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才能如約而至

11月
10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韓風秋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動物,是有脾性的。
去朋友家做客,一年前小小的一隻雪白的貓兒已經隨著時間膨脹,毛髮蓬鬆,貓眼湛藍,耳朵尖尖上帶點粉,即使是村姑陳這樣一個不養寵物的閒人,都忍不住被它勾起了喜愛之心,抓著人家的小貓爪不放。
可貓,實在難懂。
「唉,這是怎麼了,上次來不是好好的嗎?」拎著逗貓棒,可「冷酷」小貓不為所動。
「你上次突然走了,她找不到你,不高興了很久呢,肯定是記上你了!」
朋友吹吹茶杯上的熱氣,好整以暇地看熱鬧,語氣涼涼。
「還是你懂它。」見它依舊不肯回頭,只能沮喪地回到茶桌,用春壽眉安撫受傷的心靈。
「那當然,我天天對著它,要還是不懂它,我這個主人怎麼當的。」朋友笑笑,「要是你,也就只懂得茶了!天天對著。」
確實,茶葉雖說是植物,靈性偏低,但它也是有脾性的。
今日,村姑陳便來說說白茶的脾性,是如何的複雜多變。
《2》
茶性之辨——新白茶清涼
茶性,是喝茶養生的茶友最愛琢磨的物事。
但這也是茶友最容易被誤導的認知,「新白茶寒涼」這頂謠言的帽子,便死死巴著新白茶不肯挪地。
新白茶果真寒涼麼?當然不是,新白茶,是以清涼作為茶性的。
寒涼、清涼,一字之差,便是天差地別。
這錯誤的一個字,連多年不見得朋友都會過來問候,「白茶性寒吶,你一個女孩子還是少喝啊!」
聽見這含著關心的問候,卻是哭笑不得。
新白茶原本的清熱降火、消炎止痛的清涼性子,傳著傳著,居然就這樣變了模樣,這等謠言,《閩小記》中的含糊記載是罪魁禍首之一。
「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藥。」這樣「寒涼」的記載,成為了不少營銷號謠傳白茶性寒的得力助手,但縱觀全文,這關於白毫銀針的記載,不過是為了點出新白茶清涼的藥性,而非寒涼。
這種清涼,使得新白茶成為了夏季消暑降噪的最好選擇。
無論是天熱上火,還是體燥引起的內火,一杯清涼解燥的新白茶,絕對是體內「火場」的最好「消防隊」,清茶一杯,燥意即退。
這是源自茶氨酸的特殊功效,獨屬於新白茶的豐厚茶氨酸,是新白茶降噪褪火的物質基礎。
特殊而豐厚的茶氨酸,能夠加速體內的代謝,對人的神經有著舒緩的作用,還能保護神經細胞,更能幫助降低血壓,這樣一位清熱下火的好幫手,是新白茶性清涼的成就者。
但新白茶緣何給茶友「寒涼」的錯覺?蓋因有些茶友胃部承受能力較差,或者血虛體寒,對茶多酚有所不耐受罷了!
新白茶,簡單工藝和高品質的茶青,二者共同塑造的便是新白茶極其豐厚的內物質,這內物質不僅包括了鮮爽怡人的茶氨酸,也包括了微澀的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葉中的有益物質之一,在抗氧化和調血脂、抗病毒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功效,但有些茶友沖泡方式錯誤——坐杯、溫水泡,會讓白茶中的茶多酚過量析出到一杯白茶當中。
如此,再加上茶友的胃承受能力較弱,遇上這種過量的茶多酚,會對他們的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
在他們的眼中,「喝新白茶後不舒服」=「新白茶性寒涼」,何等簡單粗暴的對照公式,卻給新白茶傳出了這樣洗不清的謠言。
茶性之辨中,新白茶何其無辜?

《3》
茶性之辨——老白茶溫和
茶性,在某些茶友眼中,跟人性一樣,江山雖改,秉性難移。
但茶,尤其是能夠久存陳化的白茶,它內物質的陳化蛻變,必然也會推動著茶性的變化。
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一年後的轉變可謂驚人,一份好白茶,豐厚的內物質轉變亦是必然。
新白茶成茶不到一年,茶青和工藝保留的豐厚內物質正屬活潑的時候,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也處於白茶一生中的巔峰狀態,但這樣的狀態,卻並非一成不變。
陳化的過程中,與氧氣的緩慢交換,酶促物質的轉化,這些都是推著老白茶向前發展的動力。
白茶是不殺青的,故而茶葉中的茶多酚並未固定,而是會隨著時間轉變波動,這也是老白茶茶性變化的具體原因之一。
茶葉中的茶多酚,開始與氧氣交換進行著生化反應,一年年逐漸減少。

而新生的黃酮類物質接棒,孕育的絡合物包裹著餘下的咖啡鹼和茶多酚,使得新茶中較為生猛刺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也漸漸變得柔和溫軟。
年復一年的沉澱,是白茶從活潑到成熟的轉變,也是從鮮爽到甘醇的轉變。
茶性的變化,也改變了茶葉的沖泡方式。
新白茶適合蓋碗沖泡,老白茶卻能在蓋碗沖泡的基礎上,獨享一份煮茶的樂趣。
秋冬微寒,煮茶暖身,春夏溫暖,煮茶祛濕。
剛過立秋,夏熱還未盡數散去,這時喝老白茶,並不能太過於隨心所欲,有些體質較燥的茶友,或者是一些虛不受補的茶友,很容易在一杯溫和的老茶中上火,於是夏季喝老白茶,便可以有適量的調整。
蓋碗沖泡,可以稍稍減少投茶量;茶壺煮茶,可以用沖泡過的老白茶葉底沸煮,也可在在1-1.5g的投茶量下再做減法,畢竟喝茶可以養生,上火卻是不美。
茶性之辨,也是白茶的茶性之變,老白茶的溫和,可莫要記錯了。

《4》
老白茶藥性覺醒——時間和內質決定
「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隨著老白茶的聞名,這句話,快被人念叨得頭痛了。
但這屬於老白茶的「藥性」,卻也常常面臨著誤解。
「老白茶似藥,可以當藥用!」「老白茶似藥,是藥三分毒啊!」
唉,當藥性被誤解成藥,這世間萬物,多得是可以被認成藥的事物。
綠豆清熱解暑,該是藥?紅棗溫補,也能成為藥?
老白茶的藥性,該是錦上添花之美。它對身體的溫養,是緩步而堅定的,但如果茶友把它當做救命之藥,那未免是在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老白茶的特殊藥性,是源自白茶葉片中的豐厚物質的共同作用。
優質茶青中所擁有的七百多種內含成分,大多數都有著對身體的良好功效。
茶氨酸消炎殺菌,清熱降火,黃酮類物質提高毛細血管活性,「三抗三降」,茶多酚抗氧化,咖啡鹼提神,這些有益物質,都有著防治疾病的妙用。
而正是白茶的簡單工藝,才能將這些物質保留,留下「酶物質」這位轉化的「火種」,幫助白茶一年年陳化轉變,其中,黃酮類物質便是隨著時間轉化而出的「藥性」基礎。
「是藥三分毒」這種概念安到老白茶身上,更是讓人啼笑皆非。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源自中醫理念,其中「毒」這個解釋,並非指毒藥,毒性,吃了便會中毒生病的「毒」,而是指偏性的意思。
在中醫理念中,藥物都有偏性,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早有提起,「面是偏溫燥,有小毒,不可常吃「,「豆腐甘咸寒,有小毒,有人好吃豆腐中毒,醫不能治」。
四氣五味,辛酸甘苦咸,溫熱寒涼等,用藥物的偏性來制約人體的偏性,這便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
故而「是藥三分毒」這句話的概念本就不對,引用到有藥性而非藥的老白茶身上,老白茶不得鳴鼓喊冤?
老白茶的藥性,是內質和工藝的共同饋贈,是良好儲存的最好回饋,白茶之美,正是在於這時間流逝,茶葉卻展示芳華的一刻。

《5》
白茶「小個性」——怕濕、怕雜味、怕光照
白茶占了花香四溢的香氣,又占了越存越美的好處,自然是有屬於自己的小小「個性」的。
它怕濕、怕雜味、也害怕光照。
聽起來是不是一個矜貴的「豌豆公主」?可這種懼怕,全然是出於它的儲存要求,並不是它的本意。
白茶極度乾燥,在2018年的白茶國標當中,白茶的干度便被要求在8.5%以下,而要經得起儲存的好白茶,制茶師傅更是不吝於將白茶保持在5%左右的干度。
唯有足夠乾燥,白茶才會免去變質的擔憂。
空氣中的水汽,是白茶的陳化之旅中潛伏的「反派」——水汽會打破白茶的乾燥平衡,將過多的水汽引到白茶的葉片中,水珠析出,茶香隨之消散,水汽悶熱,茶葉內質也跟著流失。
好好的茶中仙子,便被水汽糟蹋得一乾二淨,霉變難免。
雜味,同樣是白茶難以越過的一道坎。
白茶的吸附能力極強,空氣中的雜味,在白茶並未好好儲存的情況下,極度容易登堂入室,玷污白茶的一身清香,將原本的花香毫香草木鮮香盡數扭曲,放任雜味入侵,不僅浪費了好茶的品質,更是浪費了存茶的精力。
而光照之於白茶,便如同狼群之於綿羊。
從茶青開始,白茶便極端畏懼這猛烈的日光和長時間的光照,過於熱烈的眼光,會破壞茶青中的葉綠素,會阻礙白茶的日光萎凋之旅,即使在存放的過程中,日光亦會對白茶的茶香和滋味造成影響。
儲存的過程中越曬,白茶的品質就越是降低。
故而為了保護白茶,三層包裝法和合理的存茶環境必不可少,這是保護白茶「小個性」的必要之選。
先將茶葉放在鋁袋當中,再將鋁袋放入塑料袋,每個袋子都需要紮緊,最後將茶葉放入五層瓦楞紙的紙箱,密封每一處隙縫。
選好一個通風乾燥、避光的陰涼地方,紙箱隔牆離地置放,唯有做到如此,才能為白茶的陳化鋪好康莊大道,幫助白茶的年年轉變。
白茶「小個性」的背後,是對老白茶品質的要求,用三層包裝守護它,用好的存茶環境安放它,才能在多年後,收穫一份屬於老白茶的感動。

《6》
白茶的「個性」像白紙,一經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潔白。
茶多具藥性,於是才知曉唯有內質豐盈的白茶,擁有著來日轉化出藥性的基礎,更需要儲存時多加小心,才能保持藥性之美。
也唯有內質豐盈的白茶,新茶清涼,老茶溫補,與內置單薄的白茶論茶性藥性,都只是空中樓閣。
每條河都有自己的方向,而茶的脾性,指引著茶今後的路線。
摸透茶的脾性,才能有好茶如約而至。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延伸閱讀

必看,關於烏克蘭的20個事實

必讀,秋季養生教你如何水果養生

號外,2019年也不會讓我們失望5部大片亮相

我們是這樣過的大新聞

李白或許也進過「高雅」場所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