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輩出的福州薩姓蒙古族

7月
20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世紀歷史號

· 正 · 文 · 來 · 啦 ·
福建少數民族歷來以畲族人口為最多,蒙古族是人數較少的一支;薩姓人口只是福建蒙古族人口的極少數。但是,福州薩姓人從歷史到今天,卻因其人才輩出、精英群聚,而成為福建姓氏之翹楚,少數民族之典範。
薩氏入閩以來,人口自然繁衍,人才卻超常地集中,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成為頗具特色的現象。因此,探討這一人才群落的形成及其特點是很有意義的。
福建福州蒙古族福州薩氏老宅
一、薩氏淵源
福建薩氏的先世是我國西北地域的色目人,稱答失蠻氏。公元12世紀,蒙古族崛起於我國北方,逐步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並且最終滅金平宋,建立起龐大的元帝國。色目人因被征服,遂成為蒙古貴族的臣民。他們在為元朝效力的過程中建立功勳,還因常有人與帝室聯姻而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薩氏先世是屬由諸多種族組成的色目人的一個支系,其原住地域已失考,或稱繁衍於和林(今屬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薩氏色目人的始祖薩拉布哈(一作思蘭不花),協助元世祖忽必烈征戰打天下,因「累若佐命勛伐,受知於元世祖,命仗節鉞」。在朝地位頗高。其子傲拉齊 (一作阿擊赤)於元英宗朝(1321-1324)「留鎮雲、代」(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北部地區);長孫薩都剌(拉)
(約1284-1348)生於山西雁門,遂為雁門人。
自薩拉布哈至薩都剌祖孫三代,這一家族經歷了由色目人(且曾從事回回傳教士「答失蠻」職業)到蒙古族人的變化過程,實際上也混合了色目人、蒙古族人和漢人的血統。所以,在清乾隆時期編的 (四庫全書)中,其(簡明目錄)稱薩都剌「本色目人」其(總目提要)則稱「實蒙古人也」。因為,薩都刺在元英宗時被賜姓「薩」,其後他自取漢名日天賜,號直齋。薩氏家族的定姓(肇姓)正是從薩都剌開始的。
二、薩氏入閩
薩氏入閩,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若名詩人薩都剌。他於元泰定四年(1327)中進士;至元元年(1335)冬奉詔入閩,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翌年初夏到任視事,在閩任職一年半,而後攜家眷離閩,到河北道任職。薩都剌兄弟三人,他居長;二弟薩野芝,漢名天與,曾任江西建昌路總管,居江西 (未入閩);三弟剌忽丁,元至正七年(1347)舉人,卜居江西南昌,為薩氏「南昌之祖」。薩天與之子薩仲禮
(字守仁),元統元年(1333)進士,授福建行中書省檢校。他入閩任職後,就在福州定居下來,遂成雁門薩氏入閩始祖。
入閩的薩氏入鄉隨俗,且代代均娶漢女為妻,所以帶來家族習俗的變革。如薩仲禮夫人名林厚,繼夫人沙氏;其子薩琅,夫人林氏;琅子薩琦,夫人劉氏。三代以上,積漸變異風俗,故(福建通志)人物列傳載:薩琦「一變其色目之俗,喪葬皆用文公家禮,士論賢之。」大約從15世紀中葉開始,福州薩姓人家的全部生活習俗基本都採用漢俗。
據譜牒記載,入閩薩氏自二世至七世均僅一人傳嗣,所以人丁不旺。八世以下,人口繁衍漸多。(雁門薩氏家譜》序雲「至愧隱公九世而下,子孫蕃衍,其麗數倍於前。」自十世起,福州薩氏分為五大支系,此後子孫繁衍更甚。
光緒年間所修(閩縣鄉土志)和《侯官鄉土志)已將薩姓列為福州巨室,為30大姓之一。1986年修訂《雁門薩氏家族通訊錄》,據統計,福州薩氏已衍傳至第21世,通族人口累計1563人,在世者共577人。據(福州市人口志》載,1994年底,福州市城區薩姓人口為308人;2000年底統計,城區人口為315人(如包括市屬各縣,則為334人)。薩氐人口主要在福州市區分布,20世紀40年代以後,部分人遷居省外或國外。1986年統計,薩姓人口約有30%已遷往外地。
薩氏自明代隆慶年間(1567)開始纂修族譜,至1986年新修「通訊錄」,420年間共修纂9部譜牒,因此其家族繁衍發展情況多有事跡可考。清代,薩氏於福州為望族之一,如道光《雁門薩氏族譜》稱:「自康熙壬子(1672)而後,我家人才蔚起,宴鷹揚,歌鹿鳴,登黃甲,入館選,膺內外任者接踵而興。」可見其人才輩出,科甲聯登,蔚然為福州府城內人才淵藪之一,具有典型的甲第盛門特徵。1934年,曾任福建巡按使的許世英在為薩鎮冰主持續修《雁門薩氏家譜》所寫序言中題詩稱:「巍然名閥雁門高,奕葉烝烝育俊髦。」「記我旬宣知望族,不勝余戀到星馬召。」(註:兩字合一)盛讚薩氏作為名門望族,培育出眾多的優秀人才。薩氏之名望蓋由其家族有重教之傳統,子孫世代讀書,故近人薩伯森有詩自稱「慚愧雁門一書種」之句。
三、薩氏人才
據記載,自元元統元年(1333)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薩氏歷世均有科第文學人才出現, 其中進士者共8人,出現詩人11人,有事跡可稱道並立傳者有19人,近代以來,成為院士、博士、教授或知名人士者共31人。這樣的人才比例不僅在蒙古族中,即使在其他民族中也是十分罕見的。福州薩氏被閩人喻「人玉戶珠」之家,其人才群聚發展長盛不衰的現象,值得特別的探討和研究。
薩氏家族自元代人閩以來,或由家學淵源,登第入仕;或由個人努力,脫穎而出,因而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蔚為奇觀,成為家族人才群落的獨特景觀。其遠祖薩都刺,號稱「有無一代詩人之冠」,入閩任官,在職僅一年半,卻留下詩作約百首,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後人至今憶誦。
也許由於這個緣份,其子薩仲禮中進士後授福建行省檢校,入居三山(福州)城內通賢坊,與漢女結婚成家,遂為薩氏人閩始祖,並且開始改革習俗。其子薩琅少孤,性至孝,好義有骨氣,拾金不昧,受人欽贊。琅之子琦,明代登進士第,人翰林院,官至禮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耿介持正,事親至孝,變易風俗,與漢人同。薩玉衡,清乾隆舉人出身,官至榆林知府,沉博雄麗,工詩,善著述,有《白華樓詩鈔》傳世,是乾、嘉時期閩派主要詩人之一。薩玉衡之子薩大文、薩大年,都少秉庭訓,家富於書;寢饋其中,故皆博通經史,績學能文,且均擅詩名。兄弟二人所著詩稿合集刊印,名日
《荔影堂詩鈔》,
與其父《白華樓詩鈔》並傳於世。其侄孫薩承鈺引杜甫詩句稱,「詩是吾家事」。其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當代學者薩兆溈亦自命「薩氏乃詩的家族」。確實,從新近薩本珪所綿《雁門薩氏詩選》看,收錄自薩都刺以下至今詩人15名,詩著20幾部,可見其勝概。薩龍光,清乾隆進士,入翰林院,任戶部主事、工部員外郎,疏財仗義,樂善好施,恤急賑災,受人敬重,努力刻成《雁門集編注》14卷。薩蓮如,閩中才女,能詩善畫,有《挽鹿山莊詩草》一本。薩察倫,號珠士,少時以文筆驚人,嘉慶舉人出身,派任雲南知縣不就,以詞章擅美,與同鄉學者梁章鉅等詩文唱和,富有佳篇,有《珠光集》傳世,錄詩250
多首;其子薩大滋亦與閩中名士過從甚密,常有詩文酬酢,著有《望雲精舍詩鈔》,並輯有《薩氏歷科題名錄》。薩承鈺,舉人出身,曾任知縣、知州,並曾奉命繪製《南北洋炮台圖說》,為中國第一張海軍軍事地圖,歷時一年多,好學,工隸書,從事家刻木版古籍。薩覺民,立志行醫濟世,市民呼為「聖手」,救人疾苦,樂善好施,以「半作生涯半濟世」為銘,曾鞠養薩鎮冰,助其成才。薩鎮冰,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歷任管帶、副將、統領、艦長、水師提督、海軍統制、海軍總長、福建省長,解放後任福建副省長,有吟集傳世。其子薩福均,大學畢業,留學美國,任鐵路局副技師、副工程師、交通部官員、交通部路政司長、常務次長,解放後調鐵道部,任參事室主任。薩福懋,北洋水師學堂畢業,辦理鐵路、煤礦,任鐵路總辦,電報局總辦,任外交特派員、交涉員、銀行總裁、上海幣廠廠長等。薩師俊,煙臺海洋學校畢業,歷任副艦長、艇長、後任「中山」艦艦長,功績顯著,在武漢保衛戰中,與日機英勇戰鬥,壯烈犧牲。薩本炘,福州海軍學校畢業,曾任造船工程師。工務長、教授、總工程師、造船廠廠長,解放後歷任造船總工程師,他好學善思,為中國著名造船專家。薩本鐵,清華學堂畢業,著名化學專家,長期任教,抗戰後移居美國。薩本棟,清華學校畢業,著名物理學家,曾任廈門大學校長,抗戰勝利後,任中研院總幹事,當選為院士。薩盂武,日本帝國大學畢業,歷任刊物編輯、教授、立法委員、法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教學和著述。薩兆寅,福建學院畢業,一生酷愛圖書事業,曾任烏山圖書館主任,任教育廳編輯,省立圖書館館長,著名目錄學及版本專家,著述甚豐。薩伯森(原名兆桐),亦學養深湛,著述宏富,尤雅擅詞章,有《識適室詩剩》傳世。
值得注意的是,在薩氏入閩第17世、18世、19世人口中,已知的高級知識分子和著名人物,分別有6人、18人和6人。其中包括院士3名、教授17名,重要學者和領導人1名。這些專家學者中,主要以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為主,出現許多科技專業人才,如生物化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學家、飛彈專家、造船專家、航天專家、原子能學專家,在30人中占18人。而從事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的則略少些,如法學、語言學、財金學、歷史學、國際關係學、管理學者及書法家,占12人。從近代以來,薩氏理工(含醫)科人才占有優勢,約占全部人才的2/3;而在這方面人才中,又以與造船、機械有關的人才居多。這說明,薩家人從第一位海軍開始,前後連續5代,共計有24人加入馬尾船政或福建水師,薩家也因此被稱為海軍世家,代代皆出海軍英才。
四、人才群聚探因
薩家在元、明、清數代多出秀才,故進士科名代有傳人。這說明他們有家學淵源和人文傳統。近代以後,由於愛國思想激勵和族人相互提攜援引,故從本福建船政(上船)工作者人數眾多;蔚為近代中國人才分布的一大奇觀。從這一群落出來的,不管專家學者,還是猛將勇士,都具有強烈的愛國心,或獻身於科技、教育事業,執著堅定;或獻身於禦侮衛國的激烈戰爭,代代相續,前仆後繼。
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據1986年統計,薩姓已傳衍21世、通族人口共1563人,當時在世的577人(包括部分遷省外者)。至今城居者也不過300餘人,其中擔任高級職稱或領導職務者不下20人,其人才密集程度十分諒人。此中原因除該姓族人歷來重視教育、具有家學淵源之外,是否尚有特殊的基因因素,尚未可知。若就其重教勸學的家族傳統而言,他們很早就出現家族設私塾以教授合族子孫之堪造就者。在清初康熙庚申(1680)作的
《雁門集跋》中,就有「重梓於半野軒」的署識,後過6代(至14世),薩龍田在《館中即景》詩中有句云:「吾家半野饒真趣,燈火喃喃課誦經」。龍田自註:「半野軒,吾家齋名。憶昔年,與侄兒輩篝燈課讀,團坐哺喃。」說明薩氏設有家塾,延師課子弟,時近200年,仍課讀如故,足見其家學傳統浸潤之深。至16世薩嘉曦,於宣統二年(1910)為《湘南嶺草》作跋時猶稱道,「嘉曦黃巷舊居,齋名聞雨山房,曾王父梅序公以下,皆讀書其間。其曾與講授之列者,均相繼發科,然亦先世擇師之精,故成就者廣。」這時離薩希亮所署記己逾230
年了。這《湘南吟草》的作者為薩龍田,從道光六年(1826)起,就應其族弟薩春光之聘,坐館聞雨山房5載,春光之孫承流、承鈺均受業於其門下。龍田後中舉,因人幕而游於皖、湘間。龍田自己在 《聞雨山房感舊雜詠》中,有「碧紗窗上影迷離,列坐喃喃課讀時。更有縮頭懶桃李,初更便苦夜眠遲」的詩句,生動記述他課讀薩家子弟的情景。明戶部尚書馬森於隆慶元年(1567)為《雁門薩氏族譜》作序時亦稱:「余因少與伯柔
(薩家6世祖薩釴之號)同學」,可見薩氏家學的創辦或家人入學歷史悠久,風習興盛。至近代,即使不以舉業教讀為生者如薩鋆,雖幕游四方,頻年旅食,亦呼朋拈韻,盡日吟哦,時人稱:其「家累葉能詩,主持風雅」,「輝映後先,膾炙人□」。即如薩鎮冰上將戎馬一生,但因幼承家教,曾學經、子諸書,故雖於六十三歲始學詩,作折枝吟;將七十而好為古近體,仍有《古稀吟草》及,仁壽堂吟草》等四集傳世。
在福建少數民族中,居于山林者如畲族,長期以農耕、狩獵為業;居於沿海者如回族,因有波斯、阿拉伯人的血統,以出洋謀生或海上貿易為能事;而聚居省城福州者,如蒙古族,一無山林土地,以為生活之源;二不善經商興販,以為謀生之具,所以只有依祚讀書入仕,作為謀生上進、光宗耀祖的階梯。薩氏族人自北方入閩,無由置產業,無心事商販;當然唯有讀書,故鄉人亦指其家族世代「科目重文教」,「溫然敦厚家教也」。所以,薩家人「無論仕不仕,爭自濯磨,各欲以性情自見」,是其世代相承的傳統。如前述福州黃巷薩家舊居,就專辟有聞雨山房書齋,薩氏子孫幾代人都受業其間。薩嘉曦在為其叔曾祖薩龍田著《湘南吟草》作跋時稱,其曾祖父薩「梅序公以下,皆讀書其間」,他自己也受讀其間。故稱薩龍田「公以兄弟而作賓師,與梅序公至相得」。龍田《湘南吟草》集中有《舟抵浦城,寄懷梅序五弟》詩,云:「半生兄弟他山石,晚歲功名上水船。寄語兒曹須努力,起家原仗後人賢。」表達他對兄弟學生的懷念,及對薩氏後輩的期望。薩大滋在勖勉兩兒讀書詩中亦稱:「我家無長物,惟有一囊書。勖汝兄弟者,持躬在厥初。文章真事業,經訓大菑畲。努力勤耕穫,良田自不虛。」
薩氏人秉承家學淵源,仕途通達者為官作宰,否則亦為師課徒以自給。薩大文即其例,他少秉家學,博通經史,績學能文,且長於詩。道光中中舉人後不遇,遂杜門課徒,「來學者歲常百十人,一經指授,每相繼取科名以去。吾閩咸豐、同治間名輩,多出其門。」可見,薩大文也是那個時代的「優秀教師」,他的詩集為《荔影堂詩鈔》,系與弟薩大年合集刊行。其中薩大文有詠《竹燈檠》詩,道其少年苦讀情景:「古來碩士與大儒,往往於斯成不朽。億昔兒時最有情,兄弟數人同一檠。丹荔影中置吟榻,宵深猶聽讀書聲。嚴親每為勤剖析,大言微言了可識。」「嗟余家世守清寒,鑿壁然薪到夜闌。」可見薩家無論貧古,皆守讀書仕進的傳統。古人以「學優人仕」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近代廢除科舉,鏟掉了滋生封建官僚的溫床;而興辦新式學堂(學校),則成為新一代青年人學習科技知識,報效國家,造福人民的重要手段。
註:源自國王木華黎後裔_289的博客。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延伸閱讀

切開20億被哄搶!現估值100億指南

探詢以下三種行為更傷肝你知道嗎?

多吃些蔬菜吧!

司馬昭獻計對付柏靈筠竟然說司馬懿「那方面」很厲害

顛人米芾也甘臣服於他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