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牧面對強秦還能百戰百勝?

11月
08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韓雁靜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其中白起凶名赫赫,其於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五萬,可以說在當時中外戰爭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秦國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後來李牧對秦卻屢戰屢勝,在此時李牧對秦國的勝利我們可以從秦趙兩國當時的情況來看。
首先從當時的時間來看,李牧與秦國交戰的時期,已經處於戰國末期,秦國一統天下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因此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秦國是有亡國滅種威脅的敵人,所以自然會竭盡全力的抵抗。試問如果有人想要殺你,難道你不會竭盡全力的抵抗嗎?
東方六國的國君們在面對秦國威脅的時候,國君們自然會鼓起最大的勇氣,做最大的動員來抵抗秦國,這也為李牧能夠抵抗秦軍做了前期準備,使得趙王能夠與李牧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合作,不得不給予李牧獨立性和便宜行事權,使李牧能夠大展手腳,不必處處受限。畢竟不怕豬一般的隊友,就怕豬一般的教練,蔣介石同志堅持處處微操,結果硬是把順風局打成了逆風局。如果趙王對於李牧沒有一定的信任,那李牧就算是姜子牙再世也無能為力。
其次秦國的行事作風導致了李牧能夠最大限度的團結下層民眾。商鞅變法建立的一個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度,在這個制度里,你殺的敵人越多,收穫越多,帶來的一個影響是秦國的軍隊手段往往十分殘忍,經常不留活口,對於俘虜大肆屠殺。
比較有名的有白起長平之戰坑殺四十五萬趙軍,而距離李牧比較近的有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是想如果一支軍隊對待俘虜的唯一手段就是大肆屠殺,像德國對待投降的蘇軍一樣,全部送進集中營,我想投降也不會是比戰死更好的選項。可以說秦國對趙國有著血海深仇,而且秦軍的殘忍作風更是使得趙軍士卒知道投降是沒有活路的,只有奮力一戰方能求生,使得趙軍的鬥志高昂,而雙方的仇怨也使得李牧能夠得到下層士兵的支持。
再次是由於當時李牧能夠調動的國內資源與之前的趙國所能調動的資源是有著明顯區別的。據史記記載,李牧於北方消滅了十餘萬匈奴軍隊,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李牧在北方取得了勝利,有效地解除了遊牧民族對於趙國北方邊境的邊防壓力,使得趙國能夠全力以赴的應對秦國的攻擊。
這一點對於趙國的國防具有重要的意義,畢竟我們都看到了雙線作戰,往往難以取得勝利,就好像一、二戰的德國單挑無敵,但是耐不住被群毆。對於趙國來說也一樣,在解除了北方的邊防壓力後,就變成了趙國與秦國的單挑。在此之前趙國就需要大量的物資來維持北方的防線,防止被匈奴偷了家,現在不必擔心匈奴的偷家以後,趙國則表示限制我發揮的因素已經消失了,爾等是否準備好迎接挑戰?
最後是李牧本人擅長練兵,並且盡力爭取民眾對於軍事活動的支持與配合。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占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而他本人也不急於求戰,急於求勝,而是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雖然最終目的是擊敗敵軍,但是在一開始往往裡目專注防守,不輕易出戰,當準備就緒後方才出擊,以確保勝利與效率最大化。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
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因此李牧從整體實力來說無愧於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地位,可以說若不是後來趙王聽信讒言,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殺害了李牧,否則秦國要統一天下,不知還要再流多少血。


延伸閱讀

辱罵張飛他輕視劉備

生得再平凡

其書法差在哪裡!

保養只要簡單一招到底誰發明了T恤?普及多虧大明星

紅樓夢揭示了尤老娘母女仨人投靠賈珍的真相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