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已驚秋

11月
28
2019


分類:人文
作者:施凡荷


大道知行

立秋 ·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
秋,在這一天來了
儘管蛙還在鼓譟,蟬還在鳴唱
風依舊悄悄在一片葉子上刻畫下秋的痕跡
一絲涼風知秋至,一片葉子見全局
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立秋獨有的感知
時光變遷,秋終究會如約而至
只需一個小小的信號,便可知天地變換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知秋一葉,簡單里有著最極致的豐富
立秋,暑去涼來,一年中秋天的開始。
立秋時節,雖然盛夏的餘熱未消,但萬物其實已經開始悄悄有了陰陽的輪變。立秋詩詞里,有一句「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道出了立秋最美的變化。一是雲,天上的雲從夏時的積雨雲搖身一變成天高雲淡的捲雲;二是葉,樹葉最能感知秋的來臨,古人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相傳宋時,立秋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宮殿之外,眼睛緊緊地盯著院子裡的梧桐樹。一陣風來,一片樹葉離開枝頭,太史官立即高聲喊道:「秋來了!」一人接著一人報,秋來之聲便傳遍了天下。「一葉落知天下秋」,在《淮南子·說山訓》中,用以寓意以小知大,知微見著。
秋天確是落葉的季節。古人認為梧桐是靈樹,能首先感知歲時節令。清代有一部書《花鏡》說:「此木(梧桐)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華。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立秋是簡單的,一片落葉就詮釋了所有,讓人們從酷夏的熱烈里看到溫和,從動盪不安里感到了恬靜與從容。大道至簡,就是以簡單的心悟簡單的道;立秋就是在金色年華里,不緊不慢,不急不緩;風起葉落秋來,我恰好遇到,時間剛剛好。
立秋至,涼風起,苦夏已久的人們終於可以舒一口氣。
立秋的熱斷了根,已是強弩之末。詩人齊己在酷夏中抬起頭:「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立秋,分秒之間,涼爽之氣開始充塞天地。清晨醒來,於微寒之際往窗外的植物一瞅,葉子上掛滿晶瑩的露珠;樹上寒蟬振動雙翅,聲聲嘶啞叫著秋涼。
立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詩情的時刻。酷暑已盡,人人喜涼;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綠意將褪未褪,草木將黃未黃,伴著明亮而不毒辣的陽光,品嘗最宜人的自然。所以劉禹錫也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立秋 · 三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此時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三候寒蟬鳴:曹植有詩「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古人說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是秋涼後蟬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而變聲淒切。
立秋 · 樂事
秋,是收穫的時節,為了這份一年中最重要的喜悅,人們也有許多立秋樂事: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說,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裡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裡。
另外,因為立秋是要慶祝的節日,所以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的習俗,今天在膠東、魯南一些地區仍有保留。
紅燒肉、爆肚馮,解饞之餘還養生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要補了,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選吃肉。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以往老北京的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製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講究的文人墨客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養脾胃之功效,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講究去東安市場、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和東四牌樓等地,那兒有著名的爆肚馮、爆肚滿等,他們的爆肚製作精細,肚嫩佐料唯美。著名作家魯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戲劇名伶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歡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而在立秋的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樣自古有之。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於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氣祛積淤的作用。比如江蘇等地就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還要把桃核留起來,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將桃核扔入火爐燒成灰燼,認為來年可免除瘟疫。
山東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島、萊西等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立秋樂事似乎多與吃有關,其實,秋的氣息就是生活的氣息,比起詩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論季節更替,都要用吃來感受這一切。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秋天的味道,就是家常美食的味道。
立秋,生命從容而坦蕩
立秋,酷暑將盡,秋天不遠,
它抖落春的稚嫩,揮盡夏的狂熱,
生命迎來豐收,變得充實豐盈。
立秋,讓生命變得從容而坦蕩,
如古文「立」字形里的人生意味:
「立」,如一個「人」站在「一」上面。
人「立」,是腳下有一枝可棲;
而立秋,是人站在一片秋葉之上,
感知秋天的到來,葉落而知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領悟了,才離合不驚,從容坦蕩;
才能同萬物俱榮枯,與山水共清歡。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死忠粉

分享震撼航拍來襲

吵嘴打架中

探秘送你一瓶天然氧回去對抗霧霾

在瀑布底下享受清涼的夏天!秘辛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