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學家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4月
29
2020


分類:科技
作者:朱安春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本文資料整理自《央視新聞》
12月18日上午,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
和10名「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
在這100名改革先鋒名單中,
多位優秀的科學家不忘初心、埋頭苦幹,
憑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
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們是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的榜樣,
是國家和人民的財富,
激勵著我們銳意進取、拼搏奮鬥!
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王大珩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王大珩,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和首台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1986年3月,他會同其他3名科學家提出「863」計劃建議並獲中央批准,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1992年與其他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建立中國工程院。
王永民
「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北京王碼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創立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1983年發明「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1998年發明「98規範王碼」,是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並較早通過鑑定的漢字輸入法,推動了計算機在我國的普及。其發明技術獲得中、美、英等國專利40餘項。
葉聰
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葉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他長期從事載人潛水器的研究、設計和研發工作,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出於對載人深潛事業的熱愛,主動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作為主駕駛員參與「蛟龍號」深潛作業共計50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載人深潛事業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崗位建功、報效祖國的榜樣。
孫家棟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鏞,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他創立人居環境科學,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成功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開展區域城鄉、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陳景潤
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原學部委員。他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他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南仁東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他潛心天文研究,堅持自主創新,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台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勇於擔當堪稱楷模,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懈奮鬥。
鍾南山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鍾南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擊「非典」中,他不顧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為戰勝「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貢獻。主動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奪取應對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
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他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以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是國際抗瘧第一用藥,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開甲
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
程開甲,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隱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他是「兩彈一星」元勛,為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是以身許黨許國的時代楷模。
王選
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王選,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主持研製成功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我國出版印刷行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和電」的技術革命,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典範。致力於研究成果產業化,主持開發的電子出版系統,引發報業和印刷業四次技術革新,使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占領99%國內報業和80%海外華文報業市場。設立「王選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創新研究。
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他們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他們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讓我們記住這些科學家的名字,
向他們致敬!

延伸閱讀

分享描述心中的詩和遠方——余定蘭中國畫作品欣賞

那個幹什麼都能成的謝霆鋒又來虐我們了

科學家認為它與瑪雅文明存在聯繫

20年未換過代如今才迎來換代

參加非遺展示喜獲國際殊榮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