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文德皇后有沒有愛情?這位歷代以來最稱職皇后是怎樣的人

6月
19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朱雁容


2018-12-17 由 語文360 發表于歷史
文德皇后是歷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皇后之一,原因就是後世唐代賢明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
文德皇后出生於公元601年,是河南洛陽人士。文德皇后並不是如同其他的妃嬪一樣,通過民間選妃而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文德皇后是隋朝著名武將長孫晟的女兒,屬於名門之後。自幼便李淵的喜愛。
文德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便已經嫁給了唐太宗李世民,而唐太宗李世民當時也只有十七歲。在貞觀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文德皇后便去世了,年僅三十五歲。
有人曾經這樣稱讚過文德皇后:「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僅僅從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文德皇后是怎樣的一個人,那就是賢良淑德,具有母儀天下的風範的人。
在女性能否進入官場這一個問題上,李世民就曾經迷惘過。唐太宗李世民一直都認為女性不應該參與政治。但是,文德皇后說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思齊,居安思危「。唐太宗聽完之後,也認為文德皇后說得很有道理,從此也時刻不忘文德皇后說的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文德皇后還是一個明是非,懂道理的一個人。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長孫氏是長孫晟最小的女兒,因為她從小聰慧相貌甜美,所以長孫家族對於她的婚姻還是很重視的。他的大伯因為欣賞李淵的妻子竇氏,覺得她教養出來的孩子一定非常優秀,所以便催促長孫晟和唐國公府訂立婚約。長孫晟原本是想把小女兒許配給李世民,但是很快長孫晟就去世了。
之後長孫無忌因為知道這份姻緣,最終還是由長孫無忌促成了兩人的婚姻。
在大業九年(公元619年),13歲的長孫氏嫁給了16歲的李世民,婚後兩人感情很好,長孫氏懂事明理又頗有才華,這一點讓李世民很欣賞。等到了義寧二年的時候,李淵登基成為皇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為秦王妃。之後在秦王府與東宮矛盾加劇的時候,長孫氏,作為前王妃義務反顧的站在丈夫李世民的身邊默默地支持著他。而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李世民在城門口和士兵都沒有想到長孫氏會出現並且激勵鼓舞士兵,終於在李世民登基成為唐太宗的時候長孫氏成為皇后。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皇后之一,她幫助李世民輔佐後宮,在長孫家族權勢最盛的時期,毅然決然的讓自己的哥哥退位讓賢,而當李世民想要加封長孫無忌的時候,也被長孫皇后拒絕。在抑制外戚這一方面長孫皇后做得非常出色。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陪太宗到九成宮避暑的時候長孫皇后病重,李世民派高僧祈福幸而挽回了長孫皇后的性命。但是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因為氣疾復發最後不治而亡。
玄武門之變當天,長孫皇后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後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即恆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李麗質、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李明達、新城公主。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在立政殿去世,葬於唐昭陵,諡號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 天寶八載(749年),加尊號為文德順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
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后病情旋及康復。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納妃啟願。於是太宗決定再次求助於佛家。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雖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夠又一次給妻子帶來好運,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十年六月(636年),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
還陝述懷
原文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
這一切都是為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啊。
戰爭的場面如電閃,軍情火急,動作迅猛。
滿山遍野駐宅了千軍萬馬。戰場如登山一樣,指揮也需要靈活。
昨天的戰爭必修會流血犧牲,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統一。
注釋
⑴慨然:長嘆的樣子。撫長劍:手撫腰間的長劍。
⑵濟世:濟世救民。邀名:爭名奪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形容行動迅猛,紀律嚴明。旂(qí):即「旗」。
⑷遍野:滿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較複雜。麾武節、縱神兵:形容戰鬥指揮比較靈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統一。
作品鑑賞
《還陝述懷》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練而又具體形象
全詩分三層。首聯一層:「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詩人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凱旋班師,面對著剛剛得到統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戰爭的艱辛,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由於前線將士的流血犧牲,贏得統一局面,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中間三聯為第二層,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是全詩核心部分。「星旌紛電舉,日羽肅天行」一聯寫行軍場面,「星旌」、「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表現行動迅猛,紀律嚴明。短短兩句十字,把一支軍風嚴明、行動迅速、聲勢威嚴的正義之師的雄姿展現在讀者眼前。「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一聯寫駐紮場面,千軍萬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一聯則寫戰鬥場面,「登山」、「背水」寫地形複雜;「麾武節」、「縱神兵」謂指揮靈活。「背水縱神兵」用典,《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這裡作者是以大軍事家韓信自比。中間短短三聯六句,再現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從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鍊而又具體形象。
《還陝述懷》優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風格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
末聯為第三層,以抒發豪情壯志作結:「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與首聯遙相呼應,語義剛毅果絕。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必然會有流血犧牲,但從前的犧牲是為了換來今天的統一。詩人心中不無感慨。
這首詩是李世民詩歌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全詩充滿浩然正氣。此詩在藝術表現上,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全詩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練;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是一首優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風格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
作者介紹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中文名
李世民
別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國 籍
中國(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出生日期
開皇十八年(一說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開
代表作品
《帝范》,《貞觀政要》等
諡 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 號
太宗
年 號
貞觀

延伸閱讀

艷麗不可擋的中國風照過來

村民拒絕修路去重慶的這個世外桃源全靠徒步

彭于晏代言優惠後不到30萬

我想了很久還是說出來吧說出來會好受一些!

看了歐服玩家開的狂狼法球國服玩家表示強烈不適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