照過來

總面積3000平方米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