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有條“琵琶”巷,每到雨夜,就變成一條流淌音樂的“河”


5月
23
2022

說起運河沿岸的山東臨清,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那些具有歷史韻味的巷子。在明代時,臨清古城內就有81條街巷,許多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風雨,一直延續到今天,已成為當地一種特色文化。

12月28日,聊城晚報記者於新貴通過對臨清一條名曰“琵琶”巷子的探訪,用鏡頭和優美文筆記錄下她的過往。

琵琶巷:一條流淌音樂的“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或許,白居易的《琵琶行》早就給琵琶繪就了一種憂傷的底色。

當一曲琵琶響起,這條巷子一定遇到了雨夜,比肩接踵的鋪子把雨關在門外,萬家燈火卻收留了雨,懨懨欲睡。石板路濕滑而坎坷,一頂頂傘,或鵝黃,或桃紅,飄過的刹那,那情景定然為這條小巷塗抹了些許浪漫。

這條巷子,長190米,像一條弦,由南向北,每一次彈撥,都在不經意間撩撥起音樂的波瀾。

很幸運,這條巷子有個文藝範兒的名字:琵琶巷。

老胡同的浪漫名字

“臨清胡同遊”發起人劉英順對這條胡同的歷史如數家珍:“琵琶巷在明朝中期就形成了,已經有500多個年頭了。這是一條明朝老胡同,這也是臨清唯一一條以樂器命名的胡同。”

琵琶巷是一條制造樂器的巷子,有官宣為證,清乾隆十四年《臨清州志》記載:“昔有造琵琶弦子者鹹聚於此。”

劉英順介紹王家古民居

這條巷子向南與大寺街款款相遇,向北與公館街、箍桶街、糶米街耳鬢廝磨。但凡以樂器命名的胡同,都帶有些許浪漫的味道。

浪漫的背後是經濟的繁榮,臨清的繁榮發軔於元代會通河的開鑿,這是歷史給臨清的一次機遇。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再次給臨清注入了發展活力。運河裏檣帆林立,街巷中商賈雲集。彼時的臨清“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

“臨清州,人仰機利而食,暇則置酒徽歌,日夜不休”。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徽商和晉商在臨清創造了空前的商業奇跡。甚至,京城的達官顯貴在退養之後也來臨清生活。“娛奢之風頗盛,歌舞音樂蔚然”“戶列珠璣,家陳歌舞,飲食宴樂,極耳目之歡”。一時間,臨清城內,歌舞升平,“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的盛景,給臨清留下了美好的歷史瞬間。

琵琶巷的誕生適逢其時,“琵琶巷裏有各種樂器的作坊,他們既制作樂器,也出售樂器”,行走在琵琶巷中,劉英順說,“民國時期,琵琶巷裏制作、維修樂器的商鋪只剩下兩三家”,在隨後的歲月裏,琵琶巷似乎已經遠離音樂的天堂。

在琵琶巷式微之後,制作樂器的生意人搬到了大寺街或者會通街上,繼續著出售樂器的營生。“會通街上的店鋪不大,貨架上擺滿二胡、京胡、琵琶、笙、笛、鼓、鑼等樂器。”劉英順說,從琵琶巷走出來之後,仍然有人在制作、出售樂器,鋪子分散在各條街道上,但是,這些樂器鋪慢慢地消失在車水馬龍中了。

琵琶巷曾經見證笙歌喧天的臨清,待漕運帶來的繁華散盡,以往的風華隨之消匿,如一片秋葉落入黃泥,悄無聲息。

老字號的往昔榮耀

琵琶巷中間路西,曾是王家老字號商鋪。至今,只有87歲的趙振英住在這裏。

趙振英的家是一個四合院,雖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些改造,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本面貌。進入起脊青磚門樓,迎面就是斑駁陸離的影背牆。

趙振英住在四合院的南屋裏,三間起脊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中,訴說著這個富裕家族的往昔。

87歲的趙振英一直住在四合院裏

“這個四合院是祖上傳下來的,我的三個兒子都住進了樓房。我老伴(王振武)去世後,我就一直住在這裏。”趙振英說,原來,緊挨著琵琶巷路邊是她家的雜貨商鋪,並且還是老字號。

“這裏就是山西喬家的‘老西當鋪’,當時規模挺大!”劉英順指著一處高門大院說。這處大院在王家老字號商鋪偏對過,至今仍保留著三間正房及廂房等清代晉派建築。

劉英順所說的“山西喬家”,就是山西平遙喬家大院的主人喬致庸。

話說山西秀才喬致庸素性恬淡、酷嗜讀書,因為家遇變故,中斷了他科舉登仕的理想。從此,他成為喬氏家族第四位當家人。“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是喬致庸以儒術經營商業的秘訣。在喬致庸手中,喬家的事業比起乃祖乃父之時有了極大拓展,眾多店鋪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滲透在各行各業裏,經營範圍十分廣泛。

彼時有“小天津”美譽的臨清,必然會進入喬致庸的視野。清朝乾隆年間,喬致庸在臨清開設“至泰當鋪”。劉英順介紹說,“老西當鋪”是臨清人對山西喬家“至泰當鋪”的稱呼。後來,“至泰當鋪”隨著臨清的徐家、和家入股,當鋪的名稱更改為“仁和泰當鋪”。“仁和泰當鋪”的大股東是喬家,但是,當鋪掌櫃由和家擔任。

劉英順對喬家當鋪頗有研究,他介紹說,清朝末年,“仁和泰當鋪”成為臨清最大的當鋪,其宅院占據了琵琶巷半條街,以及糶米街的半條街,三進三跨的院落。日本人侵占臨清後,當鋪的庫樓被改造成炮樓。新中國成立後,當鋪成為衛東警察局、臨清公安局、臨清計量所、臨清革命英烈祠等辦公場所。

“因為琵琶巷是一條繁華的街巷,所以,1945年9月開始,冀南銀行臨清辦事處曾經在這裏印制錢幣。”劉英順站在頹圮的一座老屋前說。

冀南銀行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党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領導建立的紅色銀行。冀南銀行在歷史長河中只存在了短短9年時間,但卻創造了不可磨滅的光輝業績。

“我的祖父呂法恕就曾經在冀南銀行臨清辦事處工作過。”今年67歲的呂玉華說。當時的冀南銀行臨清辦事處有東西兩處院子,東院類似於辦公機構,西院的四間大房子是印刷廠。

“當時的冀南幣用質量較好的白紙印制,所以,老百姓稱這種錢幣是‘白票’,另外,還有魯西銀行用顏色較黑的紙張印制的魯西幣,叫‘黑票’,兩種紙幣在我們這一片解放區是通用的。”劉英順說。

歷史的雲朵在藍天上去留隨意,但是,雲朵總是在湛藍的深處留下記憶。一條跳動著音符的巷子,用盡了力氣,也沒能留住一派笙簫的熱鬧光景,最終沉寂了下來。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