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朋友一起夜遊赤壁,朋友心情不好,看他是如何勸說的?


4月
08
2022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經典作品,是高中時候的必學篇目。

全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這篇賦講述了蘇軾和朋友們夜晚泛舟遊玩赤壁的所見、所思、所想,作者通過獨特的構思,將“情、景、理”三者巧妙地融合其中,是文學史上的一篇經典之作。

其實,蘇軾寫這篇賦文的時候,處境並不好。可以說是蘇軾最困難的時期之一。

在蘇軾調任湖州知府的時候,向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講述了自己的坎坷,也表達了對當時政局的不滿。這就觸犯了禦史中丞李定集團的利益,遭遇他們的誣陷和彈劾,誣陷蘇軾誹謗朝廷,之後逮捕了蘇軾,這就釀成了後來的“烏台詩案”。

而後,蘇軾慘遭折磨,經過多方營救,他才被釋放,被貶黃州,生活不得自由。在這期間,他先後兩次遊赤壁,分別寫下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第一篇更是廣為流傳,被奉為經典。

為什麼蘇軾的《赤壁賦》會被奉為經典呢?

第一段,寫遊玩赤壁的情景。第一句,言簡意賅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後面幾句全是景色描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給人一種猶如登臨仙境的感覺。

第二段,作者和朋友們開始飲酒唱歌作樂。一邊敲著船弦打節拍,一邊歌唱,好不愜意。當聽到有會洞簫的朋友吹起來的曲子時候,聲音嗚咽不絕,讓人聽之充滿哀怨。

第三四段,作者問朋友為什麼吹這麼幽怨的曲子,客人說,此時此景,想到了當年的赤壁之戰,當時曹操被周瑜所困,兩個蓋世英雄人物對壘在此時我們所在之地,是何等的宏偉場面?如今,我們幾個人泛舟在赤壁之上,喝酒歌唱,就像滄海一粟,就像浮遊一般,是何等的渺小呢?人生是如此短暫,理想和願望都還沒有實現,只好把這樣的遺憾寄托於秋風下孤獨的蕭聲裏了。

第五段,是蘇軾對朋友發出感慨的寬慰勸解之詞,也體現了蘇軾對人生的態度和看法,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靈魂。

他以明月和江水作比喻,從事物的變和不變兩個角度,分別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如果事物是變化的,那麼天地間的存在都是轉瞬即逝;如果事物是不變的,那麼事物和人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也不必羨慕天地、山水。

簡單的比喻,就體現出來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這也是他屢次被貶仍然能豁達生活下去的原因。不僅如此,還發明了如“東坡肉”這樣的名菜,還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佳句。

最後一段,朋友聽了蘇軾一番言論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起來,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眾人一直遊玩了一夜,不知不覺天都快亮了。

能看出,這首賦之所以這麼出名,不僅是蘇軾的文學造詣高深,其中蘊含豁達的精神追求才是讓其經久不衰的奧義所在。

關於這首蘇軾的這首賦,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