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雄鬥豔

5月
19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何莉香


全球時尚說
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 釉下彩 (青花)與 釉上彩 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鬥彩的寫法也很多,
古籍上有寫"逗來逗去"的"逗",就是"跟小孩逗著玩","逗你玩"這個"逗";
還有寫"黃豆"、"綠豆"的"豆"。
他每個都是有他理解的意思。
比如,他認為"逗彩"是青花和五彩逗來逗去,
他寫那個"逗你玩兒"的"逗";他寫"豆青"這個"豆",
他是認為豆彩中的地子比較泛豆青色,所以叫"豆彩"。
明成化鬥彩纏枝蓮紋高足杯
寫得更多的,後來被大家確認的就是我們這個"爭雄鬥豔"的"斗"。
那麼,"鬥彩"的本意也是爭雄鬥豔的意思,是指青花跟它的彩瓷爭雄鬥豔。
這個"斗"字,本身是個雙音,也念"斗"(音抖),一斗糧,兩斗糧,所以初入門的時候,這個地方非常容易念錯。
我無數次聽人家說過叫"斗(抖)彩",一張嘴就是個"棒槌",一張嘴就是個外行。
所以入門的時候行話得鬧清楚。

明成化 鬥彩寶相花紋蓋罐
鬥彩的工藝,其實挺簡單。
它就是先用青花勾出輪廓線,再在這個輪廓線內填上彩。
凡是採用這種工藝的都叫"鬥彩"。
鬥彩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在當時被稱作「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
明成化年間,物資頗豐,國泰民安,
而且明憲宗雅好藝術,擅長丹青,又有宣德制瓷工藝的支撐,
所以鬥彩在明成化年間達到頂峰。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鬥彩的名氣非常大,它主要是因為成化鬥彩的名氣,名揚四海。
最明確的記載就是《神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
這段記載是在萬曆年間的記載。
明中葉到明晚期的時候,一對成化鬥彩杯就值錢十萬了,非常貴了。
成化鬥彩如此有名氣,有沒有鑑定的絕招呢?
過去有。
一堆絕招,歷史上所有寫書的人都把自己的絕招寫出來。
但絕招一寫出來,就不是絕招了。
馬上就有人從另外一面把它攻破。
那麼,最後絕招剩了一招,到今天沒人攻破。
成化鬥彩中有一個,你看到一定就是真的了,這麼一個古代的特徵,就叫奼紫。
典型的成化奼紫有鬥彩葡萄紋杯。
那個紫是醬色,非常暗淡無光。
我估計當時是沒燒好,奼紫顏色燒得比較差。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但中國文化豐富,馬上就被文人把它改過來了,奼紫嫣紅的"奼"。
"奼"的本意是美好、艷麗的意思。
所以他說這個顏色是奼紫。
中國人的審美到了最高等級的時候就變成一種病態的,
奼紫就是一種病態的審美。
但是,一旦被文人賦予了美好的含義的時候,它立刻就被社會接受了。

明代成化鬥彩折枝葡萄紋高足杯
至於《南窯筆記》等所述的「鬥彩」,實際是非常狹義的概念。按《南窯筆記》所述特徵,不妨將此稱為「湊彩」,即是以釉下青花畫成事物半體,再用釉上彩色湊全其體.
成化鬥彩是從宣德鬥彩發展而來,然而在裝飾技法和裝飾紋樣以及色彩運用方面,遠比宣德鬥彩豐富。宣德鬥彩的沒骨畫法,在成化早期尚見,至成化後期已被汰除。而成化後期施行的釉下勾勒輪廓線條釉上再予填彩的這種畫法,卻為宣德鬥彩所無。成化後期鬥彩的這種畫法、畫風及其設色,經過材料對比可以看出,明顯地借鑑了明初以來流行的銅胎嵌絲琺瑯工藝(即景泰藍)的嵌絲填料方法。
景泰藍工藝在元末明初已較為流行,但在景泰年間,宮廷及上層社會更為鍾愛。成化朝距景泰朝不過八年,自然受景泰藍工藝傳染而擷其華采。明初以來景泰藍工藝所擁有的多樣的顏色(紅、白、紫、深藍、淺藍、薑黃、翠綠、草綠、赭色等),也會對成化鬥彩產生啟發作用。
明成化鬥彩高士圖杯
鬥彩在彩瓷所有的品種中,以柔和、文雅著稱。
通觀它的總體的存世的數量,它僅比琺瑯彩多。
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工藝複雜,生產量小。
鬥彩的魅力,當朝人不如後面的人注意,
就是它的魅力在當朝的顯現程度不如後來人的總結。
清雍正仿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
晚清以後,通過文人對鬥彩的總結,鬥彩就逐漸成為了單獨的一支,包括名字就把它剝離出來了。
除了成化鬥彩聲名顯赫之外,康、雍、乾三朝的鬥彩是我們彩瓷文化中最燦爛的一支。
正是這一支,充分地表達了中國人在某一個時期的一個文化追求,
跟它後面出現的琺瑯彩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衝擊。
清雍正鬥彩雲龍紋蓋罐
大清銀幣_近期成交記錄:
大清銀幣光緒元寶安徽庫平 191.026 930 26萬 ←(微dian)

延伸閱讀

28字寫盡宮女難言的苦衷

《水滸傳》中宋江為何要作踐扈三娘?

|

呀!今日小年

你的腿會越練越粗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