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20年還你一個超級大國?為何蘇聯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導讀

3月
02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韓雁靜


孺子牛
一戰前的蘇聯,雖然綜合國力遠遠落後於美德英等強國,但是和法國比起來還是不落下風的,比起義大利來更是碾壓狀態。

不過即便位居列強行列,沙俄在其他帝國主義中間確實顯得不是那麼出類拔萃,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大而不強」的狀態,國內雖然早已解放了農奴,但落後的殘餘仍在,國內的工業基礎幾乎沒有,沙皇政府甚至需要舉債度日。
所以沙俄雖不是默默無聞,但確實不夠先進。也正因為如此,沙俄才在一戰期間迅速崩潰,最終在十月革命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
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破爛基礎上,蘇聯只用了28年時間,就實現了農業國到工業國,落後帝國到超級大國的驚天蛻變。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蘇聯可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如此迅速的蛻變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制度優勢無可比擬
1917年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相比於資本主義制度,共產主義制度奉行計劃經濟,杜絕了市場經濟帶來的資源浪費,最大限度實現了節約。
不僅如此,共產主義制度還能最大限度集中國內有限的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保證了十月革命後蘇俄能夠用三年時間擊敗列強的干涉和白軍勢力的反撲。
在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開始執掌蘇聯大權,在史達林的領導下,從1927年開始,蘇聯用了兩個五年計劃便基本實現了工業化,1937年的綜合國力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隨著時間發展,和蘇聯共產主義制度緊密捆綁的「史達林模式」逐漸形成,這種模式雖然最終讓蘇聯徹底崩潰,但在強鄰環伺的蘇聯前期,這是蘇聯能夠一步步走向強大的保證。
為了保證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路線,史達林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為保證糧食出口換取外匯購買機器,史達林甚至不惜掠奪烏克蘭農民,造成史無前例的大饑荒。
在史達林的領導下,整個蘇聯將近2億人成為不停歇的生產機器,幫助蘇聯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
2、自身努力不可或缺
雖然出生於喬治亞,但史達林是「大俄羅斯」主義的忠實擁躉。
一直以來史達林都不認同列寧的「反大俄羅斯」主義政策,他認為全球無產階級革命想要成功,必須優先確保俄羅斯的強大,也就是奉行「大俄羅斯」主義。

列寧去世後,史達林開始與列寧的既定路線分道揚鑣。雖然在1936年憲法中承認各加盟國的平等地位,保留其自願加入或者退出聯盟的權利。但史達林的個人權威逐漸膨脹,俄羅斯地位不斷超越其他加盟國,蘇聯越來越成為大號的俄羅斯。
「大俄羅斯」主義客觀上有利於蘇聯的團結,增強了蘇聯的國力和凝聚力,蘇聯也能夠在史達林的領導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大規模擴張領土。
二戰爆發後,為增強西部國土防禦,史達林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1939年11月通過蘇芬戰爭奪走芬蘭的貝柴摩、薩拉和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強行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併入蘇聯;1940年6月強行從羅馬尼亞手中奪走比薩拉比亞。
另外還有1944年「接納」圖瓦共和國;1945年奪取東北和朝鮮北部等地。
作為噬土成性的國家,領土的擴張就是國力強大的保障,所以吃下的領土幫助蘇聯迅速成長。
3、歷史機遇難以忽略
如果沒有1929年的經濟危機,蘇聯經濟發展不會一日千里;如果沒有1941年的蘇德戰爭,蘇聯不會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史無前例的大危機,資本主義世界鬼哭狼嚎,而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反而置身之外。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各國紛紛開放對蘇聯物資出口的禁令,蘇聯得以大量進口先進的工業設備。同時蘇聯也開始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才,總人數高達15萬之多。

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歷史機遇,蘇聯工業化開始加速,並最終在二戰前成為強大的工業國,為最終擊敗法西斯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蘇德戰爭對蘇聯而言是極其慘重的災難,蘇聯付出了陣亡和失蹤2700多萬人的巨大代價,傷亡總人數超過4600多萬人,占到了總人口的1/4,但蘇聯在二戰中的收穫更加巨大。
除了美國在莫斯科會戰後源源不斷的援助,幫助蘇聯起死回生並恢復生產力,蘇聯在占領德國東部後,拆運了德國東部所有的工礦設備,在席捲東北後對偽滿洲國也如出一轍,這讓蘇聯工業能力更上一層樓。
不僅如此,蘇聯還搶走了德國大量的專家和技術人才,使蘇聯具備了和美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所以二戰後的蘇聯,一躍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延伸閱讀

一城女人所剩無幾中國發生一場大難

文摘,多吃秋季千金菜家家必備!

分享這些威風厲害的錦衣衛哪去了?明朝被滅

生理期期間每天堅持10分鐘皮膚白了

姑娘低價拿下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