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冷紫禁城「飛入」尋常百姓家|70年70人·人文⑥

2月
17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黃雁青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荀超 攝像/剪輯 劉開怡
他「入宮」7年
故宮「網紅」
故宮,舊稱紫禁城。明清兩朝,一個「禁」字,便將皇家威嚴與市井百姓隔絕開來,大有不越雷池的意味。
一重宮門,兩重世界。
誰能想到,」紫禁城裡過大年」竟成為2019己亥年春節的流行語。人們驚喜的發現,曾經「高冷」、不食人間煙火的紫禁城,變得如此接地氣;擺脫了距離感的故宮,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宮變了,關注故宮的人也在變。無法前往故宮的「網際網路粉」,通過故宮博物院的微博、微信公眾號、APP以及各種線上「神器」,就能改變與故宮的距離,並解鎖到全新的文物鑑賞體驗。滑鼠一點,雍正皇帝就能玩起cosplay,朱棣也能和你玩VR……
故宮口紅、宮門鑰匙扣、千里江山收納盒、天穹傘……手指一刷,就能登入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的頁面,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24小時都能下單。2017年,故宮的文創收入達到15億元。這正是謙稱「故宮看門人」的單霽翔入宮7年來,給故宮帶來的最大財富之一——一個網紅級、現象級的IP。
「我們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5月11日,成都。演講現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故宮學院現任院長單霽翔一亮相,便贏得全場觀眾的歡呼。
如今,故宮已當仁不讓成為了世界「網紅」博物院,單霽翔功不可沒。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7年零3個月時間裡,單霽翔的一系列舉措,讓故宮走上了開放與創新的高速路。
「入宮」7年,他究竟是如何改變故宮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對於故宮,單霽翔又做出了怎樣的莊嚴承諾?跟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步伐,一起去聽聽「宮」里的事兒。
· A 故宮的「尊嚴」
「尊嚴」一詞被單霽翔頻頻提及。用單霽翔的話說,就是要「讓觀眾更體面,有尊嚴的參觀故宮」。
2012年年初,故宮深陷失竊、會所、錯字、拍賣、封口、瞞報、逃稅等「十重門」,陷入低潮。
就在這一年,58歲的單霽翔接到調令,成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
單霽翔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間間房屋走訪、察看。這一走就是5個月,走完了故宮的9371間房屋。據不完全統計,近600年來,只有兩個人走遍了故宮所有的房屋:一個是單霽翔;一個是他的秘書周高亮。
這次走訪,讓單霽翔真切意識到,自己已經把故宮當成了「家」。他看不慣別人在自己「家」裡面抽菸、扔垃圾。於是,故宮多了一個彎腰撿垃圾、摳菸頭的「看門人」。
2013年,單霽翔提出「開放區不允許有一片垃圾」。他要求每片垃圾落地後,兩分鐘內必須有人清掃掉。久而久之,由於地面十分整潔,遊客也不忍心扔了。
2014年,單霽翔又提出「屋頂不能有草」。因為草的生命力很強,屋頂上的草在生長過程中會拱瓦,瓦鬆動了,就會漏雨,導致木頭糟朽,就得大修。「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從高處往下看,紫禁城的屋頂沒有一根草。」單霽翔說。
除了禁菸、撿垃圾、拔野草,單霽翔還拆除了故宮內破壞景觀和諧的臨時建築、把占用古建築辦公的單位請走、清理宮牆之內的私家車、所有國賓車輛停到午門前步行參觀故宮……只要是對維護文物生態有好處,單霽翔堅持「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用尊嚴捍衛紫禁城。
由於早期故宮內僅設有幾處公共衛生間,門口時常大排長龍,有不少遊客一路走一路問,找了數十分鐘廁所,最後看著長隊嘆息。單霽翔說,為了更好的做好遊客服務,故宮博物院近年來一直在做「廁所革命」,通過大數據分析,把故宮女廁增加到男側的2.6倍;為了解決遊客無處休息的問題,博物院做了1000多把椅子,又結合環境做了很多樹凳,可供11000人坐下休息。
找回遊客尊嚴的同時,文物和故宮的尊嚴也一步步回歸。
·B 文物「活起來」
「擁有這些文化資源,為人們現實生活做出貢獻才是最重要的,『活起來』告訴我們,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
故宮擁有很多「世界之最」。上崗之初,單霽翔卻發現,故宮70%的範圍都豎著一個牌:「非開放區,觀眾止步」。「99%的文物是沉睡在庫房裡面的,人們根本看不到。」單霽翔開始問自己,什麼最重要?
「擁有這些文化資源,為人們現實生活做出貢獻才是最重要的,『活起來』告訴我們,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他開始著手故宮開放區域的擴大。「從30%到52%,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今天已經突破了80%。過去大量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地方變成了展區、展館。」
「當這些文物得不到保護時,它們是沒有尊嚴的,他們是蓬頭垢面的。他們得到保護得到展示,就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下定決心,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要讓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須光彩照人。」單霽翔說。
·C 宮裡的「男神」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讓默默無聞、年復一年修復文物的匠人成為不一樣的 「網紅」。
虛擬的數位技術,讓遊客們探到了腳步和目光所不能及的故宮深處,而真實的文創產品,則讓傳統文化之美從深宮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單霽翔介紹,到2017年,故宮自主研發的文創產品突破了1萬種,營業額突破了15億元。
故宮文創成為頂級IP的背後,研發要去掉商業化,要有創新精神,還要具備「工匠精神」。單霽翔崇尚 「工匠精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讓默默無聞、年復一年修復文物的匠人成為不一樣的 「網紅」。鐘錶修復師王津甚至憑藉這部紀錄片,捧回了國際電影節白金獎。
故宮博物院於2013年11月成立了故宮學院,打造了「故宮講堂」、「紫禁書院」多個品牌,開展社會傳播教育;針對青少年,故宮博物院研發了更多實踐性的課程,並舉辦大量的宣教活動。在文化傳播與交流方面,故宮博物院通過中英文網站、青少年網站、《每日故宮》等系列精品APP、VR影像、數字故宮社區以及一系列具有故宮文化元素和特色的文創產品,以新媒體互動手段滿足傳統文化的傳播需求。
「讓自己俗一點,別高高在上。」故宮工作人員說:「我們希望把故宮帶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談到故宮不再嘖嘖稱奇,而是感到親切。」
·D 故宮的未來
接下來,他將和眾多故宮人一道,為「把一個壯麗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為努力。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博物院院長」這個崗位是高風險的職務。退休後,單霽翔說,「七年零三個月的院長經歷告訴我,不是把文物鎖在庫房裡就是保護好,它們一定要重回我們的社會生活。」
「當文物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當我們的民眾從實實在在的文物保護中受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他們才會傾心地保護文物,文物才更有尊嚴,更有魅力,我認為這才是文物保護的一個良性循環。」
如何成為一座好的博物館?單霽翔說,「不是觀眾來就是好的博物館。一定要不斷推出適合人們今天生活的優秀的文化活動,叫人們休閒的時候想走進博物館,參觀完之後還想回到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要讓故宮文物有燦爛的過去,尊嚴的現在,以及健康的未來。」單霽翔表示,當更多人走進來,博物館也就有了生命力;當更多文化走出去,博物館也就有了影響力。只有不斷地優化人們參觀文物的體驗,不斷挖掘文物背後的內涵,不斷拓展人們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讓文物真正具有活力,讓文化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明年故宮就要迎來600歲大壽,「智慧故宮」也將完成。單霽翔表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統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麼?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什麼?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當我們有文化自信時,再加上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我們才能擁有未來。」

延伸閱讀

皇帝為其特設一職務官職爵位高到空前絕後

山上陽光明媚"

文澤天下卻難挽頹勢的短命賢君大代誌

但不知道這4個小知識你算是白戴了!

助力景區復牌——致王英人民的一封信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