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新聞,是冤殺嗎?非但不冤

12月
11
2019


分類:歷史
作者:林彤荷


明輝談歷史
大家好,歡迎回來觀閱小編的原創文章,今天繼續為大家輸出有質量、有內涵的最新資訊,喜歡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
文/花開無田
歷史很有意思,它並不像數學之上的正負數,更不是非黑即白的。以至於我們總能在某個歷史人物之上有所分歧,發現黑點與亮點。一如有著輔政之功權臣之口實的霍光,誅殺兄弟娶了嫂子的李世民,縱容小舅子吃人的趙匡胤,凌辱小周后的趙光義,更如同身為宰輔,能夠為大明王朝延續幾十載的貪官權臣張居正,亦如權勢滔天的「九千歲」魏忠賢,以及那正直敢言的東林黨。
孰是孰非?忠奸善惡?而當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喊出那句「朕非誤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時,大明國祚終於壽終正寢。但關於大明王朝末年的人的爭論,卻從未休止。而這尤以袁崇煥為甚。
1630年,已巳之變之後,薊遼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在被關押9個月之久後,終於被崇禎帝下詔凌遲——3543刀。一刀一兩銀子,百姓爭相食用。
《崇禎實錄——懷宗端皇帝崇禎三年》上說「癸亥,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處以殊死……諭曰袁崇煥託付不肖,專事欺隱,市粟謀款不戰,遣散援兵,潛移喇嘛僧入城。」
這條條樁樁無不與叛國、欺君等 大罪相聯繫。袁崇煥,有功嗎?有。在大明王朝末年,1616年正月初一,曾經的「建奴、奴酋」努爾哈赤,終於熬死了李成梁,建立了後金。於是,這個並不被重視的部族,在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遼瀋之戰中將早已腐爛至極的大明王朝沉重一擊,遼東之地盡為其所有。

而1626年,寧遠大戰,袁崇煥以不足2萬之眾,面對努爾哈赤的六萬精兵。袁崇煥令滿桂守東面,左輔守西面,祖大壽守南面,朱梅守北面,各將相互照應,他自己更是寫血書激勵大家。城中紅夷大炮彈藥充足,城外堅壁清野,燒盡房舍,轉移人民,並且袁崇煥將府庫之銀一萬一千一百兩放在城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而努爾哈赤則寫信給袁崇煥,揚言二十萬人攻城,招降。但是從袁崇煥的情報來看,他得到的情報是努爾哈赤有13萬人,但他依舊選擇了拒絕投降。
與實際有所出入,情報並不出色;但卻有膽略依舊敢抵抗。這場大戰的結果更是撲朔迷離。

作為清人自己所書的《清實錄·清太祖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敗後,遂大懷忿恨而回。而在亟需一場勝利的大明王朝中則是如此記述的「是役也,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徐光啟集》卷四《練兵疏稿二》)「天啟六年正月寧遠守城,殲賊一萬七千餘人。」(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請求火器疏》)
此為袁崇煥功,但是不能忽略的一點則是與之相鄰不遠的覺華島。戰爭也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是割裂的。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借著寒冬,海面冰封,是役,明朝海軍7000人殉難,糧食8萬石、戰船2000餘艘被焚燒。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覺華島的被破壞也讓寧遠之勝顯得微不足道。而也就在寧遠之戰之時,後來被袁崇煥莫須有誅殺的毛文龍,則選擇派遣林茂春、王輔等進軍海州,杜貴、曲承恩等直入瀋陽。使努爾哈赤首尾難顧。
作為互為犄角的戰略支撐點,我們其實是理解袁崇煥的難處的,大敵在前,八旗兵勇且眾,但是一點我們也是可以確定的,他不是岳飛,更不是韓信,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元帥,更不是他自我吹噓的「五年平遼」的神將。
寧錦之戰,面對皇太極的圍錦州,攻寧遠之策,袁崇煥以祖大壽等繞後,以水師東出牽制,炮擊無數,遂解寧遠之圍。錦州之圍中,皇太極又被趙率教紅夷大炮擊退。
那麼崇禎帝給予了袁崇煥什麼呢?由於年輕,更是信任了這位「大明岳飛」的五年平遼之策,在大明王朝收成好的年景,國庫收入也不過400萬兩白銀,更遑論是上任伊始,便是蝗災、旱災的崇禎朝了,但就是如此,僅僅在袁崇煥主政遼東的一年半時間裡, 崇禎帝已經撥付白銀一千多萬兩,盔甲68萬副,米糧另算。此時的袁崇煥,有13萬兵士。
而袁崇煥執行的又是何種策略呢?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事實上,這並無錯訛。但是在花費了巨大的國力、財力,營造關寧防線眾多壁壘之後,1629年,皇太極越過關寧防線,直逼京師。
無所察覺,更要命的是袁崇煥在率軍到達薊州之後,並沒有立刻趕到距離北京最近的(四十餘里)通州,反而是去了河西務(距離北京一百二十里)。國都危在旦夕,皇帝、王朝堪憂,這又是為何?兵部尚書、一國之君、國之股肱,孰輕孰重?而在趙率教以5000騎殉難,滿桂大敗之後,袁崇煥終於抵達北京廣渠門外。
歷史的殘忍之處,就是他從來不看重你曾經努力,而是看的結果。本就被詬病,更是手握重兵,多次避開皇太極軍,救援遲緩,間又要求入城,禍根已經種下。
是兩個太監的反間計嗎?是也不是。崇禎帝能夠在袁崇煥僭越祖制,矯詔誅殺毛文龍後,並不追究,更在袁崇煥市米資敵之後,單純下詔禁止,並不責難,但是這一次袁崇煥終於在危及到了崇禎帝本人之後,難免一死。
而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錢龍錫被溫體仁和周延儒彈劾。朝堂重臣與邊疆大將,更為可笑的是祖大壽在聞知袁崇煥被關押後,率兵出逃。這是出自本能的避禍,但更是給予崇禎帝的一個信號,邊軍的軍閥化。在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之後,終於在1630年六月後金完全退出長城一線,祖大壽領兵回到遼西。
於是便有了我們前文的諸多以「叛國、欺君」的大罪以及袁崇煥的被誅殺。「託付不效」,對於皇太極入侵而不知,攔截又不利,事實上有牽強附會,但「專恃欺隱」,皇太極能從輕鬆入寇,說其防守形同虛設,欺瞞聖上並不為過;至於市米資敵和謀款斬帥,1629年,關東本已饑荒,米價高企,大明王朝本可以依靠持久戰,將皇太極拖死,但是袁崇煥卻在各大邊關都拒絕賣糧的結果之下,將糧食賣給了與皇太極交好的蒙古部族,而賣米過程中發現了女真人都不停止,結果皇太極安穩渡過危難;誅殺毛文龍的後果是再無後方勢力牽制皇太極,而袁崇煥所希冀的獨掌遼東,又有何用,毛文龍部下孔有德等人的叛亂又如何平定?
事實是,在你有所用,能為崇禎所用之時,他可能會隱忍不發,但等你袁崇煥認不清自己定位之後,這些坐實之罪證足矣,而至於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這些自然便是附會之言,欲加之罪。

但有市米資敵、擅殺主帥便已經足夠。袁崇煥有功,但一樣有大過。他也有必死的理由。只不過在大明王朝末年的亂象中,似乎他做出的成績又是極好的,無可比擬的。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他的軍事策略或者說軍事素養,能夠比肩岳飛,韓信,而誅殺毛文龍、市米資敵所導致的後果更是遠非2次大捷能夠彌補的。大明王朝的滅亡更不是所謂誅殺袁崇煥,而是在歷史周期律中各種矛盾的閾值爆發。歷史人物的黑與白,也從來就像鏡子。背後不乾淨,擦的再亮,也於事無補,但奇怪之處我們喜歡亮的。
參考資料:《瞿忠宣公集》《清實錄·清太祖實錄》《徐光啟集》《崇禎實錄——懷宗端皇帝崇禎三年》
對此,大家如何看待此事?歡迎在下方評論?

延伸閱讀

拈柔風一縷

花這錢到底值不值?

分享172cm的喬欣穿白色蕾絲公主裙更顯腿長了!

獨家,道不同何必強留;志不同何必為友?命運就是性

四川妹子都說辣的正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