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茶量僅靠體積大小和手感來定?未免太草率

2月
02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林麗青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灑鹽少許,常被人戲謔的稱為中餐最難掌握的精髓。
這句話的背後,暗藏著嘲諷之意。中國菜的廚師太缺少科學精準意識。
前些日子,老友到家中小聚,決定親自下廚,好好露兩手。
特意查了台灣三杯雞的菜譜,臨摹了一番。
欣慰的是,菜譜里詳細列出了不同醬料的精準克數,對於數據控的村姑陳來說再好不過。
做菜,就和中藥配伍那般,各個作料調配清楚,自然能得出一道味美色香的佳肴。
泡好一杯茶,也是一樣的道理,投茶量要控制精準。
前些天到外面喝茶,看到一位朋友,直接抓了一把散茶,就放入蓋碗裡沖泡。
閒談幾句,慢慢熟悉後,這位朋友特意介紹了一番,他這樣的投茶方法是特意從一位泡茶大師那借鑑過來的經驗——按體積大小來投茶。
「像是泡白茶散茶,體積比較蓬鬆,投茶量要比較多,投茶量約占蓋碗容量的3/4或1/2就可以。」
聽了這位新朋友頭頭是道的投茶方法,不禁好奇的問,「那要是換了蓋碗,茶水比例要怎麼控制哇?」
那位朋友撓了撓頭,接著說到,「還可以憑手感判斷嘛,基本上八九不離十。」
但若要說實話,這樣的憑體積或是憑手感投茶泡茶,實在是不靠譜。太辜負好茶了!

《2》
不論是憑視覺按體積投茶,或是靠手感投茶,都存在著主觀誤差性。
就拿按干茶體積投茶來說,不同芽葉採摘標準的白茶,存在著較大的視覺誤差。
天然質樸的白茶散茶,體積蓬鬆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同樣的五克干茶的情況下,梗葉舒展,恣意蓬鬆的壽眉看起來體積是銀針的兩倍甚至還要更多。
投茶進入110ml標準蓋碗後,白毫銀針僅僅足夠將蓋碗底部覆蓋滿,而枝橫葉闊的秋壽眉散茶能將蓋碗內部的空間完全占滿,甚至於還會有一兩根不安分的茶梗在往外冒。
這時按照干茶體積投茶,投茶量約占蓋碗容量的3/4, 誤差率實在太大。對白毫銀針和秋壽眉均不適合。
此外,這種按體積投茶的方法,除了受限於干茶的蓬鬆程度外,還受限於蓋碗的器型設計。

兩個容量大小同為110ml的蓋碗,一個呈現矮冬瓜狀,敦實個矮。另一個則呈現出瘦高個狀,苗條個高。
若是按這兩種器型高低不同的蓋碗,按照白茶干茶體積投茶,哪怕是同一款茶,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不同密度的物體,有著不同蓬鬆程度,好比是一公斤鐵與一公斤的棉花哪個更重?這樣的問題讓人迷惑。
不同的茶葉之間,蓬鬆程度不同,視覺觀感不同,誤差出錯機率太大。
泡茶時按干茶體積投茶,精準度根本難以把握!
此外,憑手感份量投茶,同樣很不靠譜。
隨手抓一干茶,在手上掂量掂量,哪裡能確保得出精準的投茶克數呢?
泡茶熟練工種的村姑陳,迄今為止也不敢自負,憑手感取來一把干茶數量可以不多不說剛好5克。
畢竟,人的手又不是精準測量儀。
若憑手感掂量能精準克數,那可得有大批精準克稱儀器要下崗了。
泡出一杯好茶,投茶量精準是個重要的泡茶前提。
若不然,投茶量少了,茶湯風味難以達到最佳狀態。投茶量多了,茶湯風味容易濃重苦澀。
唯有不偏不倚,才能泡出香甘清活,風味絕殊的曼妙茶湯!

《3》
泡茶時如何才能準確控制投茶的數量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好工具是關鍵。
一個小巧的家庭克稱是幫助投茶數量精準的好幫手。
玲瓏嬌小的克稱,合蓋後輕便不占地方,放在茶桌一旁抽屜上,方便收納。
泡茶時,先將克稱取出,將泡茶茶具(蓋碗、玻璃杯)底部的水漬擦拭乾凈後,去皮重將重量歸零。
再不斷往裡投放干茶,在最常見的蓋碗沖泡時,110ml的標準容量蓋碗需搭配5克干茶,等到克稱顯示屏跳到5.00並且數值穩定後,稱重取茶的準備工作,便可完成。
使用克稱稱茶時,為了保持克稱的精準度,平時要多留意使用細節。

在每次使用完畢後,需要將其表面殘留水漬擦乾,及時合蓋後妥當收納。
收納的時候要注意將克稱放在合適的地方,不能隨手放置在手邊。
克稱怕摔,若是從高處摔下,經過磕磕碰碰後,內部的精密元件容易受損,靈敏和精準程度均會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平日在稱茶之後,要多加注意克稱的養護,才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此外,外出或是辦公場合喝茶,在手旁沒有克稱幫助測量投茶量的情況下,該如何是好?
針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妨在出門前,預先將茶稱好、備好。
按照泡茶所需,在家裡將干茶稱准後,放入避光密封的自封茶樣袋中,出門時再將這樣簡便的茶樣袋放入行李中。

這樣,既能輕裝上陣,又能在旅途中有舒適的茶香相伴。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家庭克稱還有個妙處,就是將碎茶製成茶泡袋。
平時喝茶餅撬碎後的碎茶,或是喝到剩在箱底或是罐底的碎茶時,為了減少沖泡和投茶苦惱,可以用乾淨的茶泡袋,將碎茶自製成茶包。
按照不同的泡茶需求,將其一一稱重後,將外面的繩子一拉,輕巧便攜的獨立茶泡袋,便可完成。
碎茶製成的茶泡袋,出門時放一個到玻璃杯中,便能輕輕鬆鬆喝到好茶。
無論在任何場合,任何茶具的情況下,為確保投茶數量的精準,輕巧的克稱永遠是最優選!

《4》
泡茶,讓茶與水相遇,把握好茶水比例是關鍵。
不同的茶,不同的沖泡方式,不同的喝茶口味下,投茶量該如何把握?
這兒就得從投茶量的影響因素說起。
談起投茶量的多與少,免不了要談的是個人的喝茶口味。
喝茶適口為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茶口味,投茶量的多與少,可以按照平時泡茶摸索出來的經驗,稍加進行增減。
這樣才能更好的泡出適合自己口味的茶湯。

但從精確試茶,或是專門的品鑑和審評角度看,根據不同茶葉的特性調整投茶量,得出最佳茶水比例,很是關鍵。
品鑑白茶,110ml標準蓋碗搭配5克干茶;
審評岩茶,審評蓋碗要投入8克干茶條索。
……
茶分六大類,種種各不同,有著不同的風味和特性。
為了更好的試准茶味,茶水比例達到最佳很關鍵!
最後,投茶量的調整還與茶葉的整碎程度、品質高低有關聯。
唯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泡茶要求,在最佳茶水比例的範圍上下少量浮動,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4》
以白茶為例,分享三組常見茶水比例。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用白瓷蓋碗沖泡。
前文提到過多次,110ml的蓋碗裡需要搭配5克干茶。
沖泡秋壽眉散茶時,若是5克干茶略顯侷促,體積過於蓬鬆,影響合蓋出湯效果。
這時不妨將茶梗稍加拗折,能讓其在蓋碗內更好的妥帖放置。
沖泡白茶餅時,若不小心將茶餅撬得過碎,影響沖泡效果,不需要特意減少投茶量。
搭配上茶濾將茶湯過濾,做好快出水,碎茶同樣能泡出濃淡得宜的好滋味!
除了使用廣泛的蓋碗沖泡外,辦公場合下玻璃杯泡白茶,也較為常見。

使用玻璃杯泡,最常見的直筒狀200ml玻璃杯,根據個人喝茶口味,投茶1-1.5克即可。
玻璃杯泡的情況下,茶與水需要長時間接觸,故而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根據不同沖泡茶具,適時調整投茶量,才能正選。
除了方便直接的玻璃杯泡外,頗有意境的煮老白茶,同樣受到不少茶友的歡迎。
直接將干茶拿來煮的情況下,建議大夥300-400毫升的水搭配2-2.5克干茶。在壺內水燒沸時投入,再次沸騰後即可出湯。
煮出來的茶湯,倒進杯中之後,先細觀湯色,再聞香識茶,最後,稍涼再喝。
若為了更好的品嘗一款老白茶的風味,可以先用蓋碗泡上六七沖後,再拿來煮葉底。煮葉底的話,需要將5克葉底全部投入。
喜歡味道濃一些的,可以冷水煮茶,直到茶水沸騰即可。
喜歡味道適中的,可以同樣等水沸騰後投茶,水再沸後出湯。
不同的沖泡方式有不同的泡茶要求,將茶水比例控制到位,能得出風情不同的滋味。
橫看成嶺側成峰,好茶風味惹人醉!

《5》
泡茶,是一場茶與水的邂逅。
投茶,注水,出湯,簡單幾步,便能得出一杯又香又稠的茶湯。
將茶泡好,投茶量是個關鍵命門。
為了得出精準茶味,單靠干茶體積和手感投茶,是件不靠譜的事。
唯有精準的克稱,才能科學的稱出所需的投茶數量。
君臣佐使,配伍到位,是成就一杯好茶的關鍵!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延伸閱讀

為何劉邦殺功臣卻視為仁義?原因很簡單

老婆脫掉外套的那一瞬間確實讓我捨不得挪開眼小秘密

江漢平原新增「夢裡水鄉看過來

售價暴降成性價比最強的千元續航機型大新聞

你一定要去一次!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