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肅宗李亨苦難的一生從太子到皇帝

2月
09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方安宜


看北朝
​前文:唐肅宗李亨小時候被其父唐玄宗夸道:「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然而,李亨的一生,就是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太子生涯由於沒有黨援,屢遭李林甫打擊,過得分外艱難。
從哭窮的太子老師看太子李亨的生活
太子李亨的日子難過,可能並非僅僅指政治上遭受迫害,在物質生活上恐怕也一樣受苦,除了上文被他父親親自發現的住所無人打掃、有妞不敢泡、有音樂不敢聽之外,伙食條件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從他的忍不住哭窮的老師那裡或許可瞧出一些端倪。
因實在無法忍受清貧的日子,這位老師終於發了一通牢騷,寫博客大吐苦水——就是用唐代文人最常用的題詩在牆壁上的方式發泄一番。詩是這麼說的:
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
只可謀朝夕,何由保歲寒。
苜蓿是啥東西?印象中是一種優良的牧草,嫩芽可以當野菜吃,按說偶爾吃吃也有好處,不過想來這位先生若不是天天有頓頓吃,他也不會牢騷到將野菜寫進詩里。而且說白了,苜蓿就是一種餵牲口的東西,讓堂堂太子的老師天天吃這種東西,不知道唐玄宗知道後情何以堪啊?「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這兩句更可瞧出飯菜的質量真是差得可以了。

▲苜蓿,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救荒本草》中的苜蓿,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對身負太子教育大任的老師待遇都如此刻薄,那對於太子本身,待遇能好到哪裡去大概也可以想見了。也虧得有了這樣一首詩,不然千年之後的我們如何從側面窺見李亨那艱難無比的太子生涯呢,還是那句話:做太子做到李亨這個份上的,可謂千古未聞了。
李亨的這位老師名叫薛令之,福建寧德人,算是我八閩大地較早出現的人才。說來慚愧,閩中在大唐時代尚屬還未怎麼開發的蠻荒之地,遠不如後世宋以後被喻作「海濱鄒魯」的人才集中地,有唐近三百年來,一共才出了區區三十六位進士,而這位薛令之老先生便是首登科者,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薛令之,圖片來源網絡。
薛令之在考中進士前,在山中苦讀熬了十幾年,在全唐詩中留下一首很著名的勵志詩來表達心中憤懣而不甘為人下的心情,其中有如是句子:自古公侯未遇時,蕭條長閉山中戶。
可惜,待到他十年寒窗一舉中第後,當上了太子的老師,本是一份前途無限的工作,但居然碰到了李亨這種千年極品的太子,清苦到連生活保障都沒有,想想真是生不如死啊,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的結局居然是以哭窮被皇帝老兒幹掉了官職。
薛令之也是倒霉透頂,難得的一次領導光臨即被抓了辮子,唐玄宗一看到那詩,當即勃然大怒:嫌我待你太薄?你也不瞧瞧你自己長著一副啥嘴臉!於是詩才也算不錯的唐玄宗二話沒說,在那首哭窮詩下面接了一首:
啄木觜距長,鳳皇毛羽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要嫌我這裡太寒酸,另謀高就,愛幹嘛幹嘛去!就這樣,太子那窮得忍不住發牢騷的老師被砍掉了官職,回家割稻子去了!
從這個事件或可瞧出,唐玄宗對太子的物質生活應當是從不關心的,如若不然,一向為人並不苛刻的唐玄宗怎麼一看到這一通牢騷就如此發怒呢,他大概以為這位先生是拿著高薪享受著高級生活卻無端抱怨到處說他的壞話、給他臉上抹黑的小人吧?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這樣,太子的老師確實過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清苦日子,只是唐玄宗從來都不知道都不作了解罷了。
出自貴族之家的老婆們被逼迫離婚了,童年好友被生生拆散了,連老師都被打發回家了,活在開元盛世下的太子李亨,用一次次習慣性的退縮,縮去了伶牙利爪,縮去了一身骨骼,終於讓自己徹底縮成了一隻黏糊糊、軟趴趴、終日活在自己小世界裡的軟體動物。
▲影視劇中的李亨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一次次的退縮忍讓,李亨儘管付出慘重的代價,不過到底是以年輕的優勢把李林甫給熬死了——天寶十一載,李林甫在足足幹了十九年宰相後,壽終正寢。但即便如此李亨仍然發現,自己的苦日子也沒有熬到頭,接替李林甫擔任帝國宰相的楊國忠也不是什麼好鳥,對李亨也是十分敵視,楊氏一門帶給李亨的可謂是最徹底的失落感:楊貴妃最受寵的時候,唐玄宗可以樂呵呵地看著安祿山這個醜陋的大胖子譁眾取寵,甚至認楊貴妃為乾娘,自己也樂得充當一回乾爹,卻不能將父愛多分一點給李亨。
▲影視劇中的楊國忠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而安祿山這個醜陋的大胖子為了討老皇帝歡心,竟然裝作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職,見了他也不肯跪拜,還想出一套噁心的吹捧話:「臣這大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只有對皇上的一片赤心,臣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職,只知道要忠心皇上。」
▲安祿山,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這番馬屁話讓老皇帝聽得龍顏大悅,而唐唐一國太子的李亨,唯有在角落裡尷尬地跟著眾人呵呵一笑,這種時候有誰能體味到他心中的深深失落感呢?
但,如果說還有什麼可以讓人感到慶幸的話,那就是楊國忠跟李林甫比起來,雖然心腸是一樣壞透,本事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並沒有對李亨造成實質性的衝擊,李亨得以繼續在太子位上艱難地熬下去,等待未知的出頭之日。
亂中登位,人倫之禍——殺弟之罪
公元755年,這個應當被每個中國人記住的年份,爆發了那場震驚天下的安史大動亂,短短數個月時間,大唐帝國的錦繡江山便陷入了一片荒煙之中,東都洛陽首先陷落,很快,帝國都城長安的門戶潼關也告失守,倉皇之中,帝國的天子選擇丟下子民,帶著少量的皇子皇孫逃出長安城避難。
可是天下之大,他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就在那個名揚千古的地點馬嵬坡,不堪忍受的士兵們譁變,殺死楊氏一門,太子李亨也終於抓住機會,以留下來平叛的名義與父親分道揚鑣,終於登上了那個曾經幾可等同斷頭台的皇位。
▲馬嵬坡,圖片來源網絡。
十八年艱難無比的太子生涯總算結束了,可迎接李亨的,卻是這樣一個滿目瘡痍的局面。天下大事立刻如箍子一般緊緊套住李亨,讓他幾乎連一絲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然而,註定一生苦命的他萬萬沒有想到,拯救天下並不是他的唯一困惑,拜這場大亂所賜,一直夾著尾巴做人的他先是失去兄弟的骨肉情深,繼而做不成慈父,繼而做不成孝子,最後眼睜睜看著又一位老婆在他面前被人揪著頭髮拖出去砍掉腦袋。
人倫之禍,第一件要數他的弟弟永王李璘。
李璘為唐玄宗第十一子,比李亨小很多,從小喪母,是哥哥李亨幫忙一把屎一把尿給撫養大的,據說李亨為了照看這個命苦的小弟,晚上經常抱著他哄他睡覺。可就是這樣一個親密兄弟,給李亨帶來動亂中的第一場人倫慘禍。
李璘心懷野心,看到天下大亂,認為正是實現其野心的大好契機,妄圖割據東南自己當一回皇帝。他這種行為無疑給正處於動亂中的大唐軍民心裡更蒙上一層陰影,因此起兵不久就遭到天下人的一致反對,在李亨的號令下,以大詩人高適為首的幾個節度使很快調兵將其滅掉。另一個大詩人李白正是不小心上了永王這條賊船才遭到了流放,李白一向行為浪漫但對政治卻嗅覺遲鈍,看到李璘在大招幕僚當即大喜,認為實現報復的機會來了,立刻興高采烈地投奔到其麾下,並寫了著名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為他搖旗吶喊,其中不乏李白自吹自擂的名句「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笑談靜胡沙」,這些詩也成為日後對李白清算問罪的最好證據。
▲李白墓,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李璘兵敗被生擒,本應被送到他的皇兄李亨處接受處罰,但捉到他的那位唐朝官員卻自作主張,半路上將李璘給處死了。李亨接到消息痛哭流涕:「你既然生擒了我的弟弟,為何不將他押解過來讓我來處置,你擅作什麼主張啊?」
這位本想藉此機會邀功的人,這一輩子的仕途也就此宣告完蛋,再也沒能升官進爵了。然而,李亨殺死親兄弟的罪名也就此背定了,後世不管是史官還是一般文人,總是嘀咕個沒完:要不是你暗下指令或者默許,那位手下人哪敢這麼做啊?李亨就算長了一百張嘴,又如何能夠自辯呢?
這件事或許可看做永王的咎由自取,可接下來這件事,李亨就必須負主要責任了,這便是他自己的親兒子建寧王李倓被賜死一事。
在李亨艱難的平叛歲月中,有兩個兒子出力甚大,一個就是後來繼位的長子李俶(唐代宗),另一個,則是其第三子建寧王李倓。
李倓可謂完美的好兒子,此次國家有難,首倡讓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大局的是他,力主茫然不知何往的眾人到靈武收攏天下精兵準備大反擊的也是他,一路上親率驍騎緊緊將父親護衛住每有戰鬥都身先士卒以至於流血盈袖的還是他。李亨能夠順利登基,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這個好兒子李倓。
當哥哥李俶掛著元帥的帽子跟郭子儀、李光弼們統兵在外作戰的時候,李倓則留在父親身邊,全力輔助父親完成平叛重任。
有一次,看到父親李亨因為忙於籌備軍旅大事而連飯都來不及吃上,李倓心疼到站在軍門外忍不住放聲大哭,三軍將士,都為之矚目。
然而這樣一個好兒子,其下場居然是被李亨自己下令賜死。
▲影視劇中的李倓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作者:宇文若塵

延伸閱讀

社火之鄉晉中精彩不斷

廣州市道教協會文化交流團到茅山參訪

私房不再少女了

下半年的第一個節氣

必看,原來白龍馬的身世並不簡單!難怪玉帝要賞賜給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