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為何評分低?從舌尖1里能找到答案

4月
11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韓雁靜


每日人物

為什麼非常好吃的吃食兒,被一部紀錄片拍得讓人胃口全無呢?歸根結底,是食物沒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文 | 韓逸
編輯 | 楚明
《舌尖3》播完了。它在豆瓣上的最新評分是4.1。
上映挑了大年初四迎灶王神的喜慶日子,又有前兩季活色生香在前,中國人的心情和胃口都放鬆得很。大家左手捧紙巾,右手舉筷子,心甘情願地守在電視機前,準備等待口水和眼淚齊流。
結果,沒有「美食」。很多人對這部冠著「舌尖」名頭的片子的評價是,「不好看,看起來不好吃。」
《舌尖3》以另一種形式消耗了大量口水。輿論場開始了一場吐槽狂歡。《舌尖3》崩塌了,反倒讓我加倍懷念《舌尖1》。
《舌尖上的中國》三季在豆瓣上的評分漸走漸低。
1
吃食兒們難得露臉是第一大槽點。吃貨們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莫過於紙巾都準備好了,卻連食物的樣子都看不清楚。
明明第一季中對著辣白菜就口水橫流的我,在第三季里跟著四川老師傅找了半天罈子,最後盛出來的泡菜調色發白,毫不誘人。
不管是河南十碗席還是平江十大碗,菜餚成了規矩和禮節的陪襯。觀眾伸長了脖子,等到一句「豐儉由人」,連菜的內容都沒弄明白,鏡頭就過了。每次提到「宴會的高潮」,必是匆匆來往的腳步和觥籌交錯的舉杯。作為主角的食物卻被匆匆掃過,難覓蹤影。
十碗席上桌之後,當音樂莫名開始昂揚,我卻一點都沒法感動。看著師傅辛辛苦苦壘了一晚上穿山灶,等來的不是好吃的,卻是新人鞠躬拜師,和壘灶師傅略有些尷尬的笑。後來,網友解釋了師傅臉上的尷尬:當地根本就沒有拜廚師的習俗。
結婚的新人向師傅鞠躬致謝,鏡頭下的師傅表情略不自然。
有些事實是有硬傷的。一名網名叫「笑道人」的知乎網友用精確到秒的糾錯表達了自己對第一集的失望。比如30分10秒處對泡菜罈子的描述,「水全部都吸幹了,密封性強,罈子是好罈子」,被他指出吸水並不是密封性強弱的原因,而是受到水的多少和壇內氣壓對比影響。
關於章丘鐵鍋鍛打36000次的神話,也只不過是古書中的記載,鬧得商家都跑出來闢謠。現實中的章丘鐵鍋,冷熱鍛打次數加起來通常不到7000次。
片中被重點介紹的鐵鍋在網上賣斷貨。
那些生造出來的成語更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焰勢磅礴」、「勇貫全宴」。再熟悉不過的鍋碗瓢勺、炊火灶台變得高不可攀。而「切姜如玉」就更讓人費解了,是想說姜溫潤如玉?還是這寶刀削鐵如泥?
高大上的台詞,抬得食物也高高在上。好像吃什麼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儀式、規矩、禮數,和漫漫長長的準備過程。
2
為什麼非常好吃的吃食兒,被一部紀錄片拍得讓人胃口全無呢?
歸根結底,是食物沒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在第一季里,我們發現松茸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可能走1小時崎嶇山路才能采上一朵;想吃潔白的藕,要有人趁著寒冷在泥塘推船前行;而集市上熱氣騰騰的黃饃饃,也是一對夫妻在罕有人煙的苦寒高原上,用3天誠懇勞作換得的。
汗水、艱辛、粗糙、泥濘,只是辭藻,而透過《舌尖1》的鏡頭,它們變得活生生起來,跟食物一同真真切切地擺在人們面前。
第一季《舌尖》中的松茸
《舌尖1》劇組在高山下靜候3天,就為等一個晴天;晚稻插秧時取景,待3個月後飛回同一個地方,拍水稻收穫,再等待年邁的阿婆親手浸泡、磨粉、蒸粉、搡搗,做成誘人的年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順應四時,成了拍攝者需要遵循的基本規律。而《舌尖3》拍攝總共花了10個月, 對任何拍攝團隊來說,創作周期都有些緊張。
3
說到底,《舌尖3》有些本末倒置了。本該通過食物展現的感情,變成將人的故事強行植入吃飯的過程。鏡頭略過汕頭的宵夜攤子,人正準備犯饞,旁白響起「有著最為豐盛壯美的宵夜……禁不住要驚嘆,人生的如夢如幻」,讓觀眾禁不住驚嘆,解說詞也是如夢如幻。
不僅解說詞浮誇,有些內容也讓人覺得突兀。不想做海鮮的兒子混不下去,回家跟著老爹做海鮮;學醫的女婿因為愛情,忽然就放下手術刀,拿起鐵杴攪拌麻辣燙底料;在德國學電氣自動化的兒子,被開飯店的老爸逼著回國,遇到德國客人,心裡就百味雜陳。
大過年的,這種價值觀很容易讓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領心有戚戚。一個個被逼著回老家「繼承祖業」的主人公,不就是將來那個不得不妥協的自己?當然,沒有人反對他們傳承中華美食,只是在子承父業的邏輯里,有些束縛似乎跟著那些所謂的「古法」一起封存在一壇叫「傳統道德」的酸菜缸里,漚得人有些氣悶。
強行把「舌尖上的中國」拍成「中國好舌尖」的結果就是,仿佛隔著剪輯房,都能聽到鏡頭後面的提問,「您最難忘的一幕是什麼?」「您最感動的事兒是什麼?」「您的心愿是什麼?」
仿佛所有的飯店都不能競聘上崗,父親的店鋪只能兒子來繼承。菜好不好吃似乎成了最次要的事情,只為了尋找故事而尋找故事。如果沒有感人的故事,好,那就煽情。
每一處煽情都達到了同樣的效果。觀眾好似變成摁在案板上的八寶鴨,眼睛裡被撒上催淚的鹽花。
如果用心拍攝,真正的感動並不是那麼難得。在第6集《酥》中,93歲的勛叔入行近80年,做遍了粵點後廚的各個工種,無論三更半夜還是颳風落雨,都要上班。右手大拇指關節因為揉面而變形,足夠道出他對行業的熱愛。
第6集《酥》中,93歲高齡的勛叔揉面做叉燒包。
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樣樣做了幾十年。這位粵式點心泰斗對食物的理解,讓人想起《壽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他老人家對食物的見解,給前幾集固守「古法」的人一點提醒:一個派系的美食能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訣,在於「既有傳統,又有創新」。
與其絮絮叨叨地講述一個毫無特色的煎餅攤,告訴大家自帶雞蛋減少的利潤和包裝袋幾分錢一個,不如像《舌尖1》描述挖藕人出工時帶出的輕輕巧巧一筆——「不是因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氣冷買藕吃藕湯的人就多一些,藕的價格就會漲。」
第一季中拍攝了挖藕的不易。
正如最樸素的食物永遠源自勞動,最高級的情感往往克制,最動人的呈現,一定是走心。
《舌尖3》提到了陝西名廚老杜的絕技「花打四門」。特寫鏡頭對準了顛勺起火的鮮魚。四下翻飛的火光里,絕技的妙處沒有得到詳細解釋,好好的手藝卻被拍得有點故弄玄虛。
能回應這種神秘感的,莫過於《舌尖1》中的一段旁白:「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為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拍好一部美食紀錄片也沒有秘密,無非就是真正理解和熱愛食物。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延伸閱讀

你們家的房子是否有此大忌?

盤點戰神項羽屠過的城池和吞下的苦果

私房你做到這兩件事情

不喝三酒不敢相信

卡昂紀念館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