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四大家百讀不厭

5月
22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何莉香


古詩文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而其中,又以蘇軾蘇東坡最令人稱道,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更是因為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美情操。
蘇門三父子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並稱始見於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練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青少年時喜好遊歷名山大川,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精研「六經」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並上《權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後經舉薦,破格錄用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即卒,享年五十八歲,加封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世稱「文公」。
蘇軾(1037-1101年),蘇洵長子,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後出任鳳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績卓著。晚年被貶惠州、儋州,病逝於常州。後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標誌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了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創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農業、水利、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生等領域亦著述甚豐,創造極廣。蘇軾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
蘇轍(1039-1112年),蘇洵次子,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在父兄的薰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先後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簽判。後因故貶筠州鹽酒稅。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以績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遷,擢升為門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負。後再次貶謫筠州,遠謫嶺南。遇赦北歸後,從此寓居潁昌(今河南許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南宋時追諡「文定」。
三蘇祠。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紗縠行南段72號,原是三蘇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為祠,屢次修繕擴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摹擬重建。現為占地100餘畝的古典園林。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蹟;珍藏和陳列著五千餘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負有盛名的人文景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三蘇家風家訓
「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三蘇之所以為歷代傳揚,與其醇厚家風有很大的關聯。蘇氏一門家風篤厚,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皆留下大量與家風家教相關的文字與詩詞。
蘇洵撰有《蘇氏族譜》一卷,包括《譜例》《蘇氏族譜》《族譜後錄上篇》《族譜後錄下篇》《大宗普法》《蘇氏族譜亭記》等六篇,概述了蘇氏家族的起源發展,記述了蘇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後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愛,繼承和發揚先輩優良傳統。此外,蘇洵另有一篇《名二子說》,解釋了為兩個兒子命名的緣由,寄託了對兒子的希望和告誡。
蘇軾也非常重視總結家族優良家風,教育子侄。他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記先夫人不殘鳥雀》等講述了母親程夫人的教子事跡,弘揚仁厚、不貪財的道德理念。他對於弟弟和侄子侄孫的教育,多為詩文書信形式。
蘇軾和蘇轍感情很深,認為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蘇轍則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幾十年間,兄弟二人相互勉勵,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留下《初別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澠池懷舊》《獄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他還教導子孫後人要多讀史書,寫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辭藻的華美,「期於適用乃佳」。做人方面,他教導後人要保持寧折不彎、豪放剛直的風骨。在給侄孫元老的信中,他說自己雖被貶到海南,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另外,蘇轍之孫蘇籀(zhòu)曾撰錄蘇轍語錄一卷《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是蘇氏家風家訓的重要呈現。
三蘇祠·雲嶼樓
「三蘇」家風家訓精選
孝慈仁愛
原文: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摘自蘇洵《蘇氏族譜亭記》
注釋:字,作動詞義,撫育,養育;誚,責備,譴責。
譯文:如果有年紀幼小的孤兒,那就由族中成年人來撫育;如果有貧窮而無家可歸的人,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來收養。要是有不這樣做的人,那麼全體族人都要來譴責他。
原文: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薄於為己而厚於為人。——摘自蘇洵《族譜後錄下篇》
譯文:侍奉父母要盡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間要互助關愛,與朋友相處要坦誠守信……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別人要寬宏大量。
三蘇祠·晚香堂
讀書正業
原文:侄孫近來為學何如?想不免趨時。然亦須多讀史,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於適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後,所學便為棄物也。海外亦粗有書籍,六郎亦不廢學,雖不解對義,然作文極峻壯,有家法。二郎、五郎見說亦長進,曾見他文字否?侄孫宜熟看前、後《漢史》及韓、柳文。有便,寄近文一兩首來,慰海外老人意也。——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三》
注釋:六郎,蘇軾幼子蘇過;對義,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二郎、五郎,分別為蘇軾長子蘇邁、次子蘇迨。
譯文:侄孫你近來學習怎麼樣?恐怕也避免不了趕潮流。即使這樣也必須多讀史書,務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實際內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實用價值才算好文章。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後,便認為平日所學的東西就再也沒有用了。我在儋州(今海南)也略有一些書籍,六郎蘇過在我身邊,他沒有放棄學習,雖然還不太會寫科舉考試中解讀經義的文章,但所作文章語氣高昂雄壯,有家傳的法度。二郎蘇邁、五郎蘇迨均沒有在我身邊,聽說在做學問方面也都有長進。你曾見過他們所寫的文章沒有?你要熟讀《漢書》《後漢書》和韓愈、柳宗元的文章。如果方便的話,寄你最近所作文章一兩篇來,以安慰我這個遠居海外的老人。
三蘇祠·披風榭
修身立德
原文: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蘇洵《名二子說》
注釋:軾,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轍,車輪壓的痕跡,車輪印。
譯文: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對於車子都各有所用,唯獨車前可憑扶的橫木,卻好像沒有用處。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子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輪印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卻從來都不參與其中。雖然這樣,車毀馬亡時,卻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很好地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三蘇祠·啟賢堂
非義不取
原文:功廢於貪,行成於廉。——摘自蘇軾《六事廉為本賦》
譯文:功業毀廢於貪婪,德行養成於廉潔。
原文: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摘自蘇軾《前赤壁賦》
譯文:倘若本不是我應當擁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去求取。
積極上進
原文: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蘇軾《硯銘訓》
注釋:《硯銘訓》,蘇軾在送別長子蘇邁去做縣尉時,曾贈予兒子一方硯台,並在硯台上刻了四句銘文。
譯文:用這方硯台學習聖賢之道,應當經常是如饑似渴的;用它追求上進,應當經常有所驚醒;用它書寫治理財政的規章,應當經常考慮多給予民眾利益;用它書寫獄文,應當經常想到多給予犯人悔過自新的機會。
三蘇祠·來鳳軒
豁達樂觀
原文:侄孫元老秀才:久不聞問,不識即日體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訊。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來多病瘦瘁,不復如往日,不知餘年復得相見否?循、惠不得書久矣。旅況牢落,不言可知。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又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摘自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二》
譯文:侄孫元老秀才:很久沒有通音訊了,不知最近身體可好?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們安好的消息。我住在海南島,情況一如往昔,只是近來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樣健壯了,不知道這剩下的歲月還能不能與你再見面。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沒通音訊了。貶謫在外的淒涼孤寂,我不說你也明白。加上海南島連年荒災,吃飯生活等事很是艱難,泉州和廣州的商船也很久沒來了,因此連藥品、鹹菜、魚醬等物都缺乏了,窮困到這種地步,只有聽天由命了。我和兒子蘇過相伴過日,好像兩個苦行僧。不過心中依然超脫自得,沒有改變心意,你知道了這些,也不必替我們擔憂。

三蘇祠·船塢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蘇氏家風家傳,超越了一宗一脈的意義,已經載入中國人的口碑。抑揚頓挫的吟誦,大量的聖賢遺蹟,至今仍然鮮活的傳說,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傳揚著歷代傳承的中華精神。
投稿、合作,請聯繫QQ 917293188(微信同號)

延伸閱讀

翡翠的石紋與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兩頭豬的真愛!》看哭了

小飛三連怒懟無腦噴子結果遭到官方禁賽!

你生日想要什麼禮物呢?

號外,不識字卻掉書袋惹得哄堂大笑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