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輯|李建瑜:以琵琶技藝,傳唱風雅之音


6月
06
2022

悠悠泉州城,嫋嫋南音聲。

不經意之間,你會在古城街巷的轉角處,撞見抱著琵琶彈唱南音的小女孩。古樸的樂聲,綿長而又悠揚,這,是古城獨特的音韻。

南音是泉州的傳統音樂,被納入世遺保護範圍。南音文化依靠一代代的南音弦友保護和傳承。

「凡人·輯」專題的第一期,遇見 文化傳承人李建瑜,探訪琵琶匠人的一生。

南音從一而終

於李建瑜而言,南音一直是他的慰藉。

對於學習南音的人來說,李建瑜無疑是福音一般的存在。他是專業的南音人,是泉州非遺南音樂器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

李建瑜,南安詩山人,父母都是南音愛好者,從小在南音浸潤下長大的他,10歲便開始學習南音。一頭陷進南音魅力裏的他,一愛便是大半生。

在正式進入南音琵琶制作行業之前,他嘗試過許多工作,到廣州做過針織,也自己創業,卻都以失敗告終。在廣州的那段辛苦歲月裏,他與弟弟,帶著琵琶和洞簫,閑暇時在宿舍裏頭彈唱南音。在外漂泊闖蕩的那些年頭,始終有南音撫慰他迷茫躁動的心。

1997年是李建瑜人生的轉折點,在經歷了生意失敗的苦楚後,他決心投身於自己的愛好,開始制作南音琵琶。那年,他只身一人帶著琵琶來到泉州,在府文廟的工作室中埋頭研究琵琶。

至此,過往的不安,有了得以停歇之處,生活與工作在南音與琵琶的縫隙中安頓。

經年累月的求索

人的一生,一定會有器物相伴。人的巧思為器物注入靈魂,而後,每一件器物有了溫度。

對於李建瑜來說,琵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他熱忱於賦予它們生命力,展現器物的魅力

摸透琵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建瑜從了解到讀懂琵琶花了十年的時間。一切探索都靠自己,從拆琵琶開始,而立之年的他,重拾學習的熱情,查閱資料,翻看書籍,學習力學、木學、美學、聲學……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熱愛的一切,在積年累月中懂得了琵琶聲中的哲理。

一把南音琵琶的制作過程繁瑣複雜,需要經過選材、鋸料、打坯、組裝、打磨、上漆、定音等多道工序。李建瑜認為琵琶最重要的是音色,選材、組裝過程都會影響琵琶最後的成音。

原材料決定一切,李建瑜很看重選材這一過程。以往他會親自到三明,走訪古厝尋找合適的木材。他的琵琶最主要選用是老杉木,以其制作出來的琵琶音色較為沉穩,且不會變形

現在他也會用紅木制作琵琶,他說,一開始接觸紅木,沒有找到竅門,花了好些時間才將紅木制的琵琶研究清楚。

對於琵琶的創新與探索,李建瑜從未停止。他還專門制作了適合兒童使用的南音“童琶”,讓少年兒童能更好的學習南音。

於生活中傳承文化

李建瑜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風雅齋”,這裏是他於鬧市中的世外桃源。在他偏安的一隅,每日空閑時制作琵琶,教學生。夜晚約上三五好友一同演奏南音,一同談天說地。

南音琵琶制作已過二十餘載,李建瑜於今年被列為泉州南音樂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獲評“2020年度中國民族樂器十大制作師”的稱號。對於獲獎這件事,他只用“是好事”三字來形容。李建瑜認為,獲獎不一定是做得最好,而是因為南音影響力大,南音文化得到了傳播。

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南音,愛上南音。因此,他非常樂意教學,經常有學生來找他學習彈唱南音,甚至有從雲南遠道而來的學生。在教學中遇見不同的有趣之人,是李建瑜人生中的一大樂趣之一。

在南音琵琶的制作方面,他也培養了許多徒弟,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制作。

“天香”“輝波”“神怡”“紫煙”“清弄”……每一把琵琶都有其古雅的名字,以《詩經》為琵琶命名,在器樂的淺唱輕吟,做著文化傳承之事。

如此的生活,與酒,與南音、琵琶相伴一生,在綿長的旋律聲中,跳脫世俗,於靜謐的南音世界裏,堅守著傳統。

南音,滲透在他的生活中,造物,潛藏在他的技藝裏。他耐得住性子,認真做著琵琶制作的事,擔當起文化傳承人的角色。口傳心授,透過琵琶,將文化寫進生活的詩篇。

演出公告

西街101文化空間的首場活動,我們邀請到了傳藝頻道的展覽人——南音琵琶匠人李建瑜。器物之上,常見匠人之心,琵琶之音,傳遍泉州古城。

李建瑜的南音樂社將於西街101文化空間舉辦南音快閃演出,一起來西街聆聽南音之聲!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