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這個人才是趙國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趙括只是背鍋俠

2月
14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蘇萱秋


書房記
秦趙兩國,百萬大軍戰於長平,傷亡七十餘萬(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沒,秦國六十萬大軍,亦傷亡近半),所謂"流血漂櫓",莫過於此。
而這場戰爭,最終以趙國失敗而結束,四十五萬趙國青壯盡沒於此,秦國自此睥睨東方,再無敵手。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的"殺神之名",成為了軍事史上的一個神話!而他的對手,戰死於長平的趙軍主將趙括,卻身敗名裂,成為了趙國的罪人。"紙上談兵",讓他成為了一個笑話!
誠然,兩軍對敵,正面廝殺,面對人數並不占絕對優勢的秦軍,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竟然全軍覆沒,趙括身為主將,必須要負責,這是怎麼都洗不掉的。
然而,長平慘敗,不單單是趙括一人之責。當趙括率領趙軍將士在前線拼殺時,那位安坐於邯鄲王座之上的趙孝成王,才是令趙國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

長平之戰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
長平之戰的起因乃是秦趙兩國爭於上黨,而這個上黨地區並不屬於趙國,而是屬於秦國。當然,上黨地區原本是韓國的地盤,但當時秦國攻打韓國,韓王為了請求秦國息兵,便將上黨郡獻給了秦國。所以,從法理上來講,這塊地盤已經是秦國的了。
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便投靠了趙國!而趙王由於眼饞上黨郡的戰略位置,又白白得到了上黨郡的十幾座城池,高興得不得了,便答應了下來,但秦國不答應啊!所以,秦趙兩國開始進入到戰爭狀態!
其實很明顯,這是韓國的一個嫁禍策略,扔出上黨郡來讓秦趙兩國去爭,可是趙王過於自信,認為能和秦國掰手腕,這才有了長平之戰。所以,這一戰可以說是趙王自找的,沒那金剛鑽,最好別攬瓷器活兒!
長平之戰是一場可以打贏的戰爭。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國力的消耗戰,從地理上看,長平距離趙都邯鄲不過200里,而距離秦都咸陽在400里以上,趙國後勤明顯占優。但是呢,趙國得糧食可沒秦國多啊,長平之戰前秦國已擁有關中、四川、江漢和河東四大糧食產地。而趙國呢,無非士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鄲。與此同時,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
所以趙國國力不如秦國,其失敗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趙國並不是沒有機會贏!
首先,外交上,且不說齊楚這樣的大國支持,趙孝成王只要是把握住韓魏這兩個三晉老牌盟友,秦國就很頭疼。韓國與魏國根本不需要出兵來正面戰場,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隊騷擾秦國運輸線,那屆時沉不住氣的可就是秦軍了。合縱之策,當時早已有之!

但是,趙王的外交可以說是搞得非常爛,當時竟然沒有一個幫手,首先三晉之中魏、韓二國都被秦國打怕了,而楚國一直是坐山觀虎鬥,喜聞樂見。至於最大的助力齊國,則是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同時齊王又胸無大志,不想惹麻煩。所以趙國當時找齊國借糧食,齊國沒給,與此同時燕國也與秦國交好。
其次,戰略上,趙孝成王遠沒有秦昭襄王那般魄力。趙國擁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趙孝成王完全可以像他爺爺趙武靈王計劃的那樣,動用其西北部邊軍對秦國進行閃擊戰。再不濟也可以利用其騎兵的機動能力騷擾其糧道。可結果居然是趙國被秦國騷擾糧道,截斷運輸。
值得一提的是,秦昭襄王當初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趙王聽信讒言,臨陣換帥。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更何況是用年輕的趙括換下名將廉頗,且不說軍心是否會因此動盪,趙括連能否服眾都是個問題。
如果當初繼續任用廉頗為將,或許失敗不可避免,但絕對不會是這種結果,廉頗會盡最大可能保全趙國實力。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所以,綜上所述,長平戰敗,趙孝成王需要負主要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趙括!趙括雖敗,但他已經用自己的生命來償還。

延伸閱讀

手機不是「數字海洛因」!那我為啥「機不離手」?

阿里的精神導師!在這裡

必讀,為什麼你總買不到好翡翠?全因為這些行內人才

地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隋煬帝真的是個暴君嗎?小秘密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