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為何沒像元朝輕易被農民起義推翻?內憂外患

11月
17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朱萱靜


司馬涼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極其特殊的,在這兩個時期,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丟掉了政權,而占人口極少數的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穩定的統治,這便是元朝和清朝。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學者對此耿耿於懷,替漢人抱屈。「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雖然過於偏激,卻道盡了在少數民族統治下,漢人的文化根基和生活方式所受到的壓迫和摧殘。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元朝末年有「白蓮教徒」紅巾軍起義,不但打得蒙古統治者人仰馬翻,甚至還打出了國門,一直打到了鄰國高麗,並最終由紅巾軍的後期領袖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重建了漢家河山;清朝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天地會」的「反清復明」運動,雖然最終未能達成目標,但幾乎與整個清朝相始終,清末更有「拜上帝教」發動的農民起義,深深地動搖了滿清皇朝的統治基礎。
太平天國運動
這次,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在兩個特殊朝代的末期所爆發的反抗運動,為什麼紅巾軍能完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使命,而清末的農民起義卻最終被殘酷鎮壓了。為什麼要拿這兩個朝代來進行對比呢?這兩個朝代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在漢人的眼裡,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存在問題的。漢人會想,為什麼你們只有幾十萬的蒙古人或者滿洲人就能統治我們上千萬甚至上億人口的漢人呢?只要漢人心中的質疑得不到答案,心中的怒火得不到釋放,那麼自然這種反抗和牴觸就會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在整個遊牧民族的統治期間,漢人聚眾起事、起義的事情是源源不斷的,就算是我不起來造反,我沒有能力反抗你的統治,我可以不被你統治,這樣也有不少人選擇去異國他鄉去討生活,去創業。比如向東去當時的高麗(朝鮮),向南去安南,去馬來半島等等。漢人為了避免對異族統治外遷的示例不勝枚舉,本次就不在此贅述了。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前期有劉福通、韓山童的大宋(龍鳳)政權、張士誠周政權、徐壽輝天完政權等,後期有朱元璋的西吳政權、張士誠的東吳政權、陳友諒的漢政權、明玉珍的夏政權,一開始大家都是割據一方,互相爭霸,最後是占據安徽、江西的朱元璋向東擊敗張士誠,拿下了浙江、江蘇等廣大底盤;向西滅了陳友諒,拿下了湖南、湖北,然後出兵北伐,最終完成了推翻元朝的任務。
元朝末年群雄割據圖
而清朝末年呢,幾乎有著相似的劇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第一次外敵入侵(中英鴉片戰爭),簽訂了不平等的城下之盟。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國內也是一片狼藉。1851年,「拜上帝教」發動反清起義,席捲數省,最終在南京站穩腳跟,建立了太平天國;雲南有以杜文秀為領袖的大理政權,遙奉太平天國政權,割據云南西部長達十六年之久;河南、山東有幾十萬捻軍縱橫馳騁,與太平天國軍隊配合作戰;淮北有苗沛霖建立的團練武裝,割據豫東、安徽北部數十州縣,首鼠兩端,既接受太平天國的爵位,又接受清朝的官職;西北尚有數以十幾萬的回民武裝作亂,滿朝眼看著就要完了。但最終的結果是,清朝在內憂外患中雖然風雨飄搖,但卻是屹立不倒。

杜文秀的元帥府
要探討清朝為什麼沒有亡國,我們先從元朝的滅亡原因說起。元朝自公元1279年攻滅了歐亞大陸上自己最強勁的對手南宋以來,在國內實施了嚴厲的種族歧視政策,人分四等,漢人和南人(原南宋統治區內的漢人)是最末等民族。元朝法律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摺合二兩銀幣),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蒙古人廢除了前朝的科舉制度,直接把漢人以往通過讀書出人頭地的出路給堵死了。特別蒙古統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和對外戰爭,橫徵暴斂,有人統計過,元朝的賦稅是最重的,作為社會最底層的漢人所受的壓迫是極其深重的。所以劉福通、徐壽輝等漢人領袖振臂一呼,天下百姓群起響應,民間有句話「八月十五殺韃子」,描述的就是當時的情況,說明元朝早已經被廣大的漢人所唾棄。
但是,一個政權的滅亡,不光要有外部原因,還要有內部原因。元朝末年,群雄並起,舉世沸騰,但蒙古統治者之間的內鬥也是十分激烈的,從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稱皇帝到1368年元朝滅亡,短短九十七年的時間,就換了十一個皇帝,每個皇帝在位的時間不足九年,而每經歷一次新老交接,總不免一番血雨腥風。即便是在元朝即將滅亡的最後幾年,因為爭權奪利所爆發的內部衝突也從未停止過。甚至君主與大臣之間,大臣與大臣之間互相攻伐,全然不知大災將至。有學者認為元朝不是被朱元璋、陳友諒等紅巾軍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想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年代,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但最終由於自己內部的不和諧,爭權奪利,內耗太過嚴重,最終被朱元璋輕而易舉的給拿下了。
元朝諸帝
而上述的幾個問題,清朝就不存在。清朝建立之初,雖然也對漢人推行了一些殘酷的壓榨政策,比如頒布剃髮令以及滿洲貴族的跑馬圈地。但因為前期幾個皇帝比較重視民生,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百姓大都能夠安居樂業,未激起大的民變,國內的形勢基本上也能保持穩定;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科舉政策,甚至比前朝更加優待讀書人,士人無不歡欣鼓舞,以為生逢其時,所以國家一旦有事,大家爭相效命;在底層的統治中,將前朝的鄉賢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對社會的穩定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承認,跟中國以往任何朝代相比,清朝皇帝的業務素質是最好的。清朝自1644年,打進山海關,定都北京,至1911年滅亡,歷二百六十七年,共十位皇帝。每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長達二十六年之久,這是中國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做到的,皇帝在位時間長,國家的政策自然也就相對穩定,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出現較大的變動。更重要的是,清朝皇帝幾乎都一門心思勤於政事,甚至被視為亡國之君的光緒皇帝,都曾經為振興國家做出過自己的努力。
光緒皇帝
另外,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雖然也有紛爭,例如康熙皇帝的九子奪嫡、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但基本上都是小範圍、小圈子的震動,滿清統治者很快就能完成內部的休整,團結一致,因此基本上未對清朝的統治權產生過大的影響。
清末,國家動盪,朝廷以往依賴的八旗、綠營潰不成軍,但國家錦衣玉食養士兩百多年,在社會各階層培養了一大批忠君愛國的士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挺身而出,扶大廈於將傾,為國家解了燃眉之急。如此,清朝才得以避免被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所滅亡,向後延續了數十載。

曾國藩
註: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延伸閱讀

不明飛行物是現代產物?這些古畫描繪的內容顛覆你的

打碼機VS噴碼機VS雷射打標機哪種好?

文摘,99版5元為什麼值得收藏?

探秘大眾推出移動充電站明年3月將首次亮相德國

青梅子不可隨便給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