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龍藝術展」國內首展於恭王府開展趣味無窮

9月
21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吳麗秋


中央美院藝訊網
——摘自 范迪安《金日龍:變與恆的印跡》
金日龍先生有著多重身份,這或許本身含著一丁點傳奇色彩,學生熟悉的他是一位溫文儒雅、隨和低調的設計學院教授,同事了解的他是行政職務工作出色的同志,鮮為人知的是,金先生是一位來自東北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的朝鮮族藝術家。70年代末,國家教育改革後考入延邊大學,1982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奶奶》獲得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金獎,爾後入學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一工作室學習,有著紮實的造型基礎。1996年至2005年,他又先後在韓國最著名的首爾大學和弘益大學先後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2006年回國至今,從教於設計學院,並擔任學校的行政職務,事務之繁多可想而知,而這也令人充滿好奇,僅能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創作的金先生,擁有如此豐富的作品,對待藝術,他懷著的到底是怎樣的一顆熱忱之心?
90年代末,金日龍先生曾在韓國舉辦過四場個展。2018年12月12日,「金日龍藝術展」在北京恭王府嘉樂堂開展,這是其國內首次個人展覽。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擔任學術主持,特邀批評家殷雙喜先生,並由恭王府策展人杜浩博士擔任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以及恭王府書畫創作與研究中心分別作為主辦和承辦單位。展覽展出金日龍教授歷年來的藝術創作,從藝術脈絡的梳理中呈現其作品的平面性思考和當代性視野。開幕式上,中央美術學院眾多教師、嘉賓等出席,現場熱鬧非凡。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本次展覽總策劃邊偉,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著名美術史家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進行了簡短發言,隨後金日龍教授向到場嘉賓致謝,開幕式由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傅怡靜女士擔任主持。
開幕現場
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本次展覽總策劃邊偉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
著名美術史家、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邵大箴先生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先生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
金日龍教授向到場嘉賓致謝
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傅怡靜擔任主持
展覽地點落在什剎海畔的恭王府,踏過前兩日隨「大雪」節氣凜然突降的寒冷,開幕這天被暖陽包裹的北京多了幾絲暖意。穿過院內層疊門洞,掩藏在灰磚牆瓦下的亮藍綠色「JRL」視覺標識格外醒目。「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親王府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與王府內外絡繹不絕的遊客觀覽景現象形成比照,此時作為展覽地的它增添了本展一些故事性,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開幕式上所提,「在恭王府辦一個這樣的藝術展,本身就形成了傳統與現代間的對話」。展出的作品以抽象為主,恣意揮灑的畫面與匠心獨運的王府相得益彰,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戲劇性的呼應,在園中的嘉樂堂觀展,大可以盡情享受著一次特意構築的穿越。藝訊網的專訪中,金日龍先生聊到為何選擇在恭王府辦展時,回憶起春季時籌備的過程,「那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恭王府屬於文化屬性深厚的地方,回國之後,我基本沒有接觸商業的畫廊等等,想先從學術性的角度開始,然後再慢慢做新的。」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既是展覽現場與展出作品之間對碰撞表象所帶給人的直觀感受,同時也提示了一個信號,即藝術家金日龍一直在嘗試的話語方式——在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的交融之下,從精神世界出發,將觸碰到的多重因素轉換、編織,以自己的藝術語言講故事。
展覽現場
嘉樂堂展區有三處展廳,除了東廳展出一部分90年代末的油畫外,主展廳與西廳里大部分作品是金先生近年的創作,並以丙烯顏料為主。他非常坦誠地透露自己創作這批作品的經歷,「因為人事工作的緣故,時間很少,但是我每天都想,一定不能讓自己停下來,藝術家一旦停下來基本就完了,哪怕有時候畫兩筆也好,有些作品可能二十分鐘、半小時就畫完了,還是比較順的」,區別於一般的職業藝術家,聽金日龍先生講述起平常只能以「擠時間」的模式進行創作、將畫「藏」在辦公室某個角落、在結束一天工作後回到工作室享受最寶貴的藝術輸出時間等點滴趣事,有些「忍俊不禁」,這番真切的描述極具畫面感,他將自己對生活、對工作的熱忱注入到藝術之中,同時他也笑談:「甚至人事的工作對我的創作影響非常大,大家以為我是『A型血』,也就是偏理性的人,其實我是『B型血』、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我一開始非常反感人,但到了人事處,我便重新理解了,這是現實之中人要面對的狀況,我把這些體會都放到我的畫里」,其質樸真切的為人態度與鍾愛藝術的赤子之心貫穿在創作的始終,情感在色彩中沉澱,思緒在筆尖上發酵。正如著名美術史家邵大箴教授談到這批創作時表示,「他吸收民族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和即興抒發感情的方法,在精心構思和隨心所欲即有意和無意之間,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這些由點線面和色彩組合成的滿構圖抽象畫面,雖然尺幅不大,但因其感情真摯,語言豐富,畫面構圖予人鮮明的整體感,細節處理別出心裁,乍一看引人注日,令人止步;仔細觀摩,回味無窮。作者雄厚的造型功力和全面的綜合藝術修養,盡在其中。」
丁酉中秋(一),58cm×76cm,丙烯,2017年
丁酉中秋(二),76cm×174cm,丙烯,2017年
丁酉中秋(三),58cm×152cm,丙烯,2017年
丁酉中秋(四),76cm×174cm,丙烯,2017年
除了行政職務的身份對他的藝術有直接的作用外,韓國留學時期研習設計、就任設計學院數碼媒體教師的身份影響著他構建畫面視覺的規律,並且一系列設計性元素在畫面之中非常直白地顯現出來。例如在作品《周日》中,三段霓虹燈般的管帶瞬間占據了眼球,掩蓋在四處飛竄的筆觸下暗自發光,如同晨霧裡未曾熄滅的街頭燈箱,在這件作品裡,「疊層」的特徵非常顯著,與設計構成中「分層」製圖的概念不謀而合;更甚的是,一部分作品例如《內外》《春蟬》中,色彩筆觸宛若經過Photoshop中的「反色濾鏡」處理;而在《修行(二)》里,大面積的深色與小塊矩形流動的密線塊構成一組對比強烈的線索,一邊安定有力、一邊活躍生動,充滿生命力的圖景在理性的控制力之下徐徐浮現,設計感極強,是其畫面構成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范迪安院長在評論中也談到,「轉向抽象形態繪畫之後,他更加深入地把』構成』作為探索和研究的課題,先後嘗試了多種材質媒介,既觸及物質材料的不同屬性,使之成為感覺感受的載體,更注重圖繪表現的多種技法,把感性的揮灑與理性的控制結合起來。在形式結構上,他的』手法』是多樣的,或大筆鋪陳,展寬闊平面;或密線復疊,致肌理緊勁;或以鄰近色相,成舒緩抒情意韻;或用反差色彩,發強烈衝突張力。值得稱道的是,他注重結構內部的交錯組織,也即不僅作畫面表層形式的研究,同時在畫面的縱深層次上用力,採取厚薄相間的多層次處理,使畫面的視覺效果達到豐富和深厚的程度」。
周日,111.8cm×228cm,丙烯,2018年
重構,76cm×174cm,丙烯,2018年
內外,58cm×76cm,丙烯,2017年
春蟬,58cm×76cm,丙烯,2017年
修行(二),75cm×116cm,丙烯,2017年
從早年非常紮實的學院派繪畫風格到後來的媒體裝置作品、如今的抽象的風格語言,在旁人看來這種「斷崖式」的跨度弧無疑是巨大的,這種變化的過程與他的生命歷程相連,變化與守恆卻是一對相互辯證的有機體,如范院長所言,「一個藝術家最可貴的品質不在於他變化的藝術方式,而在於他守恆的精神追求。」金日龍先生向我們透露,他並不刻意強調「具象「與」抽象」兩者之間的區別,或者從文本上限定表達的模式,他談到:「其實具象、抽象都是人為給出的限定,」有些東西可能一直在變,但是有些東西會一直不變,當談及何為不變時,他吐露「表達精神上的東西是一直未曾改變的,以前是油畫、筆、後來是媒體等作為材料,跟文字不一樣,這些是文字沒有辦法表達的,用區別於文字的語言去表達精神世界是一直沒有改變的東西」。
自我,58cm×76cm,丙烯,2017年
原則,58cm×76cm,丙烯,2018年
范,58cm×76cm,丙烯,2018年
可以說,金日龍先生的個人經歷和多重身份造就了其藝術創作的獨特性,堅固的繪畫造型藝術功底與與時俱進的現代設計觀念在某一點交融匯合,龐雜的碎片信息、時代的語境特徵與個人的生命體悟交織重疊,他以赤誠之心吐露著自己的所感所想,如邵大箴先生所評「繪畫作品之所以能感動人,不在於表現形式是具像寫實,還是意象表現或抽象塗寫,重要的是表達藝術家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真感受,表現內心的真感情。」
展覽現場
「金日龍藝術展」所呈現的金日龍教授近年創作,並不限於平面的具象繪畫與抽象繪畫中對技法材料的不斷拓進,從當代裝置到數字多媒體的結合也是也是其對文化傳統與當代藝術走向考察與研判的另一種展現。金先生以他的堅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不斷突破局限的範式,並以豐富的思考呈現掩蓋在視覺藝術之下的人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生活。藉以本展特邀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殷雙喜教授在文章中真摯的話語,為這位受人敬重的教授、嚴謹的校務工作者、飽含情感的藝術家致以敬意:「期待金日龍的創作更趨深入,在對日常生活感受的基礎上,洞察那些沉默的、不被注意的、尚未被認識的、令人驚奇的世界圖景。正是在環繞著我們的平凡的空間物象中,有著為我們的文化積澱所遮蔽的神秘存在。希望金日龍給我們帶來更具「陌生感」的精神之光,引導我們進入無邊無際的生命隧道。」
金日龍專訪
藝術家金日龍接受藝訊網專訪
藝訊網:金老師您好,首先祝賀您的展覽舉辦。對您來說,這是第一次在國內做個展,這次展覽的籌備情況以及作品情況您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在這個過程中,您有沒有一些體悟或者特別想要說的話與我們分享?
金日龍:我在韓國的時候,辦的展覽也算多,一共四次,但是回國之後一直參與教學工作,從教學崗位上辦展覽的時間難度較大,另外有一些聯展我經常參加。但是這次的展覽是完全不一樣的,原來我在設計學院教數碼媒體,在這個之前一直進行影像媒體創作,因為後來工作關係的變化,影像的時間投入不進去,所以下班之後剩餘的時間,就在平面上去畫的,這樣對我來說會比較合適,我的意思是不要讓它斷掉,這個氣一斷,藝術家就完了。所以我就把1996年我畫的一批抽象畫重新拿起來了,這次主要呈現的就是我最新的一批抽象畫創作,但從中可以看到我對於抽象藝術概念的理解和創新,如何在點、線、面中展現東方人的思維概念?如何將「意象」與「抽象」的藝術進行區分和表現?從不斷的平面化、表現化,到更直接的繪畫,我一直在東方哲學與視覺形式之間的關係上進行著探索。
我想這個展覽我特別要感謝一下我的先生們和同事友人,靳尚誼、詹建俊、邵大箴、袁運生、潘世勛、廣軍、文國璋、孫景波、徐冰,還有教育部人事司一級巡視員趙丹齡、中國傳媒大學廖祥忠校長等。靳尚誼和詹建俊先生是上學時最愛我的兩位老師,邵大箴先生80年代就開始給我寫文章,袁運生先生我為了學習他的構線,82年來北京我騎自行車到首都機場看他的壁畫,帶有速度感的用線和運筆在我現在這批抽象畫裡面都能看到。潘世勛先生是我的班主任,廣軍先生雖然跟我年齡差距很大,但上學時跟哥們兒一樣,雖然他在版畫系,但關係特別近。文國璋先生,是他遵照江豐先生的意思將我招進中央美院來的,徐冰老師是我上本科時他上研究生,一直很關注我的創作。他們都是我特別親的老師和同道,一打電話,二話不說都來了,這些都是我的財富,是我到美院來最大的收穫。
藝訊網:您這次選擇在恭王府舉辦展覽比較特別,恭王府本身有很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現今又是一個旅遊景點。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金日龍: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我回國之後,商業也好、畫廊也好,甚至美術館都沒有接觸太多,一直都是聯展的時候拿一些作品出來。恭王府現在歸屬在文化和旅遊部,我想從這種學術性比較強的地方先「碰一下」,學術性的做完了之後,如果大家喜歡的話,有機會再放到社會上再去做,但那也是下一步了。
今年春季的時候正好碰巧遇到這個機會,當時在樓道里畫畫的時候,有老師碰見了我,就說畫這麼多幹嗎呢?畫完就要展覽。我一開始沒想過要辦展覽,後來一想這也是個好的建議。於是在很多人的鼓勵和支持下,便開始籌備展覽,壓力也非常大,好多人都以為我改行了,不畫畫了,因此我要拿一個什麼面貌出來,我心裡是很忐忑的。今年是美院百年,我也想在今年年末的時候給學校的一百周年獻禮做一點東西。另外,我的老師們,包括靳(尚誼)先生、袁(運生)先生年紀也大了,我想在他們還在的時候能不能匯報一次,我想告訴他們,作為他們的學生我還是在畫畫的。本來這次展覽的初衷是想做得低調一點,結果現在稍微有點「過分」了,得到特別多的老師、同事、朋友的支持。
影,58cm×76cm,丙烯,2018年
庵,76cm×116cm,丙烯,2017年
東,76cm×348cm,丙烯,2018年
西,76cm×348cm,丙烯,2018年
藝訊網:我們注意到,展覽沒有特定的主題,就叫做「金日龍藝術展」,為什麼?
金日龍:之前我跟范院長商討過,準備籌備一個題目,現在很多展覽都是比較詩意化,我也考慮過擬一個文學化的主題,但後來想其實也不一定要。國外的藝術家個人展都不會專門去設定一個主題的,就做一個簡單的展覽吧,沒想辦得很大。
藝訊網:那麼,縱觀您的藝術歷程,從早期以「現實為題材的寫實性主題繪畫,到創作充滿象徵和形式意味的人體繪畫,再逐漸轉向現代感十足的抽象性繪畫」,同時近年也創作了媒體藝術作品,對您來說,這種大跨度的轉變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金日龍:最早我是油畫系一工作室畢業的,但是現在作為藝術家從事了實驗性比較強的創作方式,我一直往前走,就像范(迪安)院長說的,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家的變遷過程在我身上都看到了。不斷地變化自己,從具象繪畫開始到受中國敦煌壁畫的影響,後來是平面的繪畫里慢慢人物也沒有了,之前還有一些形象,最後只剩下了線條,只剩下了線和色彩在平面上的一種思考,講述一些精神上的追求。
這次展出的都是一些平面上的創作,之前剛到人事處的時候,我在辦公室擺放了四個鏡頭,那會一直在進行這個創作,徐冰進來(辦公室)之後,我告訴他,現在你開始進入我的作品裡面了,後來他問了我好幾次,上次那個作品做完了沒有,他很感興趣。現在在人事處,做的工作全跟人有關係,包括情緒的好壞,全部的四個面都給拍下來,我原來準備完成它,但後來一直沒有實現。
藝訊網:早年您在中央美院油畫系一畫室學習,受西方古典油畫傳統和寫實風格薰染,爾後在韓國深造,回國在設計學院任教後又創作了很多媒體、設計相關的作品,您會遭遇造型與設計學科兩種語言形式的矛盾嗎?或者說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矛盾關係?如何平衡呢?
金日龍:遭遇衝突和迷茫肯定會有的。經常一個東西在畫的時候,就會感到迷茫,畫著畫著就想調節一下,就好比老喝咖啡就想再調節一下喝點茶。但是我們所說的具象與抽象中的「具象」,其實出自人類定義的
「具象」,我們認為這個「人」是一個「人」,而不是別的什麼,但是當你看到外星人的時候,它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呢?其實具象的概念都是人為製造的,給我一個模特,再加點圖像攝影、繪畫技巧,我的思想和感情進去……具象的東西我覺得最難畫,一個畫面弄到你前面的時候,你不知道怎麼畫,尋找具象的過程是尋找心靈上的東西,精神上的具象出來了,別人接受以後就會認為這是個「具象」的東西。就像人類看自己,什麼樣的五官是「正」的,都是被定義的。
夏日,76cm×174cm,丙烯,2018年
念,57cm×76cm,丙烯,2016年
藝訊網:我剛剛轉了一圈,中間大展廳中的那些抽象畫的色彩關係和感覺跟您之前在設計學院的教學有關係嗎?您的藝術經歷呈現一種「斷崖式」的轉換,這跟您的生活環境以及工作環境是直接關聯的嗎?
金日龍:我們現在所在的東廳,這批早期的抽象畫,我為什麼這次要展?這裡可以看到我那批新抽象畫的來源,96年我在做這批抽象畫嘗試的時候並沒有接觸過設計跟影像。但這批繪畫之後,我就開始做裝置了,後來又加了影像,接著來到設計學院參與教學,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影響很大。這批早期的畫主要是墨色,一般是三種顏色,底色是有色彩的,再就是墨色和白色。近期完成的那批是紙上畫的,設計學院和數碼影像的東西影響了我,顏色開始有了一些設計的構成,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在那兒讓它老動,色彩也在那兒動,這個是靜態當中的創作,但其實受到設計學院的影響很大。
我到人事處工作以後,人事關係對我的影響,使我對人有了重新認識,我剛開始是很反感對人的,但後來我意識到這就是人的社會,便重新理解了一下。每次工作完了回到工作室的時候,那是最幸福的一個時間,是我的思考和思路走出來的最好的時光。我在那兒畫的時候,那個幸福感是絕對的,太幸福了。
所以,不同階段,我的創作脈絡轉變很大,的確與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老在劇烈發生變化有關,但很多時候也都是陰差陽錯。我們學院從傳統油畫系和國畫系畢業的,後來都很難走出來,反而版畫系、雕塑系的創作很活躍,我覺得這裡面唯一需要改變的可能就是自己。好多人說我是A型血,其實我是B型的,我這個人看起來很理性,其實我心裡是很感性化的一個人。
金日龍教授接受藝訊網專訪現場
藝訊網:「變」與「恆」可以說是您藝術創作的特徵,剛才我們談完了創作方式和風格的劇變,那麼對您來說,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您一直沒有改變過的、一直在思考和堅持的?
金日龍:那個沒有變的東西,我想就是跟文字不一樣的繪畫的、視覺的東西。給我一種材料,現在是數字媒體材料,以前是油畫筆和布,這些東西都可以表現我的
「恆」,我想用材料來表現精神,而不是文字,有些東西文字是永遠表現不了的。現在新媒體作品就暫時做到那,因為那需要更多精力和時間。但我不會停止畫畫,我只能每天思考,哪怕是這張畫畫不成,有些畫,畫半個小時很順就出來了,有些畫兩天、三天都畫不出來,總之不能停下來。
展覽信息
「金日龍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8年12月12日——2018年12月18日
展覽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北京恭王府—嘉樂堂展廳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
承辦單位:恭王府書畫創作與研究中心

延伸閱讀

號外,看日軍的搞笑團長

不輸趙雲

誰是真正的頭號玩家?不敢相信

狙擊小米8nex

「素瓜豆」入選貴州十大經典名菜!這些菜是不是你的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