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清畫家(三)

7月
02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蘇安映


漢水銀杉
康熙十八年後,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疆域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出現了「康、乾」盛世,文化藝術(包括繪畫)也呈現出繁榮景象,人材輩出。安康貢生劉應秋,便是這種社會環境中嶄露頭角的一位文化奇人。
劉應秋,安康縣人,字體元,一字霜威,晚號夢覺道人。沿用魯得之號,意味著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康熙乙丑(公元1685年)貢生,除神木訓導不赴。學問贍博、操行高潔,與廣濟金德嘉(字會公,翰林院編修)、吳門張惲(字柔舒,著名職業畫家)、安慶朱書(字子綠,名士)、南豐梁質人(名份,鑑賞家、收藏家)、姑蘇陳星(字聚五,名畫家,書法家)、楚南李百第(字別庵,衡州太守,詩人)、福建哈麟昭(字振甫)、郭贊梁(字巨瞻)等名士相友善,交遊遍天下」(魯長卿《重續興安府志》)。他不僅以古詩文詞見重於時,而且書畫兩絕。然而交遊天下,卻失意人生;博學多才,卻家貧如洗。康熙二十四年,當貢上春官(入京會試),貧無資,竟不果行。康熙三十年辛未,「其門下土見應秋交遊遍天下,往來函件頗夥,因密讒應秋為復社黨,以查無實據,問配甘肅,遇赦歸里園」(魯長卿《重續興安府志》)。這兩次打擊,使他大徹大悟,而無意仕途。於是隱於市寰,杜門著書,教授後進,人稱良師。他的畫學周琦(據《國朝畫征錄》雲:「其畫龍,烘梁雲霧,幾至百遍,淺深遠近,蒸蒸懲靄,殊足悅目」)而師法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渾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康熙三十二年甲戌,發配後三年遇赦歸家嘗畫《墨龍》巨幅於屏,並作墨龍歌記之:

​「予自青門歸里,家徒壁立,惟此一屏風當座羅列,戲作墨龍、石於上,並作歌以詠之:
時而雄飛,女當在天;時而雌伏、女當在淵。胡為乎?既不在天,復不在淵。甫離乎風波險惡之場,游神於蒼松怪石之巔。噫!我知之矣,其變化也,將為老聃之至,其霖雨也,得毋傳說賢。龍乎龍乎,然乎不然。」


劉應秋不把龍畫在雲霧氤氳的天上,也不把龍畫在浪涌波翻的深淵,而把龍畫在蒼松糾結、怪石嵯峨之間。風格獨特、新顆,感情真摯、強烈。完全是一副反正統畫的傑作巨製。借筆墨以寫變化無窮的天地萬物,必然要有變化,有自己的個性,所謂「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石濤語),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投入反對摹古時弊的潮流中,以畫游神於蒼松怪石之巔的塵世龍來表現自己的憤世嫉俗之情,將自己的藝術個性抒發到極致。如在他63歲生日之際,嘗用枯筆《自畫小像》軸,其筆墨方折枯瘦,剛中見柔,枯而能潤,線條硬整流暢,風格堅實清淡。再配上洋洋300餘字的題跋,而使作品在寂寞中得到充實

​​劉應秋就是這樣不拘成法,沒有約束,《重續興安府志》中記有這麼一段逸事,說他「性曠達,晚年自修生壙,與朋友飲酒賦詩其中」,足證其是多麼的富有個性。因此當他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於清初畫壇,便得到吳門畫家張惲、陳星等人的讚賞。被譽為「自其特色,蒼渾奇古,駭人心目」(張惲《跋夢覺道人畫冊》)。他繪畫多不署真名,僅署「夢覺道人」印,是以世人只知「魏興劉體元」的詩文,而鮮知「夢覺道人」的畫。故他的很多作品流失到江南,被南豐梁份所收藏,並遠傳到福建、琉球等地。總之,他的畫如同他的詩文一樣,都是籍以抒發自己郁懣的心情,比擬清高的人品,表達鮮明的個性,因此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

延伸閱讀

到秦國卻成為絕世之才在魏國毫無功績

看《峨山圖說》如何講述

潘金蓮為什麼會對西門慶「動心」?可能跟武松有關

中國美景|春夏之交的杭州西湖啞口無言

正是市場趨於理性市場更呼喚接地氣的現實題材劇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