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廣州曾是座炮台城市嗎?

5月
09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朱雁容


羊城派
文/ 黃利平
1、清代廣州炮台林立
廣州有炮台這誰都知道,但炮台曾是清代廣州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卻是今天大多數人不清楚的。當年的廣州,炮台系統完整、門類齊全,既有城防炮台,又有江防炮台,還有海防炮台,數量之多、分布之廣、規模之大、建設之繁複、存在時間之長、在城市位置之顯著,在古代城市中是不多見的。
那麼,清代的廣州,炮台都分布在哪裡?數量又有多少呢?我們來說一說。
清代廣州炮台集中在三個區域——廣州城北的山地、獅子洋以內的珠江航道以及出海口虎門。
從清初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1647年-1840年)的193年間,廣州共建有炮台28座。其中,分布在廣州城北的有四方、拱極等6座炮台。分布珠江(南路和北路)的有大黃滘、海珠等10座炮台(這裡未計鄉民自建的護鄉小炮台)。分布在出海口虎門的有大虎、大角等12座炮台。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前(1841年-1856年)的16年間,廣州共有45座炮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原有的廣州炮台基本被毀。戰後,除這些炮台被修復外,還新建了不少炮台。例如,城北在修復了戰前6座炮台的基礎上,新增加了得勝東和得勝西兩座炮台。在珠江航道上,修復和新建了龜岡、南固等21座炮台。在虎門,修復和新建了大虎和下橫檔等16座炮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部分廣州炮台再次被毀。戰後到光緒初年(約1880年)的10多年間,廣州修復和新建了16座炮台。例如,修復了城北的7座炮台以及虎門的威遠和下橫檔炮台,新建了珠江上的綏遠等炮台。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廣州作為戰區前沿最重要的城市,為防禦法軍入侵,新建了115座西式炮台(大炮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西洋海岸大炮),其中,建於珠江上的有39座,建於虎門的有76座,而且每個炮台都有自己單獨的名字,如克虜、克敵、克勝、威遠,等等。
綜上可見,有清一代廣州城曾存在過炮台204座,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中國沿海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國沿海城市炮台的相關數據,但是在一座城市的歷史上,竟存在過如此之多的炮台,還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同治年間,剛到任的廣東巡撫郭嵩燾初次察視廣州,就被林立的炮台所震驚,他感慨道:「由省河(珠江)以達虎門,炮台林立,添修者為多,所以防洋船之出入也。」

清代中期炮洞式炮台,威遠月炮台

清代晚期地陷式炮台,上橫檔台東炮台
2、廣州炮台都有什麼類型呢?
廣州炮台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乾隆以前的城堡式炮台,此時的火炮重量輕、多在3000斤以下,射程多為數百米,可方便地架設在城堡的牆頭上,像現時大家還能見到的越秀山古城牆上,當時架設的就是這種火炮。廣州的城防炮台都是這樣類型。
第二是嘉慶以後的炮洞式炮台,特點是便於安放重型火炮,此時的火炮重量多在5000-8000斤,(射程與以前的炮基本相同),只能架設在炮台圍牆下部的炮洞中,當時的海防和江防炮台都是這種類型。
炮洞式炮台里的火炮,多是廣東鑄造的前膛鐵炮,即從炮筒口裝填火藥和炮彈,依靠鐵炮彈的砸擊來傷敵,與西方國家先進的火炮相比,差距甚大,或說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上。林則徐曾形象地說:「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
第三是光緒以後的地陷式炮台(也稱半地下式或炮池式炮台,今天保存下來的炮台大多數是這種類型),是一種專為安裝西洋海岸大炮而專門設計的炮台。這種火炮重量多在1萬斤左右,射程在3500-11000米,依靠炮架的向後滑動來消減發射時所產生後坐力,主要有兩種:從後膛裝填彈藥的德國克虜伯炮和從前膛裝填彈藥的英國阿姆斯特朗炮,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岸大炮。
3、為何廣州會出現如此多炮台?
那麼,廣州為何要建設如此完善的炮台防禦體系呢?這要從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說起。
廣州雖說是沿海城市,但它不是直接建在大海邊上,而是通過一段狹長的珠江與大海相連,出海口的名字叫虎門——一個易守難攻的關口。今天的虎門是東莞的一個鎮,但歷史上的虎門是名副其實的廣州南大門,千百年以來廣州人都是由此進出大洋與世界交往。在這個狹長的水道和出海口的兩岸,從清初就開始陸續設置炮台用於廣州防衛,由此,廣州的安全係數從理論上講,要高於同時期的中國沿海其他外貿口岸。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決定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在選擇一口通商地點時,朝廷大臣比較關注廣州的優勢——「且虎門、黃埔在在設有官兵,較之寧波可以揚帆直至者,形勢亦異。」也就是說,相比於寧波等通商口岸,廣州有虎門和珠江上的水道和炮台的防禦優勢。
後世學者指出,廣州之所以最終能夠PK掉其他三個城市,主要是朝廷的多數官員認為廣州比寧波等城市易於控制,海防安全比外貿利益更重要,政治壓倒一切。
廣州成為唯一口的通商口岸後,來往商船迅速增多,珠江航道日益繁忙,管理口岸的任務也越發繁重,增加炮台來保證航道安全,成為理所當然的要求。1800年(嘉慶五年)後,僅在虎門就相繼增建了沙角台、靖遠台等11座炮台,而在此前這裡只有南山等3座炮台而已。

清代外銷畫長卷中的海珠炮台,為清代早期城堡式炮台
4、出資修建炮台都有些什麼人?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建造炮台、安裝大炮是非常花錢的事。張之洞曾就廣州牛山炮台籌集建設經費的事,向朝廷報告說,購一座口徑21cm的克虜伯炮要花白銀30000兩,為大炮修建一座炮台要花白銀4000兩。廣州炮台設置的大多數是21cm口徑克虜伯炮,此外還有少量口徑24cm克虜伯炮,價格更不菲。相比於德國的克虜伯炮,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便宜些,但只是相對而已。
按照晚清廣州布防115門西洋大炮以及建設炮台的費用,需支出白銀約400萬兩,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那麼,錢都是朝廷出嗎?當然不是。在經濟實力不凡的廣東,那些富得流油十三行行商以及鄉紳,自然跑不掉,他們成為出資的重要力量。例如,1839年虎門修建「金鎖銅關」(即兩道攔江鐵排和靖遠炮台),洋行商人伍紹榮等聞議後,「即據情願捐繳銀十萬兩,以供要需。」鴉片戰爭之前,廣州一次添鑄六千斤大炮二十門,八千斤大炮二十門,並同時增建多座炮台,銀兩就主要來自以十三行為首的粵海關商人。朝廷在批覆關天培的請示報告中,就有「均准令粵海關商人捐辦」字眼。在中法戰爭緊迫,需要建設大批新式西洋炮台以保衛廣州安全時,不少炮台的建設款項,也由鄉紳資助,如虎門的定洋西式炮台,就由紳士蔡信珩完全承擔。

1858年《倫敦畫報》刊登的英軍在珠江上炮轟清軍炮台的畫像
5、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炮台
清政府雖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規模建造炮台,但可惜的是,這些炮台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841年1月7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首仗——中英虎門之戰拉開序幕。在第一天的交戰中,英軍派出大批戰艦,炸毀了虎門第一道防線上的沙角和大角炮台,完全控制了珠江口。
2月25日晚,英軍出人意料地搶占了無人防守的下橫檔島,在島上架設數門大炮,轟擊虎門炮台中的核心炮台——近在咫尺的上橫檔島上的炮台,讓清軍措手不及,被動不已。
26日,英軍兩次出動大批戰艦,對虎門威遠、靖遠、鎮遠、橫檔、永安、鞏固等炮台發動攻擊。不到一天時間,戰鬥就結束了,虎門各炮台全部被毀,廣東水師總督關天培戰死在自己的指揮台靖遠炮台之上,他嘔心瀝血經營六年的虎門炮台,在英軍面前如此不堪一擊,讓人扼腕長嘆。
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炮台的結局更悲催。當時炮台數量眾多,本可與英軍一拼,但由於主持廣東大局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採取的「不戰、不和、不走」的戰略方針,大批炮台以及火炮在幾乎完全沒有開炮的情況下,全部被摧毀。
6、為何炮台在戰時沒有發揮作用?
炮台在實戰中沒有發揮出威力,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軍事實力落後,二是清政府的海防指導思想有誤。
16世紀以來,西方殖民者渡過大西洋,將印度洋貿易與東亞海域貿易圈連接起來,並控制了主導權。《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一書是這樣形容這些新興的海洋霸主的:「左手拿著帳冊,右手拿著刀劍。他們既是商人,又是強盜,他的買賣是以暴力為後盾的,時常乾脆公然搶劫。」
就英國來說,鴉片戰爭時它不僅已經進入工業化階段,而且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它與中國相比,不論從軍事、經濟諸多方面均不在同一個檔次。例如,跨洋而來的英國軍艦雖然也是風帆木船(蒸汽機船極少),但這些船底包著銅皮、張開數桅風帆的軍艦,在基本上是內河水師的清軍眼裡,無疑是風馳電掣在水面上的龐然大物。從火炮數量、質量以及士兵的質素來說,清軍與英軍也有相當大的差距。清軍一個大型炮台如橫檔炮台才安炮40門,而英軍一艘中型軍艦「威里士厘號」就有炮74門,分三層安裝在甲板及下面各層,這樣單邊一側就有37門火炮。另外,這些火炮雖然表面上同清軍大炮一樣是前膛火炮,但其製作之精良、操炮士兵訓練之有素,也絕非清軍所可比擬。
1834年,發生了兩艘英國軍艦大搖大擺通過虎門海口來到黃埔港事件。當時,雖然虎門和珠江水道兩岸有眾多炮台,但面對這兩艘不速之客,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為此,道光皇帝龍顏大怒,將時任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撤職查辦,親點大清水師名將關天培接替。關天培任職後,不斷買炮建台以增強虎門防禦能力,打造開合自如的虎門關口,防止重蹈前任的覆轍。
由於水道關卡防禦與陸地關卡防禦根本不同,在水道,就算兩岸炮台再多,也難以及時或完全阻止艦船強行通行。為此,關天培想到了中國古代江河防禦的一個老辦法,即在航道裝上可阻攔艦船通行的鐵鏈。這個設計因造價昂貴不為時任兩廣總督盧坤所接受,但隨著商船和走私鴉片的「快蟹」艦頻繁「闖關」成功,在虎門架設攔江鐵鏈的設計,最終得到後任兩廣總督鄧廷楨的支持。
1839年,當兩道橫臥在虎門主航道上的攔江大鐵鏈最終建成後,前去剪彩驗收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對「金鎖銅關」十分滿意,覺得通過鐵鏈和炮台,終於可以徹底阻攔那些「闖關」船艇。關天培也如釋重負,道光皇帝交給他管好虎門的任務算初步完成了。
沒想到的是,「金鎖銅關」在後來與英軍的作戰中,竟然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不但大鐵鏈在戰鬥爆發前的數天就被對手從水底破壞,而且在後來的戰鬥中,英軍的戰艦並不急著通過海口,而是直奔炮台而來,打掉炮台再從容進入水道,完全出乎關天培等人的預料。
當然,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與清政府的海防指導思想、布防特點以及水師的任務要求密切相關。要知道,虎門炮台既是廣州的海防工事,同時也是廣州黃埔港和粵海關管理海口以及控制進出商貿船、查禁走私船的關卡。所以,虎門的「金鎖銅關」的設置很大程度是針對商船和走私船「闖關」的,在這方面是富於成效的,但要抵禦武裝到牙齒的戰艦,防禦能力就顯弱了。
有學者說:「清代水師水兵承擔的主要任務是外洋巡邏,查拿海盜、查驗海船規格、性能、乘載人員、貨物等;守兵也以盤查出入口的船隻為其主要職責。鴉片戰爭時,水師無力擔負反擊英軍海上入侵的重任……」對此,作為當時廣州炮台防禦體系總指揮、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在戰前亦明白。1840年年底,當大批英國軍艦由北向南返廣東海面時,時任兩廣總督琦善詢問是否能頂住,關天培的回答是:「如來船尚少,猶可力爭,多則實無把握。」

東莞沙角炮台克虜伯大炮

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內阿姆斯特朗大炮
7、清代老炮台在抗擊日軍中大顯神威
當然,拋開勝負不說,廣州炮台在抵抗外敵侵略中,還是創造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戰例。有學者指出,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首仗(沙角大角之戰)雖然慘敗,「但水師官兵在戰鬥中表現出了高昂的士氣和非凡的犧牲精神。此役清軍共戰死282人,受傷462人,共計744人。在鴉片戰爭中,除鎮江之戰外,我們還找不到何地清軍能有如此的拚死抵抗。」
在晚清中法戰爭中,廣州炮台對法軍起到震懾作用,也實際保護了廣州的安全,當時如果沒有建成現代化的西式虎門要塞炮台和長洲要塞炮台,則難以扼製法軍入侵廣州的意圖。
出人意料的是,晚清修建的西式炮台雖然沒能在清朝發揮實戰作用,但在建成半個世紀後,曾把日本海軍打得滿地找牙。
1937年9月14日,在虎門爆發了一場自甲午海戰以後中日海軍唯一的海戰——虎門海戰。在戰鬥中,中國兩艘軍艦依託虎門要塞打退日本5艘軍艦的進攻,重挫了自詡為太平洋霸主的日本海軍的囂張氣焰。之後,我方在軍艦全部被毀、喪失了任何海上支援的情況下,單憑老式炮台的火炮和江中的水雷,依然阻強敵於虎門雄關之下一年有餘,直到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並攻占了廣州,虎門依然在中國軍人手中。這些歷史都是我們今天不應該忘記的。
8、老炮台:等待開發的廣州歷史文化寶藏
在廣州的歷史文化資源中,人們很少注意到千年商埠廣州的出海口以及珠江等地還保存有大量的炮台群。據統計,廣州現存炮台約70座,是保存古炮台最多的中國沿海城市。例如,在越秀山上保存有清初建成的四方炮台遺址,大學城穗石村保存有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建成的炮台遺址。而保存下來的西式炮台就更多了,除東塱有車歪台外,魚珠有5座、牛山有7座、沙路有9座、長洲最少還有7座、南沙上橫檔島有8座、下橫檔島有9座、大角山有10座、東莞虎門最少還有20座。
然而,擁有眾多炮台的廣州,在開發利用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上,步伐卻過於緩慢,除了少量像東莞威遠炮台依託虎門銷煙和林則徐鴉片戰爭紀念館得到較好的利用外,其餘的大部分未被開發,就是個別開發了的炮台景點,也遊人稀少,與景觀所應具有的資源效力相差懸殊。另外,我們對廣州炮台的研究也極為薄弱,一些景點的說明,連炮台的名字和曾安裝過什麼大炮也說不明道不清。
相比之下,在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對已失去原有軍事功能的古炮台,進行了有效開發,成為兼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價值的景點。最著名的當屬芬蘭堡,它曾是芬蘭的軍事要塞,有眾多的炮台遺蹟,後被開發成為芬蘭著名的景點之一,並被評上世界文化遺產。
由此而看,廣州這批珍稀的炮台資源,值得我們重視和開發。
來源|羊城晚報
責編|陳雯

延伸閱讀

開啟CFM2.0高清版

朱熹共同打造的關帝廟別出心裁

獨家,康有為娶妻還有一個標準

必讀,到底哪一個是真愛?一任活得卑微

中式審美≠中老年審美!小秘密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