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詢明朝真的是因為鼠疫而滅亡?

5月
01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方安宜


澤放史
朱元璋花費數十年的心血,從一個流浪和尚到亂世梟雄,最終在1368年成就霸業,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國祚276年,共傳16主,最終在明思宗朱由檢的手中走向了滅亡。朱由檢可謂生不逢時,在他上位的那一刻,大明王朝的各種社會問題就已經暴露出來了,儼然稱得上危機四伏。朱由檢雖有扭轉乾坤之志,在位期間剷除宦官,勤政節儉,但還是未能阻擋大明滅亡的腳步。
縱觀有明一朝,其科技技術的發展在同時期的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其軍事力量、商品經濟和工商業的繁榮程度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也顯得尤為突出。作為一個本該繁榮昌盛的正統王朝,其為何會在兩百多年後就匆匆退出歷史舞台?
追其滅亡的原因,我總結出以下幾點(這裡主要從朝政、經濟、軍事、自然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一、朝政角度
1、中央集權制度註定大明不可長存萬世。
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實錄》)
自朱元璋開始,便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五府、六部等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了以皇權為最高權力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在朱元璋看來,這些機構相互監督,共同為朝廷負責,國家方能穩定長存。
但是朱元璋沒想到自己的子孫後代並不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治國。因為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像他那樣勤政,這樣一來,國家軍政大權就逐漸流入大臣之手。所以在明成祖朱棣一朝便設置了內閣。內閣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行使丞相之權。
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造就了一大批官僚集團,這些官僚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統治而出現,這在無形當中將人們清晰地分成了統治階級以及被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不用從事生產,反而爭權奪勢,不斷剝削被統治階級,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民生大事上面,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統治階級與百姓的矛盾。
中央集權制雖然能夠很有效地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從長遠角度看,其阻礙了民主的建設,同時也激起了被壓迫階層的怒氣,導致各地農民揭竿而起,明朝走向滅亡也就順理成章。
制度的不合,也就註定了明亡的結果,這也是明亡的最根本原因。
2、文官集團的壯大,使得皇帝無法分化和控制這些官員的權力。
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的較量一直都存在,一方勢力的衰弱必然對應著另一方勢力的崛起。雖說明朝沒有丞相,但是這些文官的權力與相權並無太大差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說得過去。

明朝文官勢力的壯大對皇權的衝擊非常大,皇帝提出的很多政策、旨意都常常受到這些文官的反駁,從而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政治導向。不僅在政務方面如此,就連軍務方面也受到這些文官的影響。在明朝很多高級武官面對品級比自己還低的文官都要唯唯諾諾,可見明朝文官在朝內的地位。
文官勢力的壯大意味著皇帝很難把他們分化和控制,同時國家制定的政策也不會從國家長遠發展角度考慮,而是站在文官集團利益的立場上考慮。這樣一來,底層階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起義就伴隨而來,社會的穩定也就無從說起了。
3、吏治的腐敗加劇了明朝滅亡的腳步。
明朝後期,官員的貪腐以及欺上瞞下非常嚴重。《明實錄》上記載,公元1629年,有官員向朝廷上報陝西動盪,其實這看起來並無不妥之處,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早在一年多之前動盪就已經開始了,直到瞞不住了才上報朝廷。平定叛亂以後,沒多久又開始騷動了,然而呈報朝廷的消息卻對騷動閉口不談,儘是一些天下太平的誇誇之詞。

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存在,但是明朝後期卻尤為嚴重。當然,這一點並不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4、明朝中後期統治者的無為和荒誕。
"仁宣之治"以後,明朝的皇帝大都沒有什麼作為。不僅如此,有的皇帝更是荒誕不堪,最終將明朝一步步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如:明英宗朱祁鎮重用宦官王振,引發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由盛轉衰。明憲宗朱見深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斷頭政治。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寵信奸臣,為明朝埋下了禍根。明世宗朱厚熜追求長生之道,差點死在宮女手中,這時的大明已經內憂外患,可惜他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仍然熱衷迷信。明神宗朱翊鈞貪婪荒誕,日日笙歌燕舞,為了一己之私大興土木,而明朝面臨的卻是各地農民的騷動和反抗,這也是很多學者口中"明實亡於萬曆"的原因。明熹宗朱由校作為一個被皇帝耽誤的木匠,對朝政不重視,最終給了閹臣魏忠賢弄權的機會,明朝也開始搖搖欲墜。
然而上面這些皇帝種下的苦果卻要由明思宗朱由檢品嘗。朱由檢執政期間,剷除閹臣,以己作責,勤儉治國,可惜無力回天,並沒能把明朝從深淵之中拉出來。
歷史學家孟森曾經做出評價:"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這也只能說朱由檢實在是生不逢時,面對先帝留下的爛攤子,他也無能為力。
二、經濟角度
1、明朝後期稅收與經濟結構的不匹配激化了統治階層與百姓的矛盾。
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明朝早期實行的海禁十分嚴格,明朝海禁不像清朝,其主要是作為新朝代立足未穩的防衛政策,同時也限制了國內農業人口從事非農業行業。海禁政策的推出極大阻礙了海外商業貿易的發展,不過對本土農業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商品經濟低迷時期,國家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而稅收也以農業稅為主,這就使得稅收與國民經濟結構相匹配,並無不妥。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隆慶年間開始),隨著海禁制度的廢弛,工商業經濟開啟了一個全新局面。明朝工商業經濟跨出了重要一步,海外貿易逐漸發展成型。
到了明朝末期,商業經濟占比顯著提高,而農業經濟占比卻面臨著下降。可惜明朝並沒有及時合理調整商業稅與農業稅的比重,還是以農業稅為主,導致稅收與經濟結構不匹配。
眼看著商人巨賈演纏萬貫稅收卻沒有增加,統治者並不是沒想到過要調整稅收,只不過因為大臣的各種反對。比如崇禎皇帝曾經提出增加商人賦稅,而大臣門紛紛跳出來反對,最終不了了之。
農業經濟萎縮,農業稅卻並沒有減少,這也使得農民與統治階層的矛盾進一步加大,從而導致各地農民起義。長期時局的不穩,明朝滅亡也成為必然。
2、張居正的賦稅改革成為明滅亡的重要推手
在張居正賦稅改革之前農民都是以穀物直接作為賦稅。但是改革之後,農民需要把糧食出售換取錢財,將錢財作為賦稅。所有農民幾乎在同一時間出售糧食,糧價又遭到商賈的按壓,農民進一步遭到剝削。

賦稅的改革使得農民改種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這也為明朝後來糧食匱乏埋下了禍患。
萬曆以後,糧食的缺乏已經非常嚴重了,很多以往糧食儲備充盈的糧倉這時候都已經見底了。糧食的極度缺乏,也對應著糧價的騰飛,農民和軍隊都沒吃的,哪裡來的社會穩定?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大國,工商業經濟的瘋狂擴張以及糧食產量的下降,必然破壞原有的社會秩序,所以說明朝滅亡與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3、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後期增加農業的稅收難,增加工商業稅收更難,財政收入明顯不支。再加上某些皇帝的貪婪奢靡,明朝的財政國家財政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到最後連軍費都發不出去,卻還要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
三、軍事角度
1、明朝後期軍隊紀律渙散,軍事失利,缺乏將才。
萬曆四十七年,十萬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了努爾哈赤之計,損失六成兵力。明朝的實力大減,然而還要面臨著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實在是應接不暇。而一些有才能的將領卻先後被殺,比如熊廷弼、袁崇煥等人都是難得的軍事才人,卻被殺而沒有盡其才。
當朝廷發不出軍餉時,官兵也顧不上所謂的軍紀,紛紛搜刮民間,禍害百姓,這又將百姓推向了統治者的對立面。
2、農民起義呼聲高漲,撬動了大明的根基。
沉重的苛捐雜稅造就了一大批流民,他們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統治者對此卻沒能及時解決。最開始的一些農民起義都還能夠被鎮壓下去,然後到了明朝末期,農民起義逐漸形成規模,實力最為雄厚的便是李自成一支。
正當農民對統治階級的剝削表示嚴重不滿時,李自成打出了"迎闖王,免錢糧"的口號。一句口號迅速集結了一大批人馬,為李自成打開北京城的大門做好了鋪墊。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敲響了大明滅亡的喪鐘。
3、滿軍的不斷壯大,牽制了明軍的力量,從而給了李自成減輕了"負擔"。
明朝中後期開始,滿人集團逐漸壯大,最終成了與大明爭天下的一方勢力。滿軍將大明牢牢牽制住,從而使得明軍難以鎮壓國內的農民軍。反過來,國內的矛盾也給了滿軍奪天下的機會。
皇太極曾經這樣說過:"不在我自強,而在彼自亂"。
這也說明亡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明朝內部,而滿軍則是一種催化劑,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四、自然角度
1、明末大旱,其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使得糧食匱乏,給了明朝沉重的打擊。
萬曆十一年八月庚戌,河東鹽臣言,解池旱涸,鹽花不生。十三年四月午,因久旱,步禱郊壇。京師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並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順天府祈禱。七年,蘇、松連歲大旱,震澤為平陸。浙江、湖廣、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三十九年夏,京師大。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於月。山東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陝西。秋冬,廣東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年,廣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天啟元年,久旱。年,真、順、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復旱。七年,川大旱";
"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三年月,旱,擇日親禱。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師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師河東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旱。十二年,畿南、山東、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兩京及登、青、萊三府旱。十四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及宣、大邊地旱。(——易山明《明朝滅亡與"小冰期"》)
長期的乾旱導致糧食的產量低下,以至於難以滿足明軍的消耗。另一方面,糧食產量本就不高,農民還要應對苛捐雜稅,這又加劇了百姓的怨恨和不滿,從而對大明政權產生了威脅。
2、小冰期把明朝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明朝末期正值小冰期,嚴寒的天氣伴隨長時期的乾旱,狠狠地衝擊了當時的農業,導致糧食的產量下降,餓死、凍死眾多百姓。氣候的變化還帶來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比如蝗災、鼠疫……
3、鼠疫橫行,侵蝕了明軍主力。
萬曆八年,山西大同爆發鼠疫,老鼠流竄,疫情最終蔓延到北京城。經過鼠疫的折磨,北京城內的明軍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人數銳減至半,戰鬥力也急劇下降。這也是李自成能夠勢如破竹般攻入北京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很多學者持"老鼠亡明"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只是明亡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最根本原因。因為在這種饑荒之年,如果統治階級放寬政策,安撫災民,共同抵禦外敵,大明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結語:從朝政、軍事、經濟、自然四個角度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朝的滅亡最根本原因還是制度的不合。而統治階級的剝削以及最高統治者的無為和荒誕,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的矛盾,將農民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正所謂"不得民心者,不得國也",明朝的滅亡其實已經註定。
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又有外敵的入侵,以及自然災害的破壞,這些外在因素很大程度上共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腳步。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以上均屬本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望各位指正。創作實屬不易,還望各位支持!)
參考資料:
《明朝滅亡的原因》(論文)
《明朝滅亡與"小冰期"》(論文)
《明史》
《大明律》
《明實錄》
《中國皇帝全傳》
《明太祖實錄》

延伸閱讀

獨家報導,距離成功起飛只差一步

頭條新聞,三亞旅遊與閨蜜說走就走的旅行!

號外,都有什麼呢?

死前"不想讓人找到"內幕

卻為何表現的那麼差勁呢?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