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兄弟的吳廣不是農民的陳勝

7月
20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林彤荷


孺子牛
提到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農民起義,誠然,參與大澤鄉起義的主力軍確實是農民,因為秦朝初年,天下最多的人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但是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卻未必是農民。
關於陳勝其人,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里有比較詳盡的記載,令人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幾句要求背誦的名言警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苟富貴,勿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些口號都出自陳勝之口,說陳勝是貧苦農民出身,估計誰都不會相信。我說陳勝有文化,就是通過這些名句可以得出的結論,那麼陳勝的文化底蘊從何而來呢?要知道秦朝是沒有義務教育的,一個人想讀書還是需要相當高的條件的,說能讀的上書,接受過教育的人鳳毛麟角並不為過。就算接受了教育,沒有一定的領悟和一些生活上的經歷和感受,想說出點名言來還是很難的。要知道那個時代,不僅受教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想看到好書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書能看懂又是一件難事。因此能說出名言警句的前提是:受過教育,看過好書,自身有家族傳承,還要有經歷,才能有切身的感悟,正所謂有感而發。
看陳勝所說的話,說他沒有讀過詩書,所說的話都是自己憑空想像出來,這種話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比如「鴻鵠」這個詞,鴻字指大雁,鵠字指天鵝,而兩個字組合起來,通常指飛行能力很強,能飛很遠距離的鳥,在中國古代神話里則指白色的鳳凰。「鴻鵠」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中故事《學弈》,原文如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因此,陳勝肯定看過《學弈》這個故事,進而推斷他看過《孟子》這部儒家經典,因此說陳勝是上過學讀過書的文化人。陳勝說這句話時的背景,是他揮汗如雨的在田間耕種,十分疲勞的時候。陳勝這種文化人估計從來就沒有干過農活,這和讀書的辛苦是不一樣,心裡有怨氣和不滿,他選擇了發泄出來,說出了「苟富貴,勿相忘」的目標,但被其他人嘲笑。人的文化背景,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這就好比看到了日出,有的人會作詩,有的人會做賦,有的人會說:「太陽出來了」,有的人選擇沉默一樣。在秦初能夠有條件讀書的,除了六國沒落貴族和士族大家之子外,沒有其他的可能。
陳勝吳廣是職務的,這個職務是屯長。那麼屯長是個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權力,可以管多大的事情呢?
《商君書·境內》中記載:「五什一屯長,百人一將。」
屯長可以管理五十個人,做屯長的條件是要有四個人頭,而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從屯長在想向上就十分困難了,那相當於打破了階級,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陳勝吳廣能混到屯長這個級別,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奮鬥的上線了。而且這個職務風險很好,如果自己手下的兵卒在戰場上不能收割足夠多的人頭,作為屯長是要承擔相應罪責的。這個領導不好當,搞不好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說道大澤鄉起義的背景,不得不說延誤工期不是死罪,但是做為屯長的陳勝吳廣的罪責要比一般的士族大得多,因為他們要承擔領導責任,確實是要殺頭的。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重要目的:為了自保,逃跑沒用,只有造反才有一線生機。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陳勝吳廣已經沒有退路了,他們要麼造反可能還有一線生機,要麼就等待承擔罪責,可能會被砍頭,命運要完全看別人的臉色。兩個人商量的結果是: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造反也需要理由,用延誤工期的理由去忽悠身邊的這幾百個人還可以,但是一旦規模擴大之後同樣的理由就沒有號召力了。對於這個問題,陳勝說出了如下的話: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這段話很長,透露的信息也很多,進一步說明陳勝見識不凡。首先是天下苦秦久矣,這個天下是指天下之人,不僅指百姓,更包括六國的沒落王氏、貴族,和對秦懷有敵視之心的地方豪強及所有利益受到損害的人。然後,陳勝談到了秦二世繼位、扶蘇被殺的問題,這說明陳勝對於繼位立嫡立長的規則是清楚的。因此才說出了胡亥不該立,而應該立扶蘇的話。對於胡亥和扶蘇的了解,對於繼位規則的熟悉,絕對不是一般貧民能夠知道的事情。提到扶蘇的目的,是讓親近扶蘇的秦人,支持自己的起義行為。

不僅於此,陳勝對於楚國的歷史也十分熟悉,他提到了項燕,項燕是楚國的大將,愛士卒素有威望,這是我們知道的。但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秦初的人也都知道,就算是當時的楚國之民,你問他項燕是誰?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不是他們不愛國,而是當時的消息閉塞。不像現在信息發達,你不知道的事情,用手裡搜索一下就知道了。那麼提到項燕會獲得誰的支持呢?當然不是楚國的老百姓了,至少要是能夠知道楚南公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人,也就是爭取六國沒落貴族和各路反秦勢力的支持。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大家著想,而是為了保住他們自己的腦袋罷了。為了達到保命安身目的,總要有一個高尚的理由才行,有一個合理的動機才好,這就是陳勝的作用。

說過了陳勝,我們再來看看吳廣的能力。用《史記·陳涉世家》里的說法: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勝的理論水平高,但是有點脫離群眾,這也是他說:「苟富貴,勿相忘」沒有人相信的原因,因為大家認為他就是個耍嘴的,沒有什麼實際的能力。而吳廣則不同,通過上面的話,就可以知道,吳廣很善於籠絡人心,籠絡人心可不是說幾句漂亮話就可以了,沒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利益驅使,是不能打動人心的,吳廣的「素愛人」一定是建立在切實利益基礎之上的。因為大家對吳廣的態度是「士卒多為用者」,甘心情願被吳廣所驅使。大家把吳廣當做了兄弟,吳廣把大家當做了棋子。
起義過程中,吳廣也表現出了他行動派的特點,《史記·陳涉世家》有載: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與其說將尉喝醉了,我看不如說有人把他們灌醉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人喝醉了容易激動做出錯誤的判斷;人喝醉了神志不清,戰鬥力會下降。將尉喝醉了之後,吳廣就開始行動了,他先用語言去激怒將尉說自己要逃跑,將尉果然中計鞭打吳廣。將尉認為嚇唬嚇唬就行了,可沒想到吳廣的目的就是要他們的命,吳廣奪過將尉的劍將其中一個人殺死了,另外一個想逃跑,也被吳廣殺死了。看到了吧,陳勝是動嘴的,吳廣的動手的,陳勝負責鼓動人,吳廣負責殺人,分工明確。
至此,幾百人分命運和陳勝吳廣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延誤工期不會被殺頭,但是殺死將尉卻是死罪。這時候,又該陳勝登場了,他要把事情和大家說清楚,讓大家知道已沒有退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簡單點講:造反還有機會成為王侯將相,不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條,大家看著辦吧!沒有人願意放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大家只好硬著頭皮干起了造反的買賣,說被陳勝吳廣逼上梁山並不為過,但最後真正為王的卻是陳勝。

延伸閱讀

日本會不會繼續頑抗下去?

兒子愧疚不已先讀為快

婆婆花13W為我準備的婚房最滿意餐廳設計

導航《舌尖上的中國3》讓徽州字豆糖火了

太子妃命不久矣"浴血歸來妖珠已取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