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常頭暈口渴又尿頻?小心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8月
23
2020


分類:健康
作者:林彤荷


現代健康網
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加上現代人工作繁忙,面對身體上的種種不適,如渾身疼痛、頭暈、口渴、尿頻、體力下降、便秘等,大多認為是「年紀大、體力不支」、休息不足,或是更年期所致,不以為然。不過,這些症狀原來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響起的警號!以往此病被視為「老年病」,但近年來,臨床發現中年人的病發率呈上升趨勢,醫生提醒中年人士,要留意身體變化,及早求醫,若能儘早確診並採取合適治療至完全反應,將更有效延長存活率。
(多發性骨髓瘤的形成)
老年人、肥胖人士較常見患病
對於很多人來說,多發性骨髓瘤看起來很陌生,香港血液及腫瘤科專科梁憲孫教授解釋,「這是一種因漿細胞異常增生而引致的癌症。漿細胞在體內負責製造抗體,對抗感染;但異常的漿細胞則會不斷增生,導致骨髓中其他正常細胞失去正常生長的空間,這些出現病變的漿細胞會大量釋出沒有對抗感染能力的抗體—副蛋白,並於身體多處出現,因而被稱為多發性骨髓瘤。」
可惜的是,醫學界至今仍未能了解此病的成因,「有研究指出基因變異可致病,而觀察所得,超過65歲的長者、過重或有肥胖症的人士、免疫系統功能衰退、曾暴露於輻射或接觸某些化學物品,較高機會患上多發性骨髓瘤。」梁教授說。
(左起:香港血液及腫瘤科專科梁憲孫教授與患者合影)
近年漸趨年輕化中年人士宜嚴加留意
事實上,65歲或以上的患者向來於各年齡階層之中占最多,但梁教授引述香港癌症數據統計中心的數據表示,由2006年至2015年,45至65歲的中年患者有顯著升幅,發病個案在這十年間升近一倍,反映出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中年人士也應多加提防。
症狀尋常易忽視致延誤診治死亡率頗高
一般而言,症狀多於病情晚期才出現,而最常見的症狀分為四大類,分別是高血鈣、貧血、腎功能受損和骨骼損傷,「其中高血鈣會令患者出現極度口渴、尿頻、便秘、食慾下降的情況;而貧血則會導致頭暈、氣促、體力下降;如腎功能受損,除了氣促和體弱之外,腿部可能還會腫脹、皮膚痕癢等,另外也有機會出現骨骼損傷,脊椎骨、臀骨及頭顱骨或出現骨痛,而骨髓瘤附近的骨骼也會變得脆弱,容易骨折,亦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梁教授說。
由於以上症狀均廣泛見於其他疾病,患者因而容易忽視這些症狀而延誤求診。梁教授就表示,2015年新增240宗新症,同時亦有150人因此病而死亡,可見死亡率頗高。因此,他建議中年市民如持續出現以上異常的不適,應儘快求醫,找出病因。
「醫生會通過血液及尿液分析、X光檢查、活體檢驗來診斷,假如發現骨髓內最少10%的細胞為同源漿細胞或從活體檢驗中發現漿細胞瘤,加上出現以下其中一項或多項的情況:器官或組織損傷(即高血鈣、腎功能受損、貧血及骨骼損傷)、帶有一項或多項癌細胞的生物標記,即可確診。」梁教授解釋。
年輕健壯患者宜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確診以後,醫生會依據患者的情況安排接受不同治療,「如屬65歲或以下的較年輕患者,且體格較健壯,大多會建議他們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將安排接受標靶藥物、類固醇及化療藥物的組合治療。前者會先採用高劑量化療藥物以破壞患者體內的的癌細胞,然後再將預先從患者體內抽取的幹細胞植入患者體內。」梁醫生說。
至於不適合採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醫生將從化療藥物、類固醇及標靶藥物三大類別中,選取適合患者的藥物混合使用,當中標靶藥物再分為三類,分別為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免疫調節藥物(沙利度胺、雷利度胺、泊馬度胺)及單克隆抗體藥物(達雷木單抗)。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圖示)
治療方案加入標靶藥療效較佳
梁教授指出,在本港,如新確診患者不適合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生大多會在一線治療方案中選用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主因是其療效佳。根據國際大型研究VISTA針對「硼替佐米」進行第三期的試驗結果,就發現採用「硼替佐米」作治療的患者,相比另一組採用傳統化療藥物及類固醇治療的患者而言,能有效降低31%死亡率;而且整體存活期的中位數明顯較長,達56.4個月,比另一組患者長達13.3個月。
「再觀察亞洲人的情況,以每年每十萬人便新增1至4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中國為例,醫生同樣會在一線治療方案中,優先為不適合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新確診患者選用「硼替佐米」。而根據醫院為此類患者進行的用藥成效進行的研究所得,就發現採用「硼替佐米」結合類固醇「地塞米松」作一線治療方案的患者,整體存活期的中位數達36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亦達19個月,療效顯著。」梁教授續說。
(混合藥物治療示意圖)
合適治療方案達完全反應有助穩定病情
選取合適的治療方案並監察治療成效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只要採用合適的治療方案,並達致完全反應,將有效較長時間穩定患者病情及延長壽命,延遲復發的時間。」梁教授說。
「因此,評估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十分重要,主要通過檢驗血液及尿液中的副蛋白含量、骨髓內的漿細胞含量、骨骼或其他組織有否出現異常即可得知,而完全反應則代表血液及尿液中完全檢驗不出副蛋白、軟組織漿細胞瘤亦消失不見,以及骨髓漿細胞所占的百份比少於5%,這是對患者最理想的治療成效。」梁教授續說。
梁教授指出,要達到上述對患者最理想的「完全反應」的療效,便要在治療取得初步成效之際,讓患者繼續接受持續的治療,這樣有助患者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治療期間須預防感染、注意飲食
在治療期間,由於患者的白血球數量往往會下降,容易受感染,因此,梁教授特別為一眾患者提供日常護理的小秘方,包括經常洗手、避免與他人共享餐具及個人物品、切勿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類和雞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早晚測量體溫、進行仔細的治療記錄等,以預防感染。
最後,梁教授亦於飲食習慣上給予一些建議患者,包括每天飲用2至3公升飲料、維持均衡飲食、少食多餐、避免進食辛辣和油膩的食物、進食多種蔬果、選擇全穀食物如燕麥片、糙米、全麥麵包及全麥意粉、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豆類、低脂奶類製品等,這些飲食習慣均有益患者健康。

延伸閱讀

讀懂滄桑中華!小秘密

到底是實力體現還是有貴人相助?

整體取勢?如何做到大處著眼

獨家,努爾哈赤都有哪些人生陰暗面?成功後這樣對待

入戲最深的星座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