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糧食多到沒地方放無藏府庫」趣味盎然

10月
19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朱雁容


大風車1900
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隋朝建立過程
隋朝,一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朝代,享國卻只有38年,只留下一條震鑠古今的京杭大運河和一個暴君隋煬帝,其餘的統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逐漸遺忘。可誰知道隋朝打破了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中國;隋文帝歷經數十載勵精圖治,國家民生富庶、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史稱「開皇之治」的繁榮盛世。據測算隋朝的人口峰值高達五千萬,僅洛陽市發現的回洛倉遺址就有現代50個足球場大小,內部包含700多個倉窖,每個倉窖約可存儲多達50萬斤的糧食,整個回洛倉可容納3.55億斤糧食,足夠洛陽居民半年食用。縱觀有隋一朝,像回洛倉這種巨型倉庫多達六個,大小義倉更是多不勝數。
隋朝疆域
義倉
開皇五年(585年) 隋文帝始設義倉,政府設立倉庫,糧食收穫時向百姓徵集糧食,存儲起來以備災年食用。據《隋書·長孫平傳》記載:「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里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義倉上繳糧食還按貧富程度區分,倉庫設在里社,由當地人管理,所以又叫社倉,估計是世界最早的社保制度了吧。

古代糧倉
官倉
據《隋書·食貨志》記載,隋開皇、大業年間,全國一共建有六大糧倉。分別是:興洛倉(河南鞏義)、回洛倉(洛陽隋唐城東北)、黎陽倉(河南濬縣大伾山北)、廣通倉(陝西華陰)、河陽倉(黃河北岸孟縣南)、常平倉(古陝州,今三門峽西)。
興洛倉
興洛倉的具體位置在黃河連接伊洛河的不遠處,距洛陽有百里之遙,因其位置在伊洛河入河口,也稱洛口倉。興洛倉的東南臨通濟渠,順水可直達江浙地區。東北通永濟渠,可達齊魯之地至渤海。興洛倉建於隋大業二年(606年),倉城廣二十餘里,倉內「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守衛」,據史料記載估算,整座倉城儲漕米二千四百萬石,居隋代官倉儲量之首,通過運河漕運,江南之地的漕米皆可運達興洛倉。
黎陽倉
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河北地區徵收的租米,順著水路先集中於此,然後再由永濟渠或黃河運往洛陽、長安等地。用兵東北時,由江淮運來的軍糧,也先儲藏在於此,然後由此運往東北,黎陽倉是河北地區唯一重要糧倉,素有「黎陽收,固九州」的說法,可見它是個極其重要的中轉倉。
廣通倉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於華陰縣東北渭水南岸廣通渠口建立廣通倉,大業初改名永豐倉。是當時京師附近的重要糧倉,隋末楊玄感、李淵起兵,皆曾攻占此倉。
河陽倉
隋開皇三年(583)於洛州(今河南洛陽東北)建設河陽倉,設倉監管理之。為黃河沿岸四大糧倉之一。
常平倉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於陝州建立常平倉,置常平監於京都。
國家儲糧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主要目的是平抑物價,防止谷貴傷民,穀賤傷農。隋朝建立義倉旨在災年賑民,不至於百姓流離失所。可惜古代監察制度不完善,管理義倉的胥吏貪污無度,後隋煬帝更是暴虐無度,義倉慢慢變成皇家私人倉,百姓根本享受不到義倉的福利。
唐侍御史馬周曾勸諫唐太宗,稱「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於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餘力,然後收之,不可強斂以資寇敵也」,指出統治者要輕徭薄賦,以民生為重,否則囤積再多的糧食布匹,也只能用來資助敵人。
唐太宗曾言:「開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許賑濟,而令百姓就食山東。比至末年,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煬帝恃其富饒,侈心無厭,卒亡天下庫」。天下大旱隋文帝卻不允許賑災,而倉庫的糧食足夠吃五十年之久,貪得無厭的隋煬帝最終導致國家覆滅。
唐太宗
世界很大,我們的認知很有限,有時候甚至看不到世界原本的樣子。所謂兼聽則明,關注我,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改變你的世界觀。

延伸閱讀

頭條新聞,這才是我想要的感覺

從玄關到陽台都充滿文藝氣息!

讀睡詩歌《這一首關於咱倆的詩》

堅果R1玩遊戲正確打開方式out從小屏到大屏的沉

「中國夢」藝術團攜手中民智慧社區開封運營中心文藝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