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費用本可以不花

3月
16
2020


分類:健康
作者:吳麗秋


醫學聯絡官俱樂部
醫學聯絡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過多」是醫聖希波克拉底的名言之一。但與之相悖的是,醫療設施越來越完善,我們的疾病檢查方式卻越來越複雜了。
很多人抱著「檢查越精細,疾病越難逃」的想法,盲目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以為這樣就能早發現,早治療。
事實上,有些檢查非但沒必要,反而可能增加疾病風險。
《美國醫學會雜誌》近日刊文總結了美國被濫用最多的十大診療項目,研究基於2000多份論文得出。在我國,部分項目也存在「過度檢查」的現象。
專家採訪,告訴你如何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診療項目。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林劍浩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京嵐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嚴維剛
解放軍第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
「過度檢查」反增風險
1、經食管超聲心動圖
這項檢查是近年來發展很快的心血管超聲技術,比經胸超聲更敏感,圖像更清晰。
根據美國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評估了263例50歲以上不明原因腦卒中發現,僅有42.6%的患者利用「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確定了潛在栓塞來源。
在我國,這項技術普及度不高,僅某些大醫院可以做,尚不存在濫用情況。
該技術通常需要下導管,病人不適感較強,且超聲探頭需要消毒滅菌後才能用於下一位病人。
所以,一般經胸超聲(0.5厘米以上的斑塊)能看清楚,就不需要做經食管超聲心動圖。
2、為低危肺栓塞患者做肺動脈CT
對於嚴重肺栓塞患者,肺動脈CT能顯示肺栓塞特徵及其繼發肺部改變,是診斷肺栓塞的首選影像方法。
但研究顯示,仍有60.8%的低危肺栓塞患者接受了肺動脈CT。
我國臨床上會參照「日內瓦評分系統」,綜合評估肺栓塞患者的危險層級和體徵指標。如果患者屬於「低危」人群,就不需要肺動脈CT檢查。
但不少醫生為避免醫療糾紛,建議做這類檢查,有些不該做的也做了。濫用肺動脈CT,會使人體接受更多射線,甚至患上造影劑腎病。
3、呼吸道症狀患者的CT檢查
從2001年到2010年,美國2.3萬多例有呼吸道症狀的急診患者中,CT檢查率從2.2%增至9.4%。
有時呼吸道疾病症狀類似,病因卻完全不同,僅依靠常規胸片分辨不出來。
考慮到診斷的準確率,醫生往往會要求患者去做CT,以便對症用藥,在高使用率的前提下,不排除濫用的可能。
4、勁動脈超聲檢查
美國4127例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中,適合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患者僅有5.4%。
頸動脈超聲檢查濫用的情況在國內也很普遍,主要原因是患者沒有頭暈等症狀也做,甚至作為每年常規體檢篩查。
一些患者發現頸動脈斑塊,頻繁要求複查,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年半載就要查一次,其實沒有必要。
通常情況下,只有出現頭暈、腦供血不足等症狀,或已經發生腦梗、腦栓塞事件後,才需要檢查。如果斑塊僅有幾毫米,且沒有症狀變化,3~5年檢查一次即可。
5、放療和手術治療攝護腺癌
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經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到的攝護腺癌患者,保守治療比放療和手術更容易提高生活質量。
當下攝護腺癌發病率高,但多是一些早期、沒有治療價值的。
文獻證實,手術和放療都未能讓病人受益。
但醫學界對此存有爭議,究竟是積極治療還是保守治療,需要具體分析。
有些患者明知患癌而不治療,可能會因恐懼導致身心疾病;但有時手術可能導致併發症,甚至死亡。
目前,歐美國家很多早期攝護腺癌存在過度診療現象,但在我國尤其是一些落後地區,有些攝護腺癌還未做到早期發現,從而延誤治療。
6、慢阻肺患者吸氧
一項隨訪18個月的研究發現,處於穩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吸氧,對避免死亡、抑鬱、焦慮等並無助益。
慢阻肺患者康復階段的吸氧治療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最好堅持每天吸氧6小時以上。
但是這項醫療手段具有西方色彩,國外保險公司通常會給一些出院患者配備制氧機,而國內吸氧成本高,且依從性差,一般不會存在濫用現象。
7、手術治療半月板軟骨撕裂
手術並不能改善退行性半月板撕裂患者的症狀。手術治療半月板損傷適用於年輕、運動要求高的患者,並非全部類型的半月板撕裂都需要手術。
術後康復措施對半月板撕裂患者恢復至關重要,比如術後不要負重,防止半月板損傷,還應針對不同的損傷部位、嚴重程度、撕裂大小,制訂個體化的康複方案。
8、對住院患者的營養支持
一項納入3376例營養不良的薈萃分析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進行營養干預的患者體重增加得更多,死亡率明顯高些。
專家建議,營養支持要適度適量。但現實中確實存在過量現象,為患者帶來代謝負擔。
通常,營養支持最好在預防階段或疾病早期介入,對慢性病的長期調理、術前身體狀況調整、術後防治併發症、促進傷口癒合、縮短住院時間等都有積極意義。一旦到了腫瘤晚期或疾病加重期,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我國住院患者的營養支持濫用情況不多,反而是做得不夠。
國內只有一些三甲醫院開設了營養科,很多地方醫院和醫生缺乏營養治療意識,沒有專業營養醫師,更妄論營養科會診和營養介入治療,一些醫院營養食堂甚至未能達標。
9、使用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發布的抗生素耐藥監測數據顯示,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抗生素耐藥性均處於非常高的水平。
雖然近年來我國醫護人員和公眾都注意到了抗生素濫用問題,但其使用量依然很高,導致耐藥問題,需要重視。
抗生素是一個破壞胃腸道的「原子彈」,濫用會導致營養吸收不好,腸道菌群失調,還會引發腹瀉、腎炎、肥胖、失眠等全身問題。
10、低危胸痛患者使用心臟成像
胸痛是急診的第二大原因。研究顯示,十年內胸痛患者做冠脈CT的數量增加了兩倍以上,這會導致不必要的介入檢查和干預。
低危胸痛患者使用心臟CT成像,有助於打消病人顧慮,但如果病人無胸悶、胸痛等症狀還用CT篩查,不僅增加費用,還會使病人接受很多X射線。
五項檢查不能漏掉
除了以上疾病診斷時的檢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定期健康體檢。
調研發現,不少人會主動要求核磁共振、CT、消化內鏡等「大項目」,而對醫生推薦的一些既簡單又經濟,且很有臨床判斷價值的檢查手段「不感冒」。
其實,這些健康體檢中的基礎檢查不僅能完成疾病篩查的任務,甚至在某些疾病診斷方面有獨到優勢。
直腸指檢
被戲稱為「一指禪功」的直腸指檢,是一種無需任何器械,僅憑外科醫生一根手指就能疾病「原形畢露」的檢查方法,對肛腸疾病的診斷率可高達90%。
通過這項檢查,肛腸類疾病如痔瘡、肛裂、肛瘺、直腸息肉、直腸腫瘤等,攝護腺疾病如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等都能被查出來,約七成直腸癌可以通過直腸指檢發現。
建議:
即使毫無症狀,4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直腸指檢。
尿常規
這是對泌尿系統有無病變、病變性質及程度最簡便的檢查,但很多人都不重視。
結石、泌尿系統炎症、淋巴管病變等疾病都可以發現。
建議:
即使沒有症狀,一般也需每年篩查一次尿常規。如果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則應根據病情,每年定期檢查兩次或兩次以上。
糞便分析
糞便分析是消化道疾病的「照妖鏡」,可以了解胃腸道有無出血、炎症、寄生蟲感染、消化吸收功能等情況,價格低、無痛苦、重複性好,可謂經濟實惠。
糞便檢查結果,特別是反覆的潛血試驗陽性,若除外痔瘡、肛裂等原因,往往是早期胃腸道腫瘤的信號。少量的出血肉眼無法窺見,容易被認為正常。
建議:
普通人群每年篩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胃腸道腫瘤發病率高,更應重視。
出現一次潛血試驗陽性,可重複檢查2~3次,如果持續陽性須進一步做胃腸鏡以早期明確診斷。
胸片
胸部X線檢查可以發現心、肺、胸廓(包括肋骨、胸椎、軟組織等)、胸腔等方面的疾病,如肺炎、肺結核、肺癌、骨折、氣胸、心臟病、縱膈占位等。
健康體檢時,不少體檢者認為「胸片年年都沒事,檢不檢沒關係」「胸片檢查有輻射,對身體不好」等,最後放棄了胸片檢查。
建議:
胸片是必不可少的檢查。相比起透視、CT,胸片檢查時所受的輻射更少,既經濟簡捷,又能保證較高的疾病檢出率,其在健康體檢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婦科檢查
不少女性常會避開這項檢查,認為只要檢查子宮附件超聲波就足夠了。看似簡單的婦科檢查,其實可以發現很多婦科疾病。
首先醫生看外陰有無腫瘤、炎症、尖銳濕疣等;接著陰道檢查看有無畸形、炎症、白帶異常等;宮頸檢查要看宮頸形態,有沒有炎症、腫物,並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九成以上的宮頸癌可以由此檢出。
此外,婦科檢查還包括觸診了解子宮的大小形態以及子宮的位置,一些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盆腔粘連等疾病也可能被發現。
建議:
有過性生活的女性,每年應至少接受一次婦科檢查。

延伸閱讀

其中一人曹操為他哭了兩次

賈府抄家後她成悲情王妃因效仿緹縈救父

揭密科普燕窩那麼貴

帝國師維京師

胃病全靠養讓胃越來越好趣味無窮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