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蛇護板橋

2月
06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許安甄


張明弘尋根長城
♫. ♪~♬..♩ ♫.♪
走進長城歷史
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踐行長城精神
關注我們官方微信平台
跟隨我們的腳步
去感受不一樣的長城文化
張明弘-尋根·長城
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
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李漁《笠翁對韻》
明陝西行都司的轄區圖 局部
板橋鎮
明長城北線,在張掖境內自東而西的走向為:山丹縣 →張掖甘州區(城內市區)→臨澤縣 →高台縣。
路上打場
長城由北大山(合黎山北部又稱北大山)向西北。我們經明沙堡後進入臨澤縣,一路直至臨澤縣板橋堡,長城以山為屏,基本未築城牆。
七月,麥浪翻滾,黃色收穫與藍色希望連在一起。
據《臨澤縣誌》載,板橋堡為「明嘉靖八年(1529)巡撫唐澤建。同治八年(1869)祝三我、孔兆全,李宗敏重修」。
跟老人在一起談話,一詞一句皆是歲月的提煉。
村郵站是村民聚會和等公交大巴的熱鬧地方
據正在村郵站前坐著的鄭大哥講,1972年板橋堡經歷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老堡子被淹。所以堡民在相距不足一公里的此處,建起了板橋新村。70年代大躍進和80年代劃分土地時期,老堡子牆體陸續拆除,現在痕跡寥寥。
板橋村人笑稱自己為鄭板橋的後人,而「鄭」也是板橋村的第一大姓。但實際上,和鄭板橋的淵源只是巧合而已。
木門陳舊
鄭板橋,原名鄭燮,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是清代江蘇人。而板橋堡為明代所建。據《重修肅州新志》載:「板橋堡起,鎮夷峽正,邊牆崖榨內,本所地方一千四百十四丈,計八里八十八步。都御史廖逢節議題,隆慶六年(1572)修完。」
後人對鄭板橋的評價說,在他的「怪」中,含有幾分幽默,又有幾分真誠。而板橋堡和以往的堡子相比,多了幾分相隨的暖意。或許是因為他們的溫情的微笑,或許是因為小孩子蹦蹦跳跳,少了幾分滿眼的寂寥。
板橋新村暖暖融融柔柔悠悠
板橋新村家家戶戶在門口種一畦蔬果花草,歸來入鄉時一條條長街,每一處都藏著生機盎然的風景。
感謝大娘摘西紅柿給我們嘗
板橋堡舊址在村西南方向的玉米地里,現只剩一小段北牆。據大叔講,城牆內原本聚集著多處蛇窩。拆除堡牆時蛇群躲到北牆,密密麻麻抬頭搖晃,嚇得拆牆人腿直發軟。因此,北牆遺址得以部分保存,我們稱之為群蛇護城。
由右至左:白丹妮、張明弘
群蛇消隱,植物萌芽,農夫下地播種。古人把歷史叫作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春生相當於歷史之因,秋熟相當於歷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環是時間,而時間的循環就是歷史。這片牆頭綠意下,深藏著板橋堡的舊日的影像。
北牆遺址長約十米
距離板橋村北側3.8公里即是板橋墩。板橋墩北邊是亘古的荒漠,偶有墳墓,更顯靜秘而廣漠。墩台與墳墓照著同樣的日光,世界如實地顯露著平等,沒有分別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嚮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閒登天台上,獨坐煙道墩。
板橋墩土坯磚壘砌,
墩身八米有餘,
三面保存完整,
南面有一道缺口,可攀頂。
板橋堡由於天災及人為的破壞已基本無存,但烽燧由於天氣乾燥等得天獨厚的自然保護條件,土坯壘砌的墩檯曆經五百年風雨磨礪,得以遺存至今,立正挺拔,令人驚嘆。
走一次千里明長城,撫摸城牆悟太平。
吃一次戍邊雪露餐,乘風乘興劍光影 。
助理人美膽子大,徒手抓蜥蜴,問你怕不怕
軍事聚落里的祠廟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常見的廟祠,如文廟、龍神廟、觀音廟等等,按慣例歷代傳襲而來。
另外一類,是具有彰表軍事的廟祠,有關帝廟、漢壽亭侯祠等。他們或者祭祀武神,或者紀念忠臣烈士。
還有一類,是人們為了紀念為當地作出貢獻的人,也就是地方神廟。聽老鄉說,板橋鎮有座香古寺,在河西地區百姓心中,仙姑娘娘有求必應,十分靈驗,而且比張掖大佛寺還早1000多年,我們前去一探究竟。
路線圖來源於六隻腳APP 帳號張明弘-尋根·長城
香古寺北依明長城,南眺黑水河,融道、佛、儒三教合一,留有鳩摩羅什塔和仙姑護佑霍去病西征等傳奇故事。
門前紅旗飄飄,影牆佇立。
門前影牆正門對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影壁背面門對聯: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興來時是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難易不分事事爭,一生能得幾回成。平時祈想市中足,到老才知足亦空。
影壁後側廣場有戲台,對聯:
合黎山下搭台,名為神唱,實為人看,神人同樂。
香古寺前唱戲,雖則還願,然則教化,原教共達。
明萬曆丁丑年(1577年),巡撫大司馬侯東萊修廟《碑記》載,「甘鎮北堡,名曰板橋,境外廟曰仙姑」。清朝「平天仙姑」信仰更加興盛,乾隆年間鍾賡起編纂的《甘州府志·雜纂》在多處地方從不同側面,對仙姑和仙姑廟進行了記載,說明仙姑信仰的影響在當時是很大的。
看街道,看廣場,打捆碼垛,打場飛揚。
戲台廣場忙打場
香古寺原名仙姑寺,明代以來,歷經明萬曆六年﹑明天啟三年﹑民國八年和民國十四年四次大的修繕,在史料中均可查到維護的緣起及過程。1952年,在破除迷信的浪潮中寺院建築毀於一旦,淪為廢墟。1993年重修,1999年更名為香古寺,意為既有仙姑的諧音,又規避了復古的責難。
據民間傳說,仙姑原系西漢張掖郡人,姓何。其父為武吏,因對夷交戰失利削職為民,便帶獨生女仙姑隱居在合黎山下行醫。仙姑隨父為窮苦百姓治病消災,深得民心,名聲遠播。
殿宇眾多
黑河南岸的民眾,慕仙姑醫術高明,也常到北岸向何氏父女求醫治病。但苦於黑河波濤洶湧,人畜淹死無數。仙姑立志要在黑河上修橋渡人,方便南北交通,造福兩岸百姓。
彌勒佛
當時,匈奴人盤踞鄰近的內蒙古大草原,偶有病患者也到何氏父女處求醫。父女倆不僅是河西內地窮苦人家的消災救難者,連匈奴人也對何氏父女敬仰十分。後來仙姑在黑河架橋的橋成之日,羽化成仙。眾鄉鄰為感念仙姑的恩德,遂在黑河北側立廟祭祀。
重修仙姑廟記
漢武帝元狩二年,強盛的匈奴盤踞河西而不足,不斷向東擴張,騷擾漢家江山。漢武帝差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十萬西征,渾邪王大敗北遁。得勝而歸的霍去病大軍草糧不足,繞道東進,意欲到昭武一帶接濟糧草。漢軍行至黑河岸邊,風大浪急,不能過渡。霍去病下令安營紮寨,待風平浪靜再行渡河。渾邪王得報此信,捲土重來,欲誅人困馬乏的漢軍於黑河北岸。
千鈞一髮危難之際,霍去病抱著寧做黑河鬼,不當匈奴囚的必死決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顯出一位仙風道骨的女菩薩,拔下鬢邊銀簪扔向黑河,六月里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橋,霍去病揮師而過,渾邪王緊追不捨。匈奴人馬剛到橋中,一聲爆響,冰橋崩毀,匈奴軍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
霍去病得勝回朝,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敕封仙姑為「平天仙姑」,頗具道教色彩。
西夏國主李仁孝乾祐七年(1182年)在其之下的黑河修橋一座,並立《黑水河建橋敕》碑。其敕曰:
「敕鎮夷郡境內黑水河上下,所有顯隱一切水土之主,山神、水神、龍神、樹神、土地諸神等,咸聽朕命:昔賢覺聖光菩薩哀憫此河年年暴漲,飄蕩人畜,故以大慈悲興建此橋。」
碑文中又稱仙姑為「賢覺聖光菩薩」,這一賜封就更具佛教色彩了。一民間女子,何仙姑在其兩千多年的演化中兩度受到帝王諡號追薦,實屬不易。
明嘉靖四十三年,匈奴來侵犯邊關。走到仙姑廟,未聞劍戟之聲,斷定內無伏兵,便進廟探視,點燃殿中寶帳匾牌。
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
讓人凜然生畏,又落滿寂寂香灰。
忽聽營外喊聲四起,殺聲震天,似有千軍萬馬從天而降,嚇得匈奴人不及甲,馬不及鞍,紛紛提刀拿槍亂砍亂殺。至天色微明,才發現不見一個漢兵,大半夜都是匈奴人自相殘殺,死者不計其數。匈奴方知仙姑娘娘顯聖,遂不敢再來犯漢家邊界,仙姑廟從此只有擴建修善,積澱起洋洋大觀。
四大天王腳下小鬼是「魑魅魍魎」
露出尾巴的小妖
北涼時期,鳩摩羅什在香古寺譯經數年。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有老僧奉請大師的牙舍利,意欲返回西域。行至臨澤,老僧病故。當地人遂留大師牙舍利建塔供奉。
正所謂「西域得真傳繫心華夏,北涼播慧根留跡板橋」。後塔毀人亡,遺蹟渺然。今天在仙姑寺後矗立的鳩摩羅什舍利牙塔,是九十年代由十方信眾重新籌資興建的。
我們最後在仙姑殿內看到一塊由玻璃罩起的石碑。上寫《重修仙姑殿記》,落款日期清晰可見為萬曆三年(1575年)戊寅三月,是寺內唯一流傳於世的歷史物證。
碑記刻於萬曆三年戊寅三月
香古寺幾經興衰,數易其址。雖不可見其全貌,但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僅是管中窺豹,便讓我們穿越時空,仰之彌高。
板橋堡屬於黑水河系流經的張掖臨澤綠洲盆地,由於農業發達,河隴之地素被稱為「強兵足食之本」。孫子有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長城軍堡的選址是其靈活利用自然地貌之軍事戰略思想的體現。在河西商賈往來絲路之畔,千年邊塞民族融合之地,便有了這曲折、動人、離奇的仙姑傳說。而我們要守住的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而是百姓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城。
我們把這段旅程稱為尋根 ·長城 ,就是想通過對長城的一路考察,走進長城歷史,梳理長城文化,尋找那些遺失的傳統長城文化根脈。去弘揚長城文化,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於今天的價值和意義。
尋根長城
項目發起者



張明弘,1971年生於濟南。
現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現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員,長城學會研究員,渤海大學山水研究所副所長,渤海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章丘國畫院院長。
閱讀原文可購買張明弘-尋根·長城藝術衍生品

延伸閱讀

必讀,日軍始終不敢相信他已犧牲犧牲一年後

號外,看日軍的搞笑團長

日本人怎麼辦?其實日本早有後手

這兩款車絕對能滿足苛刻的你

|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