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順《易學與中華文明》一書出版發行先讀為快

5月
18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韓風秋


華豫之林
作者簡介:王萬順,1950年出生於《周易》發祥地安陽,周易文化學者,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安陽周易研究會顧問;在報紙上發表易學文章165篇,被海內外上千家網站轉載,出版有《走進周易》《易學與中華文明》等著作,合編影視劇本《周易》;參與周易文化講座與論壇上百場,深受廣大聽眾歡迎。
內容簡介:該書按照易學對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作用影響有序編排,具體聯繫到哲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社會生產與生活等各個層面,並包括有關易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資料。它以易學是中華文明源流與核心的主線理順全書的思想脈絡,即易學對中國哲學→社會精神文明→社會物質文明→世界文明的影響。包括「易學的形成與發展」「《易經》與中國哲學」「易學與人文科學」「易學與自然科學」「易學對文學藝術的浸潤」「易學與生產生活」「易理及術數」「易學的傳承與未來」等。附錄《易學與中華文明史一覽表》,可以使讀者對中華五千年各個歷史階段中的文明特徵、重要文化遺址與易學一脈貫通的情況一目了然。
附後 記
我的家鄉安陽是《周易》發祥地,出自對《周易》文化的濃厚興趣,半生以來我一直與《周易》有一種解不開的緣分,出版著作《走進周易》,發表易學文章160餘篇、編寫電影劇本《周易》,合作擔任30集《周易》電視紀錄片編劇,受邀易學講座數十場。本書為讀者闡釋易學作為中華文明的源流,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和影響,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是我學易的階段性學術總結。
在本書撰寫與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周易學會首任會長、當代著名哲學家、武漢大學唐明邦教授,河南省周易研究會副會長、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知名周易學者崔波教授,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重點項目「易藏國際文獻中心」主任、安陽師範學院王志軒博士等專家和朋友們的真誠幫助和指導。安陽市新華書店王建強先生,從該書的謀篇布局到句式、文字的修改等都給予鼎力相助,提出了不少精闢獨到的意見。安陽周易研究會副會長、知名易學術數專家王文志先生為本書的出版印刷給予慷慨相助。在此,謹對諸位老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從一些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書刊、論文及網際網路中學習了許多有益知識,並運用於該書的理論體系之中。在此,對未曾謀面卻給予了我幫助的作者和媒體朋友們表示真誠的謝意!
該書僅為一家之言,懇請讀者朋友不吝賜教,攜手完成發揚光大易學文化之重任。
王萬順
2019年2月於殷都安陽
導言:易學是中華文明的源流與核心(節選)
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要了解中華文明,就必須理解這一文明的思想根基。中華文明五千年,易學與中華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易學從始至終伴隨著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成為中華文明的源流和核心。著名哲學家成中英先生指出,我們要使中華文明的精華,它的智慧、它的道德精神,有一個新時代的表達。我們不但要彰顯中華文明自身的美好價值,同時隨著中華文明的復興,也要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世界和平的永續。
一、易學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
《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傳承著優秀的歷史文化。著名哲學家陳來說,作為夏、商、周三代的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是中華文明的原始經典。其中凝結著中華文明早期形成、發展的歷史智慧和主流價值,如敬德、保民、重孝、慎罰、協和萬邦,體現了中華文明歷經夏、商、周一千多年甚至更久遠發展所積累的政治智慧、道德觀念、審美精神,成為此後中國文化發展的最主要的歷史淵源。而易學首先肯定事物的起源、發展、變化,宇宙萬物都是陰陽變化而造成的,陰陽變化規律是天地人變化的自然規律。人類為了生存繁衍、追求理想,而不斷創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改造自然,改造自身。伏羲「一畫開天」始作八卦,成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揭示了建國育民的道理;孔子作《易傳》以致哲學。他們都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遵循了客觀規律,弘揚了中華的文明。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其內涵不斷豐富,其能量不斷壯大,從而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東方文化和文明體系,對中華文明的指導作用不斷提升,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起到了深刻的作用。
《周易》第一卦《乾》卦,是將中國人比作「龍的傳人」,來闡述為人處世道理的。六十四卦,以乾為首,而《乾》卦全篇爻辭都在講「龍」,將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龍」的生息變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其卦辭「元亨利貞」,《周易·文言傳》是這樣解釋的:元是眾善的魁首,亨是眾美的集中,利是道義的統一,貞是事業的基幹。就是說,以龍自喻的「君子」應該是這四種美德為一身的統一體。龍因環境不同而不斷變化,《乾》卦從初爻的「潛要龍勿用」講起,至上九爻(第六爻)的「亢龍有悔」結束,充分闡述了這種變化的必要性,同時也顯示了事物產生、發展、昌盛、衰退的自然規律。
中華文明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易經》及易學思想從始至終伴隨著中華文明進展的歷程,不同時代的文化現象雖然千差萬別,但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依然清晰可見。從伏羲創立先天易學而後逐步發展完善,到神農創立《連山易》、黃帝創立《歸藏易》、堯舜禹崇易用易、周文王作《周易》、孔子與弟子作《易傳》及先秦、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以易學為統領及儒道傳統文化貫通中華幾千年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也正是中國的文化沒有斷流而繼續傳承下來的結果。
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一個是哲學思維與宇宙觀的方面,一個是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易經》把和諧、順應變化、自強不息等作為人生和社會的價值觀。陳來說:《易經》為中華文明確立了這樣的宇宙觀:整個世界,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都處於永恆的產生和轉化之中,處於不斷的流動變易之中,處於無休止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整個世界,特別是自然界被看作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變動著。在這種總觀點下,世界絕對不變的見解是不可理解的。事物不是常住不變的,變易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存在就是流動和變化。正是這種變易的哲學支持著中華文明不斷『與時俱進』的發展,與時俱進就是適應變化、與變化俱進。
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易學思想已廣泛深入到社會的諸多領域,不管是修身立德齊家治國,還是琴棋書畫茶醫食武,都有深厚的易學理論作為其精神及操作指導。「百姓日用而不知」,運用易學思想來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從而能夠更好地修身養性、和諧家庭、共同建設和諧社會。易學思想,是中華文明具有的獨特文化特質。英國20世紀著名史學家阿諾德·瑟夫約·湯因比通過對東、西方歷史文化和哲學的研究,認為中華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改革精神,中華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論,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精神,以及中華文明和平世界主義的天下世界觀,中華文明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註定將照亮整個21世紀,促進人類世界向更高層次的價值理性方向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哺育了中華兒女,而且還深深地影響了整個東亞,甚至於世界。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展現了其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包容能力。」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照耀著整個東方,也與西方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
附錄
易學與中華文明史一覽表



延伸閱讀

再度領略偉人風采導讀

風水是迷信嗎?為何陽宅和陰宅會影響到我們?

頭條新聞,卻過著連丫鬟都不如的日子!明明是丞相府

1975年周恩來病重時仍想著他的事

號外,幫助孕期選擇適合自己的孕婦裝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