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東亞古代民族∶不丹人與不丹王國

9月
07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麟劍的人類史

不丹人與不丹王國
一、不丹人
不丹人主要由三個民族組成。第一個是沙人,他們是來自印度的黃種人。第二個是阿洛人,他們大概是在9世紀以前來到不丹的西藏移民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不丹的西部地區。第三個是尼泊爾人,他們是19世紀末移居到不丹的。移民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不丹的南部地區。
不丹人從來沒有「等級制度」,人們的出身和所處的社會階層並不影響其社會活動 ,主張受教育的社會機構均等,男女平等,不分貴賤高低;家庭財產兒女也平均分配,婚姻自由平等,男女自由擇偶或離婚。
不丹人的糧食供應基本是自給自足,既種莊稼,也飼養牲畜,食物以肉類、大米、蔬菜為主,往往可以看到在盛著豬肉、牛肉的盤子裡,調拌著大量辣椒。人們喜歡喝帶鹹味的奶茶,檳榔常作為招待客人的一種食物。
不丹人的房屋是以石頭、木料和泥土為建築材料,一般房舍分為三層,但建造房屋時根本不 用釘子,這表明其建築有高超技術風格。
二、不丹王國
不丹王國(藏語拼音:Zhugyü,威利:vBrug-yul),簡稱「不丹」,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內陸國,面積38394平方千米,2012年,不丹人口736453人。
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一個部落,9世紀,不丹為獨立部落。1772年,英國侵犯不丹。1865年1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了《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約2000平方公里的地區。1907年建立不丹王國,烏顏•旺楚克成為世襲國王。1910年1月,英國和不丹又簽訂了《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英國的「指導」,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1971年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1616年,阿旺•納姆伽爾在征服了今不丹後建立了政權。由於不丹的雷電多,四腳神龍又被看做雷神。阿旺•納姆伽爾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1669年,不丹與當時西藏地方的甘丹頗章政權(格魯派)爆發了長達62年戰爭。
1651年不丹政教領袖夏仲•阿旺南傑(1594~1651年)圓寂後,不丹內部陷入混亂,僧侶集團和世俗集團矛盾尖銳。1729年不丹發生內亂,1730-1731年清政府派西藏地方官員頗羅鼐調停不丹內亂,1736年不丹第十任第巴(國王)米旁旺布接受中國清朝政府冊封「額爾德尼第巴」名號。
1772年,不丹遭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
1907年,烏顏•旺楚克(1907—1926)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並規定國王世襲。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受英國「指導」。
1926—1952吉格梅•旺楚克在位。
1949年8月,印度獨立,與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受印度「指導」。
1952年,不丹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展經濟,對內政外交進行改革。
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
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先王的內外政策。
1973年,不丹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
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2001年9月,國王發布命令,要求政府籌備起草憲法。
2005年3月,辛格國王建議在不丹建立兩黨制度,由在大選中得票最多的政黨組閣,另外一個政黨則成為反對黨。根據憲法草案,不丹將組建兩院制議會,由75人組成的國民議會和由25人組成的全國委員會。根據不丹新憲法,國王是不丹的國家元首,而議會在三分之二多數的支持下可以彈劾國王,部長會議為行政機關,部長會議主席是政府首腦。
2006年年底,吉格梅國王宣布退位。
2007年4月,吉格梅國王將王位正式讓給27歲的兒子吉格梅•基沙爾•旺楚克王儲,2008年,其正式即位。
2008年3月24日,不丹迎來其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
不丹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制度。1998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腦,將政府管理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1年,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啟動制憲工作。2006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讓位於其子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2007年12月,舉行首次國家委員會(上院)選舉。2008年3月,舉行首次國民議會(下院)選舉,成立首屆民選政府,標誌著不丹開始向君主立憲制轉變。2008年7月不丹頒布首部憲法。

延伸閱讀

【芙蓉寺第五屆阿彌陀佛聖誕無量光傳燈法會】網絡報

中央電視台都來了!

《給孩子起名字》

探詢梔子花開香飄漫

探詢大書法家三步寫成一首五言絕唱超越曹植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