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饑荒中日寇真的拿出軍糧救百姓嗎?真實情況是這樣

5月
28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蘇萱秋


汐音視史
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中原地區就作為中日對決的戰場,遭到戰爭的反覆蹂躪。1938年蘭封會戰後河南戰區進入相持階段,各地戰爭難民大批匯入河南,加快了國統區社會生態的失調,加重了河南省百姓的糧食負擔。而雙方參戰部隊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糧食。
1942年冬,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24歲的天津小伙張高峰,剛從武漢大學系畢業,就被《大公報》派往河南擔任戰地記者。從陝西入河南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隴海路上河南災民成千成萬逃亡陝西……火車載著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樣,沿途遺棄子女者日有所聞,失足斃命,更為常事……
到了昔日繁華的洛陽街頭,躍入張高峰眼帘的是更加悲慘的景象,到處都是蒼老而無生氣的乞丐,他們伸出來的手,儘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們全身,會誤以為是一張生理骨幹挂圖,這些蒼老的乞丐一個個邁著踉蹌步子,叫不應,哭無淚,無聲無響的餓斃街頭。離開洛陽繼續南行,一路上的村莊,十室九空了」,餓狗畏縮著尾巴,在村口繞來繞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餓殍……

而電影《溫故一九四二》在這部作品中反映1942年日軍發放軍糧解救災民,作者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的糧,是賣國,是漢奸,這個國又有什麼不可以賣的呢?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是寧肯餓死當中國鬼呢?還是不餓死當亡國奴, 我們選擇了後者, 其實餓死了, 也是亡國鬼。所以,當時我的鄉親們,我的親戚朋友,為日軍帶路。

講述河南1942-1943年大饑荒的電影《一九四二》,在坊間已成熱詞。但可惜的是,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作為腳本的紀實原著,乃至於媒體對該段歷史的諸多重新發掘,均可謂是偽史當道。
他所謂的河南人民幫助日軍襲擊國軍,完全是對抗戰中河南老百姓的侮辱。而在《溫顧1942》裡面,劉震雲故意隱瞞自己老家延津早在1938年就已經是日占區的現實,把日寇造成的大量死亡張冠李戴到國民政府頭上,就屬於不上道的行為。
河南是戰區,中日兩軍幾十萬大軍長期對峙,隨時可能開戰,當時戰區軍隊和地方政府兩級管理,造成管理總體是比較混亂的。所以,省主席敢於瞞報饑荒的規模,導致上面出現一定的誤判。不過,救災工作是早就開始了,只是因為河南四面鐵路公路交通基本都是日軍封鎖,導致糧食運輸極為困難,造成救災糧食的嚴重不足。
所謂「一九四三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純屬胡說八道。1943年,日本人也 沒有「開進河南災區」,此一時期,國軍的防線並未有過大幅度的後移。日本不但沒有「開進來」救國統區災民們的命,連淪陷區災民們的命,也沒有救。
岡村寧次管轄的山西淪陷區,1943年也同樣災情嚴重,日軍並未主動放糧,偶有放糧的記載,也是在受到災民攻擊之後的應急舉措。正太路陽泉車站為日軍糧食集中地,1943年3月,各地災民數以萬計先後集中到陽泉車站。在(中
共)城工人員的組織下,進行向日軍要糧鬥爭,搗毀日軍糧庫多處。陽泉災民300餘人,從3月20日起包圍了日軍司令部3天,迫使日軍將搶來的糧食拿出一部分分給災民。日本把中國人的糧食搶完了,災荒時日軍未曾放糧,當時主持河南淪陷區政務的偽河南省政府,在救災工作上也乏善可陳。
1942年大批災民離家逃荒,而日軍為防止影響穩定,採取封鎖政策,災民不能向日占區流動,且日軍還將災民向大後方以及敵後根據地驅趕,而向國共控制區被驅趕的難民不下三百萬。
1942年9月9日,西安王曲軍事會議上,以蔣鼎文為首的河南軍方向蔣介石報告了災情實況之後,河南省政府的救災工作展開 。9月16日,李培基迫於中央壓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災委員會。42年9月後,隨著救災工作的展開,河南省救災委員會相繼制定了《緊急救災實施辦法》、《獎勵各縣紳商富戶自動救濟災貧辦法》、《節食救災辦法》等政策法規。並設立難民收容所,較大程度上緩解了難民的無序逃亡。

1942年,蔣介石親自下達手令,命河南省救災委員會沿隴海線,在重要地點設立粥廠,救濟西去逃荒的災民。後擇定廣武、洛陽、靈寶、常家灣、閿底鎮等5處各設一廠,統限1943年1月1日組織成立,開始收容西上災民。其經費全部由中央撥付報銷。自設立至結束,共耗費經費800餘萬元,救濟災民達55.8萬餘人。此外,省內各縣亦普遍設立粥廠,總計4289處,收養災民189萬餘人。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和日本人阻撓救災、採取封鎖政策,1942年根本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人死於飢餓。

延伸閱讀

有著純凈的生態美景趣味無窮

走起來!聊城開發區「魅力鄉村健步走」活動成功舉辦

看完可不要激動!

探秘11個夏日旅行小貼士。

30萬妥妥的拿下!|解析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