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是什麼讓暴力一再發生?

5月
24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朱雁容


鳳凰網知之
近日,一條#女孩深夜遭男子毆打拖行#的視頻引起熱議。視頻中顯示,凌晨時分的街上,一位女孩邊走邊看手機,被迎面走來的一男子一拳擊倒在地,隨後更被連續多次擊打、腳踢頭部和身體,並被拉扯衣褲。在一分多鐘的視頻里,女孩已經倒地不起,喪失活動能力,最後被男子拖出監控範圍。
短短一段視頻讓人頭皮發麻,更讓人氣憤不已。除了少部分人,共情能力使得大多人為受害者鳴不平,也為自身處境感到憂心忡忡:當暴力潛藏在社會的角落,如同藏身於陰影中的巨獸,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它尖牙利爪下的受害者。
對陌生人實施暴力、對同一屋檐下的親人實施暴力……種種新聞事件讓人戰慄憤怒,也讓人疑惑:為什麼暴力頻發?為什麼有些施暴慣犯執迷不改?美國心理學家指出,暴力問題往往也是自制力的問題,一旦人的自制力弱或者行使自制力的慾望減弱,往往更容易滑向衝動性暴行的深淵。

人是一種怎樣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亂,自相矛盾,不可思議!他裁斷世上萬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寶庫,灌滿了謬誤和不確定性的陰溝,宇宙的光榮和糟粕。
——布萊茲·帕斯卡

暴力是一個自制力的問題
自從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奧德修斯將自己捆縛在桅杆上,螞蟻儲存食物時蚱蜢盡展歌喉,聖奧古斯丁祈禱「求主讓我貞潔——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為自製而掙扎。
在當今世界,自製成為越來越緊要的美德,因為我們已經馴服了自然的災難,我們的痛苦絕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自作自受的結果。我們暴食、暴飲、抽菸、聚賭、透支信用卡、輕薄濫情,沉溺於海洛因、古柯鹼和電子郵件不能自拔。
暴力同樣也是一個自制力的問題。研究人員羅列了長長的暴力風險因素,包括自私、羞辱、嫉妒、部落偏見、挫折感、擁擠、熱天氣以及雄性。當然,世界上大致有一半的生命是雄性,我們都被羞辱過,都有嫉妒心,都遭遇過挫折,或者都在還沒出拳時就已經嚇出一身冷汗。無處不在的兇殺幻想也說明,我們不能消滅暴力的誘惑,只不過是學會了抵制這種誘惑而已。
某平台上對近期新聞事件的討論
缺乏自製也會帶來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很多愚蠢的戰爭和動亂的起因都是領袖或社群對某人某事大肆鞭撻,其實第二天早上他們就已經對自己的出言不遜感到後悔。兩個典型的實例:1968年馬丁·路德·金遇刺後,美國非裔在自己的社區放火搶劫;2006年,真主黨發動一次襲擊之後,以色列徹底摧毀了黎巴嫩的基礎設施。
理解自制力:理性與非理性
讓我們先來理解自制力這個概念,以及它在什麼情況下是理性的,在什麼情況下是非理性的。
首先,讓我們撇開純粹的自私自利,即損人利己,我們要觀察的是自我放縱,即為了自己眼前的愉快而給自己帶來長期的傷害。
及時行樂並非必然非理性。
每過去一天,你都有可能死亡,借款人也可能逃匿或者破產,你可能再也見不到自己的這筆錢財了。而每過去一天,發生這些不幸事件的機率就提高一點兒,你要求的補償也因此相應地翻番。至於享樂,對於理性人來說,如果必須在縱情今朝還是快樂明天之間做決定,那麼,只有在明天的快樂呈指數放大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快樂明天。換句話說,是理性人,就應該對未來打折扣,以放棄某些明天打了折扣的快樂為代價,享受一下今天的快樂。
但是,如果我們還有明天,而我們卻像沒有明天一樣暴飲暴食,那就是非理性的。過度的自我放縱,缺乏自製,是讓我們自己的未來過度貶值,等於是為我們放棄的某些快樂索取過高的利息。沒有任何合理的利息率,能夠讓我們20歲時抽菸的快樂與50歲時癌症的痛苦等價。
當今社會人類缺乏自制力的行為,大多來自折現未來的意識,而這個意識很可能是在史前時代就已經植入了我們的神經系統;當時我們祖先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們的壽命很短,也沒有多少儲備手段能夠應付數年之後的需要。經濟學家已經注意到,當人們只能聽天由命的情況下,他們為退休所存的積蓄非常之小,仿佛總是覺得自己活不了幾年了。
行為經濟學家如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等人提出了「自由意志家長制」(libertarianpaternalism)理論,其依據正在於此。他們提出政府應該——在人民的同意之下——在人民的現在和人民的未來之間實行傾斜性政策。實例之一是將加入退休金計劃作為工資單上的一項自動預置,讓人們選擇退出計劃,而不是讓人們選擇加入計劃。
自制力弱的人是否容易行使暴力?
至少有間接的證據顯示答案是肯定的。麥可·戈特弗里德森 (Michael Gottfredson)、特拉維斯·赫希(Travis Hirschi)、詹姆斯·Q·威爾遜和理察·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所推崇的犯罪理論,即犯罪的人也是自制力最弱的人。他們總是經受不住眼前來路不正的小誘惑,不肯等待需要長期誠實耕耘的果實,比如遠離監獄。
暴力型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往往有違反校規的歷史,他們很容易捲入證明他們缺乏自制力的各種麻煩,比如酒駕、吸毒酗酒、事故、考試不及格、濫交、失業,以及一些非暴力的犯罪,比如盜竊、破壞他人財產和偷車。許多暴力犯罪都屬於典型的衝動型。一個人本來只是要到店裡買包香菸,結果卻頭腦發熱掏出槍搶劫了收款機,或者受到某人的謾罵或侮辱,拔出刀子捅死了挑釁者。
電影《暴力街區》劇照
為了說明這一理論的普遍意義,我們必須能夠顯示心理學上的自制力與犯罪學上的自制力兩個概念相符合;前一個概念以選擇即時的小報償或選擇未來的大報償來衡量,或者以自我衝動評級來衡量,而後一個概念以實際發生的暴力為量度。
心理學家艾弗謝羅姆·卡斯皮(Avshalom Caspi)和特瑞·莫菲特(Terri
Moffitt)做過一項特別富有信息量的研究,他們對紐西蘭但尼丁市1972年和1973年出生的全部兒童進行追蹤。在3歲時被鑑定為「低度控制」,即衝動、焦躁、抗拒性、不能集中注意力和情緒波動的兒童進入21歲後成為罪犯的可能性要高很多。(這項研究沒有區分犯罪是否是暴力犯罪,但對同一樣本進行的後續研究顯示,這兩類犯罪高度相關。)導致這些人高犯罪傾向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在於他們對行為後果的預期非常不同。根據他們對問卷的回答,控制力低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連續犯罪後被抓獲的可能性不大,他們還認為違法行為被發現後失去親友尊重的可能性也很低。

電視劇《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劇照
暴力還與行使自制力的慾望有關
青少年時期是自制力不斷增長的時期,他們選擇放棄眼前的小甜頭,得到未來更大報償的意願越來越強烈,這種變化影響到青少年的犯罪軌跡。產生這一變化的部分原因是大腦的發育成熟。20歲之前,前額葉皮層的各種連接尚未完成,外側和額極區是大腦中最後發育成熟的部位。
但是自制力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自制力是導致行為不端的唯一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麻煩應該越來越少,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暴力不僅和自制力有關,而且和行使自制力的慾望有關。
《熱血高校》劇照
青春期也是被稱為「追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衝動發生漲落的年紀,這一衝動的動力來自大腦中尋求迴路的活動。其活躍程度在18歲時達到峰值。受睪丸素支配的雄性間競爭在青春期也處於上升狀態。雖然20歲左右的年輕人的大腦前額葉開始成熟,但對感官刺激和競爭的追求很可能壓倒自制力的增長,讓年輕人表現得更加暴力。長期而言,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年輕人終於明白追求刺激和競爭要付出代價,而自製則帶來收穫,此時自制力才會占上風。青少年犯罪的弧線是這幾種動能合力的結果。
所以,自制力從幼年起就是表明人和人之間差異的一種穩定的特質。至今還沒有人對雙胞胎和領養兒童進行過自制力行為研究,如孩子面對棉花糖的誘惑以及其他對成人的類似標準實驗,而探討自制力的遺傳性非常需要有這樣的研究。不過,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說,自制力和遺傳有關,因為差不多每一種心理特質都具有部分遺傳性。
自製和智力具有某種相關性(在-1和1的區間內,相關係數為0.23),兩個特質都依賴於大腦的同一部位,雖然依賴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智力本身與犯罪高度相關——比較遲鈍的人既更多地行使暴力,也更多地成為暴力的受害者,雖然我們無法證明高自制力到底是高智力的結果,還是高智力的原因,這兩個特質對非暴力各有其作用。說明自制力具有遺傳性的另一個線索是,以缺乏自製、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此病症也與違法亂紀和犯罪有關聯)為代表的症候屬於遺傳性非常強的人格特質。
就我們目前所知,缺乏自制力走向暴力的證據所證明的是相關性。因為人們發現,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缺少自制力,而這些人也更容易行為不端、發怒和犯罪。但是相關不能證明因果。自制力弱的人更傾向犯罪也許是因為他們智力不高,或者是因為他們生長的環境太糟糕,或許他們還有其他一些更綜合的缺陷。
電影《殺人回憶》劇照
如何增強自制力?
人們在思考自我控制的同時,也在思考增強自制力的方法。奧德修斯告訴船員們將他捆縛在桅杆上之後,船員們用蠟緊緊堵住自己的耳朵,只有奧德修斯一個人能夠聽見海妖曼妙的歌聲,但又不會在誘惑下駕船撞向岩礁。
這種為了自己的未來而約束現在的自己的行為被冠名為「奧德修斯模式」或「尤利西斯模式」。我們可以為此行為模式找到成百上千的實例。我們儘量不在空腹的時候購物。我們在能夠控制自己的時候盡力控制自己,在饞涎流淌之前扔掉巧克力松糕、香菸和酒精。我們將鬧鐘放到臥室里離床最遠的地方,以免鬧鐘響後我們伸手就能關上鬧鈴再次入睡。我們授權僱主從每一張工資單上扣除一筆錢放進養老金帳戶。我們克制自己在完成手頭的工作之前不去買讓人分神的書刊雜誌。我們總是當眾發誓洗心革面,如果食言就會名譽受損。
在近代歐洲初期,人們奉行奧德修斯式自製的實踐之一就是不再在餐桌上使用鋒利的刀子。出於同樣的目的,美國西部開發時酒館門口總有一個大家熟識的提示——「在門口交出槍枝」,這和今天控制槍枝的法律和裁軍協議異曲同工。自製的另一種策略是遠離麻煩,比如避免與仇人照面。打架的人接受旁人勸架,也是一種自製戰術,而且還有避免承認自己軟弱和膽怯的好處。
自制力還有各種心理戰略,即重構對羞辱性行為的認知,對方的挑釁可以被看作對一個人榮譽的沉重打擊,也可以是一個不妨忽略不計的擺譜,或者不過是肇事人的幼稚無知。人們時常提出忠告說「別介意,這不是針對你個人的」,或者勸你不要在意肇事者,說「他不過是吹牛皮」「他還是個孩子」「無聊人的無聊話,不值得理會」,還有諺語如「棍棒石頭能斷骨,言語隨風不過心」,這些見識的背後都是人們的認知重構。
馬丁·戴利和馬爾戈·威爾遜表示,根據經濟學的「最優利率模式」和生物學的「最佳覓食模式」,還有操縱自制力的第三種方式。他們提出,生物具備一個內變量,就像浮動利率,其可調整的幅度受控於對未來的預期。該變量的設定取決於社會環境是否穩定,以及人們的預期壽命。如果明天永遠不會來臨,就不會有人願意為明天進行儲蓄;如果人們身處亂世,也就沒有信心能夠收回自己的儲蓄。
達利和威爾遜對主要大城市中的不同居民區進行了量化比較研究,他們發現,預期壽命越短(只考慮暴力之外的影響因素),暴力水平越高。兩者的相關關係支持下述假說:以年齡為常數,人們未來的生活歲月越短,暴力傾向越嚴重。
在一個社會中,人們提升自製的第四個方式是改善人們的營養、健康和有節制地生活。大腦的前額葉是一大塊代謝旺盛的組織,對葡萄糖和其他營養胃口極大。用身體的體力來比喻自制力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容,鮑邁斯特已經發現,當人們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從事需要意志力的工作而導致「自我消耗」時,血糖水平急劇下降。這個時候,如果給人們喝一杯加糖(不能是代糖品)的檸檬水,補充身體內的葡萄糖,他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就能夠避免通常會出現的挫折。我們可以想像,在現實世界中,低血糖、酗酒、濫用毒品、寄生蟲負載,以及維生素和微量礦物質缺乏造成前額葉損傷,確實能夠降低貧困人群的自控能力,讓他們具有更強的衝動型暴力傾向。幾項安慰劑對照研究均證明,向囚犯提供膳食補養品能夠減少他們的衝動性暴力。
| 內容選自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 史蒂芬·平克
出版社: 三輝圖書 / 中信出版社
鳳凰網知之×中信書院
推出精品專欄《好書快聽》
每次15分鐘,用最快的時間讀完最多的好書
(點擊下方圖片或單擊閱讀原文,收聽課程)

往期精品文章回顧

延伸閱讀

好美有圖為證

日本人給他立傳被稱最能打的團長看過來

你生活該被什麼填滿?(含音頻)有圖為證

絕非日本軍隊所能企及

這些惡魔果實是草帽一行人最夢寐以求的!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