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我只考慮短期問題

4月
18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韓雁靜


正經時間
此段節選自書中的《推進供給側改革政府應避免「父愛主義」》,作者方晉,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編者按: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過年的時候踏上回家的火車的一剎那才想起,忘記下載想看的電視劇了?於是在漫長的時間裡只好扒著窗戶目光呆滯地看著外面光禿禿的樹枝,好憂桑~~所以說有些事情如果不提前考慮好、提前做好準備,到時候會很尷尬。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然而有一個人卻說,他只考慮短期問題。這個人就是你上學的時候課本上經常出現的大名鼎鼎的凱恩斯。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凱恩斯主義盛行

凱恩斯
經濟增長從來都是來自於供給側的,而且經濟增長是一個長期現象,也是一個長期問題。而需求側管理是一個短期概念,是伴隨著宏觀經濟學理論出現而產生的。
大蕭條時期
當20 世紀30 年代的大蕭條造成巨大的供給過剩時,凱恩斯提出,政府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可以提升就業和增長。不過凱恩斯強調,他只考慮短期問題,因為「在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美國總統羅斯福
在經過了羅斯福新政和二戰的檢驗之後,凱恩斯主義關於政府通過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的政策主張及其必要性和有效性成為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識。再加上20 世紀50—60 年代全球經濟迎來了增長的黃金時期,西方的政府和學者志得意滿,認為已經掌握了經濟增長的訣竅。連凱恩斯主義的堅定的反對者、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
弗里德曼那時候也不得不說:「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We are all Keynesians now)。」

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 弗里德曼
「三駕馬車」與「唯GDP 論」
與宏觀經濟學同步出現的,是對國民經濟活動的統計,特別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概念的發明。GDP
有三種度量方法,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按照總需求的概念來定義的,包括消費、投資、凈出口三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由於從統計上來說支出法比收入法更可靠,人們主要將其作為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問題在於,我們往往用指標代替了目標。英文有句諺語:我們度量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we become what we
measure)。人們把總需求管理這一短期手段當作推動長期經濟增長的工具,造成了唯GDP 論,短期內可能實現了GDP 的高增長,但長期內則損害了經濟增長。

儘管如此,政府天然都喜歡需求側管理,因為需求側管理主要是靠政府直接干預,特別是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實現的,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使同樣是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政府也更傾向於用增加開支的政策,而不是減稅。這是因為,增加的開支百分之百可以花掉,而減稅給居民帶來的部分收入會被儲蓄起來。而且,開支政策掌握在政府官員手中,他們可以決定怎麼用,給誰用,但減稅會將消費和投資決策交給個人和企業。相比之下,供給側的改變是長期的,制度變遷是有成本的,改革的受損者會反對,政府不一定能夠從中得利。即使改革成功,效果往往也很難跟政府政績掛鈎。
供給側改革
西方國家長期搞需求側管理的結果就是造成了20 世紀70 年代的「滯漲」,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同時上升,靠需求側管理已無法解決,供給經濟學的理論才大行其道。其中「脹」是通過緊縮貨幣解決的,而「滯」是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減少政府干預等手段來擴大總供給解決的。
《供給側改革》滕泰,范必等著
現在中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這是對過去一段時期內過度使用需求側管理政策手段的反思,也是對改革精神的回歸。

延伸閱讀

拍出來就越清晰嗎?相機就越好

文摘,絕地求生新手指南壓槍

歡樂谷東家華僑城傾力打造不敢相信

小米8SE首發性能到底有多強

常常吃七種食物,遠離心臟毛病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