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喝杯「元寶茶」

8月
02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許安春


一點資訊上海
「正月新年看打春,種田人逢熟吃熟最開心。年糕吃罷將糖圓吃,還有薺菜圓子肉餛飩。」正在上海圖書館目錄大廳展出的「歲月如歌,民生百年——上海社會生活之上海『米道』展」吸引不少老少市民駐足。展覽從「吃」入手,無論是人聲鼎沸的老字號、豐富多彩的家常菜、歷久彌新的兒時記憶、走街串巷的駱駝擔子,還是五花八門的時令習俗,都融入了城市記憶,成為滬上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
展覽第一部分「滬上食俗」講述的便是上海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應景吃食。比如春節期間,是上海人吃食最為豐富的一段時日,按舊時習俗,年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便要喝一杯「元寶茶」,茶中除了要放上等的茶葉,還要放上兩枚青橄欖。而當日早點,大多是兩隻加有紅糖的「水鋪蛋」,寓意甜甜蜜蜜、團團圓圓。春節里最有代表性的節令食品是年糕,上海地區年節還要做一種狀如元寶的年糕,叫作「年元寶」,大小五隻一套,除夕時互相饋贈,互賀恭喜發財。年夜飯家家必備醬落蘇(茄子),落蘇之「落」音諧「樂」,還有鹹菜炒豆芽,鹹菜一般切成寸長,取義「寸(稱)心」,豆芽狀似如意,合起來就被叫作「稱心如意菜」。上海舊俗定於臘月廿四祭灶,祭灶糖也被叫作「廿四糖」。清代以後,糖行也用飴糖製成「灶元寶」形,名之曰「元寶糖」,後來又因元寶糖的形狀與粽子相近,而被改稱粽子糖。

展覽依託上海圖書館豐富館藏,揭示了各類富有上海濃郁地方特色的文獻,還挖掘展示了許多老報刊上刊登的珍貴老照片,不少為首次公之於眾。展板上介紹的《十二月吃經》按月份先後排列,記錄了一年十二個月上海的食俗和相關民俗,如正月打春、清明上墳、立夏秤人、端午吃粽、中秋吃薑、九月捕蟹等。《十二月吃經》選自胡祖德1923年編著出版的《滬諺外編》,該書收錄了里巷歌謠、俚曲、俗話、新詞、隱語、行話等千餘則,保存了上海的地區的語言特色,反映風俗民情,是紀錄上海方言的一部饒有趣味的著作。
展覽第二、第三部分介紹了「上海老字號」與「兒時回味」,一方面細說了近代以來上海飲食業的發展,如粵幫「杏花樓」聞名滬上,「梅林」使中國製造的罐頭遠銷國外,「正廣和」曾掌控國內汽水銷售市場……到如今,有的「老字號」傳承昔日味道,成為人們追憶過去的經典;有的在改良創新、精工細作中不斷煥發生機,衍生出吸引新一代的新「味道」。「兒時回味」則帶領讀者回憶起上海人童年的代表性小吃:話梅糖、小籠包、五香豆、陽春麵、炸春卷……這些兒時難得一吃的美味,若干年後的今日還時常令人懷念、回味。
上海曲藝名家徐維新為展覽「獻聲」,掃描展板上的二維碼便能聽到純正的滬語朗讀。展區內還為觀眾播放由上海音像資料館提供的《上海故事——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尋找童年的味蕾、濃油赤醬本幫菜》等視頻資料,全方位展現濃濃的上海味道。上海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配套舉辦「憶老上海年味,曬全家福」活動,將展覽內容與網上答題結合,市民可以回味老上海年夜飯,上傳照片,寫祝福語,訂製屬於自己的全家福。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延伸閱讀

平潭民宿業如何特色經營?看看兩岸專家學者怎麼說…

114平田園兩居保持材質原本狀態百讀不厭

有四種方法導讀

翡翠佩戴功效與作用

文摘,讓我們牽手感謝命運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