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唐年間就已流傳

11月
27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也可自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至今已經2000餘年,然而那些熟悉的故事,那些鮮活的英雄人物,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朝時誕生的一本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注入了怎樣的「魔力」,讓它能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能流傳幾百年,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名揚海外,能衍生出數不勝數的影視、遊戲作品?
我們一起去探索一番。
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創作過《三國志通俗演義》等小說,並與施耐庵合作完成了《水滸全傳》一書。
以上就是我們對羅貫中的全部了解,就連他是元末明初人這一點,也是從他的朋友賈仲明《錄鬼簿續編》一書中推斷出來的:
「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意不知其所終。」
至正甲辰是公元1364年,這一年,朱元璋稱吳王,下武昌,距離元朝正式滅亡還有4年。你看羅貫中這個人多神秘,連他的朋友在1364年和他見過一次面之後,長達60多年時間,不知其所終。
作者都如此神秘,《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時間自然也很神秘了,依然只能通過推測的方式得出,成書於元末明初或明朝中葉,至於具體時間,並無定論。
《三國演義》的版本也很複雜,現存的明清刻本就有30多種,爭論不斷疑案重重,一般認為,嘉靖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現存最早的刊本,而如今流行的版本,則是清朝毛宗崗父子評改過的版本。
最有趣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出版後,在民間引領了一段歷史小說流行風潮,精明的書商余象斗等人聞到了商機,直接參與歷史通俗小說的創作或編撰,一時間「二十四史」都被「演義」了一遍,可沒有一本能達到《三國》的高度。
一方面,因為商人是逐利的,他們只想順應潮流,追趕熱點,自然不可能推出品質過硬的作品,更主要的原因是,羅貫中在創作時,在尊重歷史主線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的性格進行了更為豐滿的塑造,對歷史事件的加工既真實又傳奇,換句話說,他既不刻意追求真實,也不胡亂製造傳奇。
三國故事的流傳
明朝人高儒所著《百川書志》中,用9個字就說清楚了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過程,曰:
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
就是說,書中的故事,並非架空歷史,而是有正史背景的,這裡的「小說」,是指在成書前,以元代《三國志平話》為基礎,流行於民間的傳說故事,再由羅貫中對其進行整理、加工,最終創作出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
實際上,早在隋唐時期,人們就對三國時期的英雄故事津津樂道,甚至還配套出現了木偶戲表演,到宋朝時,三國故事更為火熱,時人張耒,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曾編纂過一本《明道雜誌》,主要用來記錄歷史歷瑣聞,其中就記載了宋朝人看三國戲時,為之流淚的情景:
「京師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
可見三國故事在唐宋時期確實是流傳很廣,影響很深。但不論是唐朝的木偶戲,亦或是宋朝的弄影戲,只要是戲那就一定有話本,即便是話本以歷史為背景,為了增強戲劇性,也肯定有虛構成分,南宋筆記類書籍《都城紀勝》對此進行過描述:
「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
如果全真的話,就跟讀史書一樣,未免枯燥,如果全是假的,又缺少了歷史的厚重感,半真半假正好介於兩者之間,既保留了歷史感,又增加了傳奇性,才得以在人民群眾之間流傳。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這一段,根據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里的說法,其實是諸葛亮死後,姜維打著他的旗號,嚇退了諸葛亮,到唐朝就成了「死諸葛怖生仲達」,再到元朝,根據這一傳說,《三國志平話》中創作出了「秋風五丈原」一折,這都是流傳於民間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所以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時候,才敢大膽地進行創作,寫出了木雕諸葛亮嚇走司馬懿的情節。
這樣一來,諸葛亮之死被渲染地更加悲壯,也把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刻畫得更加淋漓盡致,也為後文司馬家的故事線埋下了伏筆。
以人為中心編織情節
順著羅貫中的故事看下去,你會發現,整個故事是沿著歷史發展軌跡進行的,他非常尊重歷史,從漢末黃巾起義、董卓專權起,到官渡之戰、群雄逐鹿;又從赤壁之戰到天下三分;最後從三足鼎立到三國歸晉。
整個歷史脈絡非常清晰,這也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史詩感的來源,但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寫下去,就不免變成一本輔翼史書的記述類讀物,不具有耐讀性。
這裡就不得不震驚於羅貫中對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對歷史的概括能力,他把真實歷史的主線確定了,卻在每一段故事中,以人物為中心來提煉情節。

所以當我們讀《三國演義》時,故事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進行下去的,如前十回,基本上可當作是董卓傳;接下來又以呂布為主角,成了呂布傳;然後以幾回篇幅穿插其中,講了官渡之戰的故事,同時交代了其他人物和背景,順利地引出後面的關羽傳。
有人物就必定有衝突,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反映出整部書中的矛盾關係,比如「赤壁之戰」的故事,諸葛亮和周瑜是這一段的主角,他們之間的衝突是故事情節的磁力線。曹操、劉備、孫權三者之間的矛盾,都是通過諸葛亮和周瑜表現出來的,為了突出這種矛盾,書中對人物性格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如歷史上雅量高致的周瑜,成了心胸狹隘的都督,諸葛亮成了呼風喚雨的妖人,魯肅成了憨厚的老好人……
以正史的角度看來,這一段書就非常虛假了,但從小說的角度來看,這一段寫得精彩紛呈,故事中人物性格引發了強烈的衝突,同樣是反應赤壁之戰前後這段歷史,對普通人來說,讀《三國演義》就比讀正史生動得多。

小結
歷史小說的創作,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如真與假的量化比例、時間與空間的切割怎樣拿捏,羅貫中卻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他以厚重的歷史為背書,以鮮活的人物為敘事中心,順著歷史的發展推進故事進程,使得《三國志通俗演義》既沒有成為枯燥乾癟的歷史讀物,也沒有成為腦洞亂開的爽文,這就是羅貫中在藝術處理上的魅力所在,也是《三國演義》能流傳幾百年,至今不衰的原因所在。

延伸閱讀

深圳共到發旅客716萬餘人次

人間天堂趣味盎然

故宮的雨花閣為何不對外開放?末代皇帝溥儀一語道破

IQAirGC空氣凈化器簡評

頭條新聞,網友已經罵翻豆瓣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