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從世界範圍看漢民族主義的崛起

3月
21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春風笑史
漢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的意識形態在如今的中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青睞。近期的西塘漢服文化周和海龍屯活動都彰顯了這一意識形態的比較強大的動員力和影響力。漢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種僅僅是文化上的漢民族主義,通常體現為對漢服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

(西塘漢服文化周表明了這一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另一種是政治上的漢民族主義,這一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孫中山的同盟會,通常包含對於主體民族和主體民族利益的界定,對於敵我的劃分和對於民族歷史的重塑。政治層面的漢民族主義在網絡上有非常明顯的體現,對他們來說,推崇漢服並不僅僅因為漢服美觀,而更在於對民族恥辱的洗刷和意識形態的重塑,這一層面的漢民族主義,也正是輿論爭執的焦點。
在漢民族主義逐漸由幕後到台前的今天,一些人將其視為正本清源的壯舉,也有一些人將其視為破壞團結安定的洪水猛獸,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兩種觀點都大可不必。自從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以來,民族主義的復歸已經成為世界上的一種普遍形象。在普世價值破產後,各民族按照歷史、領地、文化重新構建政治認同,回歸自身傳統幾乎是一種必然,人只有沉浸於某種信仰才能有理由的活下去,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民族主義是世界大潮下的一種必然趨勢,並非人力可扭轉。
在亨廷頓看來,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由自由主義共產主義分庭抗禮到多種文化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在西方,這表現為川普的崛起和國家主義復歸,在中國,則是漢民族主義的崛起。
一、舊制度、現代化與民族主義
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產生於16世紀,並在19世紀趨於完善,在西方,這體現為思想上的祛魅和天主教普世價值的破產。在中世紀,整個西歐都在天主教的絕對統治下,由於天主教的普世價值,中世紀西歐各國的戰爭往往僅是貴族之間的內部糾紛。中世紀真正殘酷的只有宗教戰爭,具體體現為十字軍東征和吉哈德,只有在和異教徒作戰時,大家才會不擇手段拼盡全力。

(中世紀歐洲不存在民族主義、民族利益,只有貴族和平民之分和天主教和異教之分)
但是,到了16世紀,隨著經濟現代化和科學的發展,天主教的權威大大下降,這一普世價值瀕臨崩潰,舊制度和舊思想的破產必然導致新思想的興起,人們總是要劃分敵我和彼此,這是人不變的天性,在新的普世價值誕生前,人們必然會認同和自己有著共同歷史記憶、領地概念和文化習俗的他者,這意味著民族主義開始興起。民族主義的情感來源於人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彼此間的習俗舉止越相似,就越能增進認同,這是人類最樸素、最本能的情感。

(猶太人依靠對舊約聖經和耶路撒冷的信仰維繫認同)
民族主義,即是將本民族的利益視為至高無上,民族中的任何個體都應該為整個民族的利益作出奉獻。民族包含三個要素:歷史、領地與文化,文化又可以細分為語言和宗教。第一個明確民族主義的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黎塞留將法國的國家利益凌駕於天主教這一普世價值之上,路易十三則以法蘭西民族的名義拒絕了外國親戚的要求。這一點到了法國大革命後,更是得到了完全的確立,此後的歐洲,不再是貴族間規模有限的內部糾紛,而是不同民族之間你死我活的利益爭奪。
在奧斯曼帝國和清帝國,現代化和西方的入侵使得舊觀念破產,這兩個帝國都是多民族國家,其認同建立在對皇帝的擁護和信賴上,其本質在於皇家的賞罰,但西方入侵後,無論是奧斯曼蘇丹還是清朝皇帝都在西方面前不堪一擊,名聲掃地,這使得基於權力的認同開始崩潰。西方民族主義概念的傳入更是加劇了這些帝國的解體。凱末爾的現代土耳其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是民族主義思潮在大帝國崩潰後的成果,都為兩者現代國家的誕生貢獻了巨大力量。
(凱末爾建立單一民族的土耳其共和國就是民族主義的體現)
二、普世價值破產和民族主義復歸
在天主教和多民族帝國的皇權破產後,又誕生了兩大新的普世價值,一個是自由主義,一個是共產主義,兩者都以解放全人類,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目標,只不過兩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最重要、後者則認為打破階級壓迫最重要。兩者都是普世的,都是適用於全人類的,有的只是手段的不同。
這兩大意識形態曾在二戰結束後主導了世界幾十年,期間所有的民族主義和地區差異都被這兩大意識形態壓制了,當冷戰結束後,隨著一極的倒塌,另一極似乎也喪失了存在的意義。所謂的自由世界開始產生裂痕,美國及其盟國因為大敵當前所產生的團結開始因失去共同目標而瓦解,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也證明這一普世價值是難以維繫的。
自由主義倡導人權大於主權,超脫於國家,但是這在實際中幾乎無法做到,有兩個問題加速了自由主義的破產。
一是美國與西方不可能言行一致,雖說西方國家普遍信奉自由主義,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言行不一的情況,這種情況讓伊斯蘭世界和中國很多年輕人感到憤怒而失望。二是如果真要執行自由主義,往往代價不可承受,比如德國接受難民,難民的到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導致德國人無法容忍難民造成的混亂和不安,進而又回歸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倡導人人自由而平等,人權大於主權,但問題是資源有限,人慾無限,怎麼可能人人有份,到時在利益面前,劃分標準還是國家、民族而非自由主義。

(難民危機使得自由主義難以維繫)
自由主義的弊端使得人們對其失望,在這種失望之下,人們必然會回歸最為樸素的民族主義,就這一點上,西方的川普現象、俄羅斯的斯拉夫主義與漢民族主義崛起,幾乎是一種現象在不同地區的體現。
三、漢民族主義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壞
漢民族主義的崛起是必然,是大勢所趨,可其最後對社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則取決於社會本身。有很多溫和理智的漢民族主義者,也有很多極端幼稚的漢民族主義者,但不管怎樣,完全因為理念而奮鬥的終歸是少數,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普遍接受一個意識形態以及這個意識形態在大眾化後會走向何方完全取決於這個社會本身的情況。
如果此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良好、貧富差距得到控制、國家財政充裕、治理能力強大,那麼漢民族主義就會傾向於溫和。如果此時的社會經濟停滯、貧富懸殊、社會失序,則漢民族主義也會瀕臨失控。一個人對一個事物的看法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此時的心境,如果他是一個成功人士,則他看到的更多是積極面,如果他遭遇重大挫折,則他更多看到陰暗面。現在網絡上沉重的戾氣,實際上是很多人事業不順、心情煩躁的反應,其意識形態和言語的極端並非其本質如此,而只是情緒的宣洩,漢民族主義也是如此,經我觀察,一些極端的漢民族主義者往往是生活中遭遇了巨大挫折,將煩悶體現在了思想上。
這在歷史上也有著鮮明體現,在中世紀,基督教是愚昧落後的象徵,四處打壓異見人士,伊斯蘭教則是開明的象徵,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而到了近現代,則完全反了過來,基督教變得溫和,伊斯蘭教則產生了不少原教旨主義者,經書還是那些經書,只是讀的人變了。使得基督教伊斯蘭教表現顛倒的原因在於兩種文化區域經濟地位的顛倒,而非信仰本身發生了多大變化
(大部分漢民族主義者並非一味復興封建糟粕,而是都有一個取捨的過程,而實際上儒家文化的精華遠多於糟粕,
而民族主義本身,也是如此,二戰時期,民族主義在美國就體現為維護世界秩序,是保證和平的愛國主義,而在德國日本則演化為軍國主義,之所以有此等差異就在於兩國的境地不同,美國環境優越、而德國則強敵林立,被四處圍堵,而日本則因工業化初期平民窮困潦倒,這樣糟糕的境遇使得民族主義在這兩個國家很難是溫和的、有序的。
因此,決定漢民族主義極端還是溫和的,並非其教條和其少數領袖的觀念,而是我們這個社會提供了怎樣的土壤。只有我們確保社會穩定、經濟平穩、社會共識堅定,漢民族主義就是利大於弊,大部分人對於一種意識形態的信仰情況,與他自身的境遇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

其實製作很簡單自己家裡也可以做

大概是今年機皇了

現在一張值8萬

弘晝怎麼做的百讀不厭

過大年白鹿原影視城品味歷史文化體驗關中風情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