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遺老還是女權公敵?他到底是國學大師

7月
07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許安春


浩然文史

他說:你看到一個茶壺配四隻茶杯,但你曾否見過一隻茶杯配四個茶壺?
他還說:妾者,立女也,當男子疲倦之時,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無女人,尤不可無扶手之立女。
此等言論滑天下之大稽,你可能想不到,這竟出自留歐大師——辜鴻銘之口。
一、身份危機:我是中國人嗎?
辜鴻銘祖籍福建同安,祖上移居馬來西亞。1857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的一個橡膠園裡。祖父辜禮歡從勞工一步步爬到華人貴族的位置上,躋身馬來西亞上流社會。父親辜紫雲娶了一位葡萄牙女子為妻,所以辜鴻銘是中葡混血。
其實,自移居南洋,身份危機就是困擾辜氏家族的一大問題。辜氏家族雖然遠離故土,移居南洋,但辜紫雲從小就告訴兒子: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辜家人堅持留著辮子,以表懷思故土的拳拳之心,和永為中國人的身份歸屬。

《建黨偉業》劉佩琦(左一)飾演辜鴻銘
二、文化危機:儒家文明還是西洋文明?
辜鴻銘家境優越,自幼接受的就是西式教育,幼時進廈門教會學校,之後入檳榔嶼威爾斯王子島中心學校,接受了長達3年的英式教育。
1870年,他跟著義父英國人布朗來到歐洲,長達11年,期間接受了全面而系統的歐式教育。辜鴻銘語言天賦極高,留學期間拿下了10多個博士學位,包括古典文學、宗教、哲學等學科。晚清時期,對西學的熟悉程度超過辜鴻銘的,寥寥無幾!
然而,作為一個黃種人,辜鴻銘在西方備受歧視。他是留著小辮子去的歐洲,晚清時期,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很差,中國人的辮子、纏足常被西方漫畫家當作製造滑稽的題材。也許是受到文化自卑的影響,辜鴻銘在歐洲剪掉了辮子。
自己學的是西方文化,但是西方人卻把他劃到東方文化那一撥。這樣的文化錯位讓他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文化危機感: 自己到底應該歸屬東方還是西方?
他的出身、經歷和心境,只能用一個詞概括:複雜。他說著英文,講著儒道,學著中文,教著英文,還差點成為廢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連他自己都說:「我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娶了一位日本女人為妾),仕在北洋。」
三、從中國人到中國人
1883年,即回國第三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馬氏文通》的作者馬建忠,思想深受啟發。正是此人使辜鴻銘「再一次成為一個中國人」。
回國之初,他是以「假洋鬼子」的模樣——西裝革履的打扮,出現在張之洞幕府。給張老闆做文案,一干就是20年,以辜老之才華實在是屈才。況且悲催的是,20年間,張老闆沒給他漲過工資,辜老也很實在,沒好意思去談漲薪的事兒,其實心裡對漲薪是翹首以盼的。奈何,張老闆後來說,之所以沒給漲薪,是因為公事繁忙給忘了。
張之洞像
回國以後,辜鴻銘毅然站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邊,堅定地做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就算是納妾、纏足、太監等三大陋習,他也堅決擁護。
他首先得從身體上進行包裝,梳辮子,穿馬褂,讓自己看上去像個中國人。身體服飾的變化,表明他從崇拜西方文明轉向服膺儒家傳統文化,並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嚴。
辛亥革命以後,全國都掀起了蓄髮的浪潮。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後,北大教授們的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1917年,蔡元培聘請辜鴻銘到北大教授英國文學。當時北大學生愛給人免費剪辮子,但他們從不敢在辜鴻銘頭上動土。畢竟,人家學問做得好,學生很尊重他。
辜鴻銘關於納妾、纏足、男女關係的言論,與當時民主、自由的思想格格不入。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辜鴻銘卻張口子曰,閉口詩云。所以在國內,同胞們把他當作一個滑稽的怪物看待。但在西方,辜鴻銘聲名赫赫,西方很多高校都建了辜鴻銘俱樂部、辜鴻銘研究中心。當我們熟知的大師林語堂到西方留學的時候,辜鴻銘的著作已經在西方成為指定教材了。
西方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如果說三大殿是中國建築的代表,那麼辜鴻銘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他還惡補中文典籍。由於自幼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所以傳統文化底蘊淺陋,回國之初被飽學之士群嘲。那種差距就像博士俯視小學生一樣。辜鴻銘是個天才,他開始惡補中文典籍,最終對中國文明有了深刻的體察。別看他學的是西方文化和思想,對那些自以為優越的西方人及西方文明,他很反感。
泰戈爾訪華與辜鴻銘(右二)等人合影
四、緣何轉變?
他自幼浸淫西方文明,維和卻轉向文化保守主義呢?這跟他所處的時代有關。
當辜鴻銘前往西方時,英國、德國、法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文化保守主義盛行。在這一文化氛圍中,辜鴻銘了解到歐洲文化保守主義者,如艾默生、卡萊爾、雪萊等人,對近代西方文明的批判。他們對功利化、自私、貪婪等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弊病的批判,都對辜鴻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辜鴻銘還在歐洲時,卡萊爾說:「世界已經走上了一條錯誤的路」「人類的一線光明,是中國的民主思想」。在那個處處不如西洋的時代,西方思想家對中國文化的讚賞,成為異國他鄉的辜鴻銘貼近母國文化的精神源泉。
回國後,當看到人人都在學西方,卻將母國的傳統文化棄如敝履,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感到深深的憂慮。他體察到中國人身上特有的氣質,溫良文雅,讓人容易親近,這一點與歐洲人身上那種暴虐、粗野、蠻橫迥然有別。中國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在晚清,人人都以為近代西方文明優於傳統中國文明的時候,唯獨辜鴻銘看到了傳統中國文明的優長,並希望用中國文明之長補西方文明之短。這一見識,是很不容易的。
五四運動時期的辜鴻銘(劉佩琦飾)
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艾愷說:「在戰時與戰後歐洲悲觀與幻滅的氛圍中,與泰戈爾、岡倉等成為東方著名的聖哲者的,是辜鴻銘,不是梁漱溟或梁啓超。」王國維是以死來殉道,而辜鴻銘卻是「不願死」,拚死抗爭。在國內,我們把他當作怪物來看到,而在西方,人們卻非常尊敬並推崇他,因為西方人歡迎他的,恰是他對中國傳統文明的自信並在西方世界為中國文明爭取平等地位。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梳著稀疏的小辮,穿著破舊的馬褂,在北京椿樹胡同18號逝世。享年72歲。
辜鴻銘故居拆遷前
文史君說
辜鴻銘是清朝遺老,他頭上那根辮子,成了他最負盛名的標誌。當北大學生在嘲笑他的辮子時,他說:你們看到的我有形的辮子,而你們心中卻有無形的辮子。說的學生們啞口無言。作為中華帝國最後一根辮子,他用最固執、滑稽、桀驁的方式,堅守中國文化的尊嚴和自信。民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衝擊得支離破碎。我們在嘲笑他的怪誕和荒謬時,是否體察過,他將文化的碎片一片片拾起的良苦用心?
參考文獻
岳強、顏德如:《辜鴻銘以中補西論的困境及原因———辜鴻銘的中西文明觀批判》,《福建論壇》2018年第9期。
吳景明:《辜鴻銘的民族身份與文化認同——————髮辮、服飾與身體政治學》,《社會科學戰線》2013 年第1期。
李永、傅奕群編著:《辜鴻銘 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唐利群:《辜鴻銘 東西之中》,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孫宜學:《泰戈爾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青驄馬小史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延伸閱讀

揭密分分鐘都可能被嚇尿褲子

分享看一遍就會鄰居們都搶著來學

面臨失傳!

導航李白與王維真為玉真公主爭風吃醋過?

不喜做官別出心裁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