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詢帶我去潮汕

4月
14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朱雁綺


地道風物官方
丨我們都是膠己人丨
▲ 潮州市青龍古廟,大柱子是香你看出來了嗎?攝影/陸連宇
-風物君語-
預計在2019年1月5日
廣州直通汕頭的高鐵正式開票
路程只需3.5個小時

看似,我們對潮汕是熟悉的,畢竟誰還沒吃過個潮汕牛肉火鍋,沒聽說過李嘉誠和馬化騰的名字呢?
但我們又對潮汕感到陌生,陌生到常常想不起汕頭也是國家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其中一個。
▲ 3分鐘看盡潮汕風光,攝於潮州。作者/郭錦鵬、陸連宇、李潤宇
潮汕,大致包含了今天的廣東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還包括了梅州市一些縣份。自古以來,她的名稱眾多,「潮汕」這個叫法,到光緒年間才出現。
▲ 潮汕區位圖。製圖/劉昊冰
以廣州為代表的廣府、以梅州為代表的客家和潮汕地區,就像巨鼎的三足,支撐起一個龐大的廣東。而身居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就像《海王》中的亞特蘭蒂斯王國,自然形成一層旖旎的濾鏡,讓外人心生艷羨,但內部實則剛硬而強大。
▲ 潮州金山大橋,橫跨韓江東西兩岸。攝影/林文強
有人說,在潮汕,你可以看到歷史一步步走過來的軌跡。
省尾國角
「省尾國角」是潮汕人的一句自嘲。潮汕三面環山,與外界形成物理隔離。封閉的環境,讓潮汕人至今都保留著完好的「唐朝口語」。就連同是廣東的廣府人和客家人,都完全聽不懂潮汕方言。
▲ 潮汕地形圖。製圖/劉昊冰
陸地雖封閉,但潮汕面朝大海。自古以來,中國沿海岸線的外邊,有一個由海島和半島組成的鏈條,從北往南有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琉球列島、台灣島和南洋群島,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密切交往的海洋世界。潮汕地區的先輩也駕風馭海,往來其間,早早就做起了海上貿易。
▲ 南澳島,位於汕頭以南,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圖/圖蟲·創意
因為山高水長,沒有道路可通,中央集權的力量難以企及潮汕,這一直以來都是個化外之地。山林茂密,野象成群,鱷魚在韓江出沒,潮汕就成了貶謫有罪官宦的最佳選項。唐朝詩人韓愈,不幸就成為了其中一個。
▲ 潮州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圖/視覺中國
河南籍的韓愈來到此地,在《送鄭尚書序》中這樣描寫潮汕土著的生計:「蠻夷悍輕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島,帆風一日踔數千里,漫瀾不見蹤跡。」
▲ 潮州市牌坊街的牌坊,古時用於表彰節義、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攝影/二中兄
一到此地任職,韓愈就開始大施拳腳:驅鱷、興學、關心民瘴、釋放奴隸。尤其是興辦學校,韓愈把自己的俸祿捐出辦學,普及儒家學說和天子教化。在韓愈的影響下,歷來以海上貿易為重的潮汕,開始在科舉上有所成就。平民出身的士大夫對他的推崇,就像潮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以至於到現在潮汕民間還在神龕里供奉著韓愈,視他為神。
日常有趣
不只是拜韓愈那麼簡單,潮汕人祈福的對象包括玉皇大帝、天神公、土地公,本土的三山國王、九天聖王,還有福建傳來的媽祖、三保公(鄭和)。它們被統稱「老爺」。
▲ 潮州祠堂里正在舉行名為「鬧熱」的活動,圖為祭品。攝影/陸連宇
到潮汕的街頭走一走,能發現家家戶戶有神龕,村村鎮鎮有神廟。先把封建迷信放一邊,光是這份儀式感,在容易丟失自我的年代裡顯得尤為重要。
▲ 潮州「鬧熱」活動,紛飛的是禮炮打出的花瓣。攝影/陸連宇
孩童的成年禮,要拜。潮汕人管這叫「出花園」。孩童出生之後,家裡要為其供奉公婆母(房中神),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在睡床上禮拜,保佑孩童健康成長。等到孩子15歲這一天,在隆重地祭拜公婆母之後,要把香爐請出住房,然後在睡床上就著祭品用餐。吃過,就算成年了。
▲ 揭陽火把節。攝影/肖運豐
▲ 揭陽中秋燒塔。攝影/肖運豐
重要節慶,在廟裡拜不夠隆重,還要舉辦「游神賽會」,當地人叫「鬧熱」。每年從元宵節前後開始,各個村的青壯年肩扛八抬大轎,帶著老爺游遍村裡的大街小巷,仿佛在昭示「看吶,這片區域的百姓都是你的信眾,請你好好保佑我們!」
▲ 揭陽的游神賽會。圖/視覺中國
游神賽會還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各路戲台齊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從前,南腔北調都來到舉辦「鬧熱」的村子獻藝,風靡江南的崑曲在這裡台前冷落,而本地的南戲則晝夜不歇,觀者如雲。
▲ 潮州市后街村潮劇演出。攝影/陸連宇
日常團結
對祭祀的熱情,很大程度源於根固發達的宗族。「膠己人,拍死無相干!」是潮汕的一句俗話,意思是「為自家人做事,就算肝腦塗地也無所謂了」。在本地,任意一個行業必然找得到一串相互支持的同姓老闆;一個企業背後會有一票血脈相通的周邊商;哪怕小小的村支書,也大機率來自丁口興旺的家族。
▲ 汕頭小公園。攝影/二中兄
為何潮汕人能這等團結?五代十國開始,中國整體的文化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而後大批福建百姓開始遷移至此。這些人多是漢族的仕宦與世家,本身對門第就比較注重。
▲ 甲第巷,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賈望族聚居之地。圖為甲第巷一景。攝影/陸連宇
拜海洋所賜,潮汕的海上貿易繁盛。哪裡有商船,哪裡就有海盜。他們早期以捕魚和海上貿易為生,為了在漂泊中生存,有時不得不為非作歹。以林鳳海賊團為例,最鼎盛時甚至打下了被西班牙殖民的菲律賓總統府,堂而皇之地安營紮寨。潮州人飽受其害,明朝中期,人口從95萬暴跌到71萬左右。
▲ 潮州青龍古廟廟會上的賽大豬。攝影/陸連宇
普通的人單槍匹馬,面對成群結隊的海盜毫無還手之力。作為應對,大村落里,士紳帶領眾人出錢出力,築起高牆深塹,變成雄踞一方的城寨;小村落和小村落之間相互抱團,圍堡建寨。族人的生死存亡一旦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便有了同仇敵愾的強大力量。
▲ 潮州鐵鋪的圍屋。攝影/林文強
解決了海盜的問題,還有人口的問題。東漢末年開始,潮汕人口不斷增加,大家即使再有「耕田如繡花」一般精耕細作的本事,也無法哺育家族越來越多的人丁。自此,因爭地而起的械鬥不斷,而宗族的效用再一次顯現了出來。
▲ 潮州市中山路,鬧熱活動中祈福拜神。攝影/陸連宇
一方面,宗族是家族糾紛的調停場所。大事小事糾纏不清時,家族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和解;另一方面,當土地矛盾激化,宗族裡的人就是強大的靠山,打架也能有個幫手。多虧了宗族的力量,潮汕人克服了一個個天災人禍,形成一種難以複製的個性。
日常吃喝
如今,潮汕的生活方式簡直羨煞了全國的小夥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人可以吃山、吃河又吃海。物產豐富,跟各種食材打交道的潮汕人有得挑。潮菜注重時令與新鮮度,儘量選擇在每一樣食材最新鮮的時間點來吃,對「鮮」有迷之執念。
▲ 用清水涮的潮汕牛肉鍋,鮮之集大成。攝影/視覺中國
看潮汕的「白糜」,會把米煮得將將爆開,粒粒分明,與廣州成糊狀的粥截然不同。就算嶺南的天氣再怎麼潮濕炎熱,令人唇焦口乾、食欲不振,一碗白糜,簡單的配上菜脯、橄欖菜,奢靡的配上魚飯、醃蝦姑和醃蟹,可比吃米飯可舒服了好幾倍。
▲ 潮汕宵夜,又叫夜糜。圖/《風味人間》
看潮汕的魚飯。新鮮打撈的海魚用淡鹽水醃起,再用鹽水煮熟,原住疍家漁民不食米粒,只能靠魚肉作為「米飯」,故稱之魚飯。
當地管大排檔里的冷盤熟食叫打冷,一條長菜台,幾百種食材陳列,魚飯肯定是最耀眼的那波。箇中的魚類並不名貴,店家定會保證魚飯新鮮,以此多掙幾個回頭客。你去挑一筐魚,或蒸或煎,配酒或配白糜,人生值得。要是潮汕人到了外地,若吃不上魚,日子都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
▲ 各種魚飯,鮮掉牙。圖/味覺大師
看潮汕的粿。傳說,畲族起源於潮州的鳳凰山,受這支原住游耕民族的影響,潮汕人愛吃用米粉、糯米粉、麥粉和薯粉做成的粿。粉的比例不同,餡料不同,做出粿的用處就不同。比如都是用糯米粉做的甜粿和錢仔粿,前者在日常祭祀都會用到,但後者會用在中元節上。
▲ 日常售賣的各種粿,選擇恐懼症的敵人。攝影/耳東塵
吃飽還要喝足。潮汕人講究喝工夫茶,當地人叫jia die。茶葉以烏龍茶為主,但斟茶的場所可以擴展到整個宇宙——去鄰居家吵架,要先坐下來喝壺茶;往KTV的包廂一坐,標標準準的茶具已經為你備好;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時聚在農藥鋪里喝茶。形成喝茶的習俗,還要追溯到清朝末期,當時中國茶葉的對外貿易處於劣勢,在潮汕本地的價格自然就降了下來,大家紛紛開始買茶喝茶。
▲ 功夫茶。攝影/耳東塵
不管幾個人喝,老式的工夫茶會放三個杯子。大家不認杯子隨機喝,喝完了主人就用開水燙一燙。潮汕人管這個叫「食nuá燒康掛」,大意是潮汕人背井離鄉,難免有需要幫襯的地方。三個杯子,能喝出互幫互助的感情。
日常審視
光緒時期的《海陽縣誌》中提到:潮人每有所事,輒求祈簽,以卜休咎。潮汕人歷來生活險阻,斗野寇,跨南洋,正是一個個神明,給了他們心靈的港灣。也許是港灣過於舒適,讓老一輩潮汕人的思想被「禮教」禁錮了,視野漸漸封閉。
▲ 潮州市,仙河村。攝影/陸連宇
都說在潮汕人眼裡,中國只有兩個地方:潮汕和省外。外地女生跟潮汕人談戀愛沒有未來。對於一些新一代的潮汕青年來說,他們倒更願意把這些「差評」當成自嘲,然後背上行囊往外走,到廣州到深圳,到北京到海外,就像當年因動亂或商機遠走他鄉的潮汕祖輩一樣。
▲ 潮汕居民的日常,圖中卓府,是私人府宅。攝影/二中兄
但無論如何,潮汕人對海味的思念不會變,對家族的思念不會變,對自由未來的嚮往也不會變。
-END-
文丨百萬
圖編丨袁千禧
設計 | Q年
地圖編輯 | 劉昊冰
封圖丨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多肉小菜蟲肉肉分分鐘爆盆!

私房打開後花芽冒不停開花將近200朵!

手機賣不出中國無法擺脫三星?

古代最囂張跋扈公主是誰?最終被人暗害身亡

弄不懂住宅設計常用參數?110條幹貨!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