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貼!《國家寶藏》知識點整理

2月
26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黃雁青


亦心之上
亦心,亦如本心,一種尊崇內心的生活方式,對美好事物的愛悅與追求,都是心性使然,隨心而至。亦心之上,將藝術與美融入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推崇生活美學,分享、鑑賞、收藏美好事物。
第一期 故宮博物院





此卷為北宋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縱約52厘米,橫約12米,以礦物質為主要顏料作畫,景物集南北山水於一體,描繪了祖國錦繡河山,是中國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
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瘦金體:北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因其筆畫細瘦如筋而著稱
2.各種釉彩大瓶
燒制於清朝乾隆年間,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5層之多、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集中體現了當時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是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高峰,素有「瓷母」之美稱
《快雪時晴帖》: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乾隆皇帝在冊中書寫了七十多則題記,並蓋了幾十枚收藏印章。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元代畫家,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被乾隆在後來認定的贗品上題跋五十多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畫中題跋最多的紀錄
測溫瓷片:又稱「火照」,一端有圓孔,燒窯時可用長鉤將其從窯室內鉤出查看,每次鉤出一片,以此判斷窯溫
3.石鼓(「石刻之祖」)

石鼓共十面,每個重約一噸,其身刻有詩文,稱為「石鼓文」,它們記述了先秦時期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共718個字,現僅存327字)
《石鼓歌》:唐代文學家韓愈七言詩作,全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表達了詩人對古物的珍視之情,呼籲朝廷重視保護
石鼓填金:宋徽宗集齊十面石鼓之後,下令用黃金填注石鼓文字槽縫,用以減緩風化、防止任意作銘。後石鼓被金人擄走,金人只知黃金貴重,於是鑿摳黃金,遺棄石鼓
第二期 湖北省博物館
1.越王勾踐劍(「天下第一劍」)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長55.6厘米,寬4.6厘米,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在劍身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迄今為止出土的越王劍中,屬此劍工藝最精湛,也最為傳奇
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葬中,距「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地僅有三千米。骹部扁圓,中空口呈凹形,兩面脊上各有一道血槽,血槽後端各鑄有一獸首,銅矛上布滿菱形紋,鐫刻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
湛盧:傳說中的五大蓋世名劍之首,春秋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湛盧寶劍後為楚王所得,秦王為此興師伐楚,由此可見湛盧劍的稀世珍貴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傳奇:越王勾踐劍深埋地下2400餘年,1965年出土時竟寒光耀目,毫無鏽蝕,劍刃鋒利到20餘層紙一划而破。這些謎團吸引了大量學者苦心鑽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傳奇
2.雲夢睡虎地秦簡
雲夢睡虎地秦簡局部
出土於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長度在25厘米左右,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秦代竹簡,包括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法典《秦律十八種》。對研究秦代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封診式》:1975年12月湖北省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墓竹簡之一,共98簡,記載的是關於審判原則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等方面的規定和案例
《洗冤集錄》:南宋宋慈著,是中國較早、較完整的法醫學著作,電視劇《大宋提刑官》講述的就是法醫鼻祖宋慈破案的傳奇故事
鄖縣人頭骨一號化石:1989年出土於湖北省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鄖縣人距今已有80至100萬年左右,為晚期直立人,會製作簡單的勞動工具、狩獵、取食
3.曾侯乙編鐘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編鐘共65件,分3層8組。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整套編鐘音域寬廣,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先秦編鐘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鑄造最精、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套編鐘,它的出土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編鐘總重量2567公斤,上層為鈕鍾、中下層為甬鍾、正中間為鎛鍾,全套編鐘12個半音齊全,正面敲擊的為正鼓音,側面敲出的為側鼓音)
均鍾木:曾侯乙墓出土,普遍認為是古代為編鐘校對音高的儀器,其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音叉和校音器
馬林巴:木製打擊樂器,約17、18世紀傳入拉丁美洲,後演變為印第安人的樂器,常在印第安部落的祈禱儀式中使用
編鐘演奏技法:最常見的基本奏法是單擊、分擊、雙擊,而異形擊槌的研製,使編鐘引伸出了滾奏、劃奏、掃奏、復奏、彈奏、悶擊、止音等新的演奏技法,從而使編鐘、編磬的演奏法跨入了新的時代
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第三期 河南博物院
1.婦好鴞尊
1976年出土於安陽市殷墟五號墓。器形為一昂首挺胸是鴞小耳高冠,圓形寬喙,雙翅併攏,粗壯兩足與下垂寬尾構成三個支點,通體紋飾威嚴獰厲,表現了殷商先民的信仰與審美
婦好:商王武丁妻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將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婦好銅鉞: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四件青銅鉞,鉞上飾雙虎噬人頭紋,還有「婦好」二字銘文,被認為是婦好統帥權威的象徵物
殷墟婦好墓:1976年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中的隨葬品較為豐富,其中婦好鴞尊出土為兩件,成對,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卜辭: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
青銅器銘文: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也稱金文、鐘鼎文,有鑄銘和刻銘兩種形式,銘文有著重要的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
2.賈湖骨笛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土於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九千至七千八百年。以鶴類禽鳥中空的尺骨製成,可演奏近似七聲音階的樂曲。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其出土改寫了中國和世界音樂的歷史
新時期時代:考古學上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時期大約從1萬年前到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反映了距今約七千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母系氏族的情況
世界標準音:國際通用的標準高音,是每秒鐘振動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組的a為「標準音」,它方便了音樂理論研究、樂器製作和文化交流
3.雲紋銅禁
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春秋晚期楚墓,為一扁平長方體中空無底,器身飾有數層銅梗。支撐的雲紋,盤曲勾連,層層相映。楚人採用熔模鑄造工藝製成此禁,是為警示後人以夏、商亡國為戒,勿因嗜酒無度而誤國
《酒誥》:出自《尚書·周書》,據稱是周公旦所作,內容是勸人不要釀酒和酗酒,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族,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一鳴驚人」的成語即來自楚莊王
失蠟法:古代金屬鑄造的一種方法,多用於鑄造具有複雜形制的鑄件。在現代,由失蠟法發展而來的熔模鑄造技術,仍廣泛用於鑄造金屬鑄件
Alpha Go:又稱阿爾法圍棋,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學習」
第四期 陝西歷史博物館
1.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出土於何家村窖藏,通體銀質鏤空,內層球體可自由旋轉,通過鉤鏈和活軸與外壁相連,使球囊能隨意轉動而香料不會灑出。千餘年後仍能靈活轉動,令現代人嘆服
法門寺地宮: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1987年陝西寶雞法門寺寶塔地宮開啟。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包括佛祖舍利在內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重回人間
「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出自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
《孔雀東南飛》: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是「漢樂府詩」發展史上高峰之作
妃後貴人之所用也:出自文獻《一切經音義》,編寫於唐代,有前後相承的兩個版本,解釋了漢文《大藏經》中難讀難解的字詞
《舊唐書》:為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原名《唐書》,成書於後晉,到北宋,因宋祁、歐陽修等編著的《新唐書》問世,而被改稱《舊唐書》
2.杜虎符

1973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村民發現,虎符是中國古代調兵所用的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狀,與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後可調動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國軍權高度集中的象徵
燒荒:古代防範騎兵的一種措施,縱火焚燒野草使入侵騎兵缺乏水草無從取得給養
《詩經·秦風·無依》:《詩經》中著名軍歌。秦人家國一體,同仇敵愾的血性豪邁隨詩句流傳千古,炙熱如往
隱寫術:將需要保密的信息編碼隱藏在可以公開傳遞的信息中,保密信息隨其載體信息的公開傳遞而傳遞。載體包括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
SM算法:國家密碼管理局發布的一系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商用密碼標準算法
3.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
闕樓儀仗圖局部
1971年出土於乾縣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罕見展現了唐代王宮一座母闕,兩座子闕的「三出闕」建築形象,雕刻花紋,挑檐斗拱均描繪細膩,清晰可辨
鴻臚寺:唐代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務及凶喪之儀的機關,其職能相當於現在國家外交部、民族事務委員會及辦公廳的一部分
胡旋舞:西域樂舞。唐朝經由絲綢之路傳入長安,舞者多為胡人女子起舞立於毯上,旋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大唐芙蓉園:「芙蓉園」始建於隋朝的皇家宮苑。唐玄宗時期達到巔峰,唐末被毀,「大唐芙蓉園」是2002年在遺址以北仿唐復建而成
大明宮:唐朝的朝堂正殿,是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歷任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兩百餘年
第五期 遼寧省博物館
1.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此為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之一,原作現已佚。此卷為公認時代最早的摹本,為北宋人所作,縱約26厘米,橫約640厘米,絹本設色,畫中人物形象高古,風格靈動飄逸
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來源於顧愷之吃甘蔗的故事,是成語「漸入佳境」的由來,形容事物漸漸進入美好的狀況
洛神:又稱宓妃,是中國遠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伏羲女媧氏之女,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
以線造型:以線造型,書法入畫,是中國畫的傳統。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表情達意
高古遊絲描: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因線條描法形若遊絲故名。顧愷之是高古遊絲描的鼻祖
2.銅鎏金木芯馬鐙
1965年出土於北票縣北燕馮素弗墓,通高23厘米,桑木條揉成木芯,外包一層鎏金銅片。此副馬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有絕對年代可參考的完整的雙鐙實物,為公元415年
馮素弗墓:位於遼寧省北票市境內,是十六國時期北燕鮮卑貴族馮素弗夫妻的墓,兩墓出土文物約五百件,對了解當時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關係有重要價值
馬鐙:又稱「中國靴子」
3.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公元697年,武則天將王羲之後人王方慶進獻的王氏一門十人二十八幅書法真跡交予弘文館勾摹留存。真跡已佚,現僅存此卷摹本,縱約26厘米,橫約250厘米,又稱《萬歲通天貼》,是傳世勾填最為精到、年代最為確切、真跡來源最為可靠的二王發帖
《萬歲通天貼》名稱由來:從卷尾王方慶題記可知,該帖摹於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故被稱為《萬歲通天貼》。又因其含有王羲之等七人十貼,也被稱為唐摹《王氏一門書翰》卷
唐太宗與《蘭亭序》: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臨終前召見太子李治,立下遺囑要《蘭亭序》陪葬,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裝《蘭亭序》,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內,長眠地下
黃蠟紙:唐代較為名貴的藝術加工紙,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和半透明的效果,可用於書畫作品摹本的製作
雙鉤填墨:古人為了保存書法的原跡,採用「摹」的方法而製作的「副本」,除臨寫、拓本及刻本外,雙鉤填墨的摹本最為接近真跡,故歷代評書者皆稱這些摹本為「下真跡一等」
飛白書:一種特殊風格的書法,先傳東漢書法家蔡邕見到匠人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牆寫字,得到靈感創「飛白書」,其特點是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行草書:介於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和書法風格,大約在東漢末年產生,是為了彌補楷書的刻板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孝莊文皇后: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鍾紹京:唐代江南第一宰相、書法家,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十七代世孫,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鍾」
第六期 湖南省博物館
1.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通長19厘米,壺口外翻,粗頸短流,背部裝有一執手,瓜棱形腹,平底,壺腹有褐彩題寫詩歌一首:「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體現了長沙窯的詩文裝飾特徵
釉下彩: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褪
邢窯白瓷:唐五代時期著名的北方瓷窯,在唐代有著「南青北白」之說,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膩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
越窯青瓷: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系,始創於東漢時期,由於我國最早的瓷器是在越窯燒制,因此越窯青瓷也被稱為「母親瓷」,其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
黑石號: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唐代時期的阿拉伯沉船,船上裝載著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60000多件
2.辛追墓T形帛畫
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錦飾內棺蓋板上,通長約兩米,頂端、末端分別寬約90、50厘米,以三塊細絹拼成,描繪了墓主人靈魂通向天國的神秘過程。構圖完美浪漫,色彩鮮艷和諧
辛追夫人: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墓主人,出土時屍體形體完整,全身潤澤,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千年濕屍,豐富的隨葬品也是研究漢代風貌的重要實物
《月亮粑粑》童謠:它是湖南長沙人耳熟能詳的童謠,從古流傳至今,一般是老人家哄小孩睡覺用的。月亮粑粑是指月亮,指月亮像餅
太陽黑子: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暗的區域,它是磁場聚集的地方,被稱為太陽黑子。現在公認的世界第一次明確的太陽黑子記錄是公元前28年我國漢朝人所觀測到的
沒骨畫:用墨線勾出輪廓線稱為骨法,骨指的是墨線。不用墨筆勾出輪廓線,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的中國畫,稱為「無骨畫」或「沒骨畫」
3.皿方罍
1919年被湖南省桃源縣農民意外發現,後經買賣流失海外,蓋身分離近一個世紀後才完罍歸湘。通高約88厘米,廡殿頂形器蓋上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銘文。全器雄渾莊重,紋飾精美,是晚商青銅器鼎盛期代表之作
第七期 上海博物館
1.商鞅方升
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容積202.15毫升。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上面的銘文也顯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以商鞅所規定的制度和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它是商鞅變法目前為止的實物例證
商鞅方升左壁銘文:十八年(前344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壹為升
商鞅方升底部銘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易水歌》:戰國時期荊軻所作的一首辭,為燕太子丹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踐行,因兩人在易水邊分別時歌此曲而得名,蕭瑟、悲壯氣氛中滲透著歌者的激越情懷與燕太子丹的大義凜然
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在位時重用衛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建立縣制,遷都咸陽,加強中央集權,其勵精圖治為後來秦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伏羲女媧圖》:1965年出土於新疆阿斯塔納76號墓,是一幅唐代絹畫,畫左女媧執規,畫右伏羲執矩,二人頭頂太陽,表現了執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形象
2.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縱107.5厘米,橫108.8厘米,此件文物為南宋朱克柔的傳世之作,朱剛,字克柔,女,朱亭縣(今上海松江)人,以緙絲作品著名。此緙絲畫幅極大,色彩豐富。絲縷細密適宜,層次分明,是迄今為止現存宋代緙絲作品中最大的傑作
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出自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游崇鎮觀南樓睹新及第提名處》詩,表現了女性沒有機會展露才華的無奈與不甘
婦人一衣,終歲方就:古語,用於形容緙絲織造技藝易學而難精,織造過程極其繁雜,耗時頗長才能織成一件
沈子蕃:南宋緙絲名匠,以摹緙名人書畫著稱於世,其作品絲紋勻細,工麗典雅,配色古樸,神韻生動
長短戧:緙絲戧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紋由深至淺的暈色中,利用緙絲線條伸展的長短變化,使深色緯與淺色緯相互交插,從而得到自然暈色的效果,至今仍沿用
3.大克鼎
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窖藏,為西周孝王時器物。器身有銘文290個字,記載了膳夫克對祖父功績的追求和周王對克的賞賜,該鼎是青銅轉變時期的代表,與大孟鼎、毛公鼎並稱「海內三寶」
牢禮之法:周禮中飲食禮制的法綱,具體規定了在朝覲、會同、聘見賓客中,牢禮、委積、膳獻、飲食等的等級多少及使用場所(天子「禮十二牢」、上宮「禮九牢」、諸侯諸伯「禮七牢」、諸子諸男「禮五牢」;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犬戎:古代民族,活躍在今陝、甘一帶,作風野蠻強悍,西周時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勁敵
第八期 浙江省博物館
1.寧波「萬工轎」
▲ 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寧波花轎
清末民初朱金木雕最傑出的作品,轎上雕有數百個人物、花鳥蟲獸、故事場景,配以彩繪鏡片玻璃,寧波金銀繡轎衣和各色小宮燈,利用榫卯技術製作,需花費一萬餘工時,是當時彩結貰器店用於出租的頭等轎,也是現存最豪華的一頂花轎
2.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

唐代的一張名琴,琴長約125厘米,有效弦長約116厘米,琴體渾厚,鹿角灰胎,龍池上方有琴名「彩鳳鳴岐」,腹腔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造型古樸凝重,有鐘磬金石之聲,民國古琴泰斗和收藏家楊宗稷給其以「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之評價
安祿山、史思明:唐玄宗統治後期,此二人聯手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唐朝人口銳減,國力衰退,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楊宗稷:中國近代琴學大師,名宗稷,字時百,著有《琴學叢書》,中國古琴重要門派「九嶷派」創始人
《琴學叢書》:古琴大師楊宗稷所著,是一部集大成的傳統古琴譜集和琴學著作,對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聲音的描述就出於此書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原意是將天生方形的竹子削圓,不懂琴上斷紋的美感而用漆蓋住。後來用以比喻不通風雅,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3.玉琮

1986年出土於餘杭反山十二號墓,通高約9厘米,重約6500克,器形外方內圓,是最大的史前玉琮。「神人獸面」圖案以每個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是良渚文化的標誌性紋樣
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出自《周禮·春官》,是中國古代用玉禮拜天地四方、「藏禮於器」思想的表達
碳十四測年:測定古代遺物絕對年代的方法之一,利用有機物中占一定比例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半衰期來推斷遺物年代
第九期 南京博物院
1.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報恩寺琉璃塔
1958年出土於南京中華門外琉璃窯舊址,發掘時僅為一批殘缺的琉璃塔磚件,釉面斑駁,後根據資料組裝復原而成。琉璃塔形象在19世紀便為外國人所熟知,被認為是世界中古時期的七大奇蹟之一
威廉姆·錢伯斯(Willian Chambers):英國建築師、園林設計師,1761-1762年,在倫敦郊區的邱園(Kew Garden)里建造了一座八角十層的中國塔,即邱園寶塔
紅點獎:源自德國,工業設計大獎,紅點獎與德國「IF獎」,美國「IDEA獎」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
南京雲錦:雲錦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代表了中國織錦的最高藝術成就,並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
2.坤輿萬國全圖

明萬曆36年宮廷摹繪利瑪竇原作的彩色本世界地圖,全長約4米,寬近2米,原為六幅條屏,後裝裱為一圖。包括各大洲的主圖、天文和地理附圖以及說明文字,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實物力證
《大明一統志》:明代官修地理總志,內容源自「以當時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綱,所屬一百四十九府州為目」的《寰宇通志》,書中記述相鄰近國家或地區的地理形勢,比較系統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區的有關地理資料
朱載堉:明代著名樂律學家、音樂家、數學家、天文學家,以《樂律全書》最為著名,發現提出十二平均律
宋應星: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其著《天工開物》總結了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徐光啟: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翻譯了《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
記里鼓車:中國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由「記道車」發展而來,因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裝置,故名「記里鼓車」
《廣輿圖》:明代出現的一部傳統刻本地圖集,有地圖45幅、附圖68幅,共計113幅。繪畫工整、刻鐫精細,並首次採用24種地圖符號,提高了其科學性
圖窮匕見:「見」通「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出自《戰國策·燕冊三》:「秦王謂軻曰『起,取舞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生成與一定範圍真實環境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數字化環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
混合現實(MR):全稱"Mixed Reality",是一種使真實世界與虛擬物體在同一視覺空間中顯示和交互的虛擬現實技術
3.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1960年於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一座帝王陵中發現,時代為東晉至南朝宋,磚畫分布在墓室的南北兩壁,由三百餘枚磚塊拼嵌而成,均為長2.4米,高0.88米。兩幅畫面展現了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阮咸、山濤、王戎、向秀)和春秋高士榮啟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高士賢人「隱逸清高」的風尚
犢鼻褌: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意為短褲
《高逸圖》卷:唐代孫位所作絹本設色人物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上博前研究員承名世先生參照南京西善橋南墓內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刻壁畫人物的坐姿和手持器物,考證此畫應為原《竹林七賢圖》的一部分
《廣陵散》:中國音樂史上的著名古琴曲,魏晉名士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後遭讒被害,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石子岡五號墓:2010年7月,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市雨花區石子岡勘探並發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五號墓為拼鑲磚印壁畫墓,壁畫內容主要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龍、虎、獅子、天人等圖集
顧愷之: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六朝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
陸探微:南朝劉宋著名畫家,據傳是中國畫史上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與東晉顧愷之並稱「顧陸」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作者的辛苦創作。僅供大家學習和分享,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告知我們,。我會第一時間處理,感謝!
一個愛好中國傳統文化和老物件的設計師~
一個愛好文玩珠寶花香茶,還有烘培的吃貨~
一個專職帶娃,兼職工作的新手寶媽~

延伸閱讀

雜物太多放不下?一張洞洞板搞定你所有難題!

「太太呢?」「少爺

復活了《山海經》每一張讓人拍案叫絕

宋美齡從床上跳起來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