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如何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在邊疆設立的羈縻又是怎麼一回事?指南

11月
16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林麗青


春風笑史
我們都知道,唐朝初年武力強盛,疆域廣大,按照譚其驤所繪的唐初版圖,其面積甚至要大於今日之中國,最西端甚至直達今日的阿富汗。但實際上,如此廣大的區域,並不都是由唐朝政府直接管轄,而是保有相當大的自治權,換句話說,他們不是郡縣,而是羈縻。
羈縻多設置在少數民族地區,羈是指馬的籠頭,縻指牛的鼻繩,所謂羈縻,就是不按郡縣設置,而保留大部分當地治理傳統的一種制度,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就是指要像控制牛馬一樣地控制夷狄。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除了定期向朝廷上貢表示臣服外,其他事項都有其沿襲舊制自行決定。這種高度自治的羈縻制度彌補了唐朝政府控制力不足的問題,以最小的成本換取了邊疆的安定。
我們所熟知的唐朝版圖包括了不直接統治的羈縻地區
一、李世民戰勝突厥後設置了很多羈縻
唐朝初年,突厥一直威脅著唐朝,武德九年,突厥甚至逼近了長安近郊,幸虧由於李世民的英勇和果斷震懾住了頡利可汗,否則長安都將陷入危險。
之後,唐朝整軍備戰,李世民更是親自訓練兵馬,考核將士武藝,最終抓住突厥遭遇天災牛馬大批凍死的時機,派遣精銳騎兵一錘定音,東突厥徹底被擊敗,蒙古草原上的大部分突厥部落都臣服於唐朝。

天可汗李世民
雖然唐朝有能力擊敗突厥,但並不代表有能力統治他們,突厥的民情與中原地區迥異,而且居住分散,管理成本十分高昂。面對這些新歸附的草原地區,李世民便設置了羈縻以便於管理。
《新唐書》記載:「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藩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公元630年,李世民將東突厥分為東西兩部,把在山西、陝西和寧夏北部新設的四個羈縻州配置給突利可汗,並將頡利可汗的領土分為兩個都督府,並將其部族分為左右兩部。到開元十三年,唐朝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一共設置了856個羈縻州,至於羈縻州的名稱,往往取自於當地的部落名。
二、唐代羈縻的性質與特點
唐代羈縻總體來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羈縻的設定第一考慮的是穩定,對於危險的少數民族集團,往往予以分割。雖然周邊的少數民族歸順了中央王朝,但是朝廷往往並不放心,因此在羈縻設定時往往對其中比較強大的勢力進行分割,以降低其威脅。比如對唐朝曾經威脅很大的東突厥,唐朝就將頡利可汗的領地分為了兩部。而那些威脅不大武力孱弱的民族,唐朝往往就按照自然的部落來劃分,就不會予以特地分割。
二是所設都督府的都督和州縣的刺史,往往由部族的首領擔任。唐朝對於這些表示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這些少數民族首領還有世襲的權利,首領可以自行選擇繼承人,繼承人繼承後,只要願意臣服唐朝,就可以世襲罔替。《唐會要》就記載:「諸蕃酋帥有死亡者。必下詔冊立其後嗣焉」。唐朝和少數民族的首領建立利益關係,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和世襲罔替,唐王朝並不直接予以干預。
三是羈縻州和中央的關係是互為倚重,雙方都要儘自己應盡的責任。羈縻州必須恪守為臣的禮節,定期朝貢,覲見皇帝,而作為羈縻州主人的皇帝,也要保護羈縻州不受外地侵犯,提供軍事上的保障。
四是羈縻州擁有高度自治權,財政不需要上交,但是有出兵協助宗主國的義務。羈縻州的具體行政事務無需向中央匯報,收上來的財稅也不需要上交,但是在宗主國需要時,羈縻需要派出軍隊進行協助。比如蘇定方、裴行儉在征伐西域時,就得到了突厥部落的協助。王玄策橫掃北印度依靠的就是唐朝羈縻部隊。
被征服後,突厥人作為輔助部隊協助唐軍作戰
五是羈縻可以和中原地區進行貿易。這種貿易既包括正常的民間交易,也包括官方往來,即朝貢,朝貢往往是厚往薄來,羈縻的少數民族首領獻上當地的特產,皇帝為了顯示天朝物產豐盈,往往回饋價值高的多的下賜品。
與中原地區貿易是賞賜的一種方式
六是唐朝在羈縻還設有長史、司馬等官吏,主要用他們監視羈縻,督促他們恪守臣道,避免其危害唐朝利益。《舊唐書》就記載:「安東都護薛泰請於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續更以最大部落為黑水府,仍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領之。」
一般來講,對於親近的羈縻,往往設置的長史、刺史較少,對於以前和唐朝敵對的羈縻,則設置人員較多,進行監視,設置長史、刺史的多少反映了唐朝對於羈縻的信任程度。
三、對羈縻和內地區別對待,華夷之辨的制度反映
羈縻的設定還體現了一點,就是唐朝實際上並未將少數民族視作中國的一部分,雖然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一」還說:「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無異」。但實際上,這只是反映了李世民不歧視少數民族,但並不代表李世民真的將少數民族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把少數民族視作中國的一部分,或者至少希望把少數民族同化進中國,就不會設置什麼羈縻,而是會直接設置郡縣統治,並且還會在當地推行漢語儒學,以達到變夷狄為華夏的目的。但事實是,羈縻的自治權相當之大,除了名義上的臣服外,幾乎沒有義務,中央對羈縻也不做干預,可見對於朝廷來說,羈縻穩定即可,這些區域不是中國的核心地帶,而只是可有可無的邊緣,是護衛中國的屏障。
與唐朝相比,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才是真正的想要擴大中國的範圍,北魏廢除胡漢分治,對全國所有區域實行郡縣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更是強制鮮卑人改服飾改語言改姓氏,並嚴厲懲罰保有部落制度和鮮卑習俗的人,進而使得鮮卑人完全融入了漢族,一百多年後不分彼此,這種同化政策才是真想消除區別,真想變夷狄為華夏,唐朝設置羈縻顯然不是為了同化。

可見,唐朝實際上依然採取了傳統華夷之辨的價值觀,認為這些邊疆地區屬於未開化的地區,朝廷在這些地方,不求變夷狄為華夏,而只是要求邊疆的穩定,唐朝政府的目的是保障穩定,創造一個中原的屏障,而非擴大中國的內涵和範圍。
這種羈縻政策一直持續到明代,直到清朝,中央政府才開始對部分邊疆地區實行較大的干預,也只有到了清朝,邊疆地區才開始真正穩定成為中國的版圖。

延伸閱讀

聞訊妻子出家老母痛哭兄弟發誓不踏清朝土地導讀

你最中意哪一個?

我們會看到什麼景象?

太好了!這周末福州人游百個景點門票5折!有一些更

部部都是國漫經典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