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詢為何一直爭議不斷?

7月
22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何風美


全歷史
要說民國文壇上,誰最像金庸筆下「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辜鴻銘估計是最神似的一個。
黃藥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奇門遁甲、琴棋書畫等無一不精,個性還離經叛道、狂傲不羈;而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那憤世嫉俗、好諷刺的性格,奇異的言行,也註定了要和黃藥師背負同樣多的世俗爭議……
奇:西方的土壤里開出東方的花
民國時期,大多數文化修養極高的大師、學者大多出自家境頗豐的書香門第,但辜鴻銘是個例外。他生於南洋,學在西洋,除了祖籍是福建外,與東方文化可謂是毫不搭邊。
1897年,辜鴻銘出生在馬來半島檳榔嶼的尼蒙橡膠園內,排行家中老二。父親是橡膠園的總管家,母親則是葡萄牙人。因為是中葡混血的緣故,嬰兒時的他頭髮微黃,皮膚白皙,眼睛泛藍。
辜鴻銘
少年時期,因為家境殷實,後來又成了橡膠園主布朗夫婦的義子,10歲左右便隨著義父母來到當時號稱「世界工廠」的西方帝國——英國。而後,他的求學足跡輾轉於英德之間,先後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求學,並得到校長、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彌爾頓的《失樂園》
學生時代的辜鴻銘天資聰慧,他的語言學習從彌爾頓的《失樂園》開始,六千五百多行無韻詩,他僅用了一個月就能背得滾瓜爛熟。還不懂德語時,他就像念咒一樣用半年時間將《浮士德》熟背下來,在他朗朗上口後,老師才開始講解,使他的「思想由簡入繁,由淺入深」。以至於他在讀莎士比亞的三十七本戲劇時,從兩周讀一本,到兩周讀三本,最後得出的是:「讀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筆生花,興奮不已,但就是讓人感到太過熱鬧,少了一份深沉。」
有了這份學習積累,很快辜鴻銘就顯現出了極高的語言天賦。他能在德國人舉辦紀念俾斯麥百年誕辰會做即興演講,博得一片喝彩;還會用拉丁文作詩,民初上海愚園路廊壁上鑲嵌的拉丁文的詩,就出自辜鴻銘的手筆。當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早已經是聲名顯赫的人物,而40年後,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就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海外留學生活,讓少年辜鴻銘很快成長為了一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後來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然而,西方文化的滋養還僅僅只是個開始,估計連當時的辜鴻銘本人也想不到,他會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東方文化的鐵桿粉絲。
1880年,23歲的辜鴻銘結束漫漫異國求學路,回到故鄉檳城。次年,他與清末學者、外交家馬建忠相識。當時,馬建忠深受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刺激,「決然舍其所學,而學所謂洋務者」。辜鴻銘與他相見恨晚,交談三日後,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他開始辭去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的公職,專心學習中國文化。而正是這次轉折,讓儒家學說之仁義之道就此成為辜鴻銘持守終生的定見。

清末外交家、學者馬建忠
兩年後,辜鴻銘就開始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對西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裡,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
狂:知與行,必須同時在路上
待人如賓的張之洞
任職期間,他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推行新政,創辦近代高等學府——自強學堂,並任教習。又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張之洞是典型的中國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讀儒家經典,16歲科舉入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帶有很強的中國儒臣特徵。而辜鴻銘由西學轉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遠不及張之洞儒學底蘊的深厚,但在張之洞的影響下,他對儒學進行修習研討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們成了多年的至交。僅從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煉還遠遠不夠,辜鴻銘決定尊崇父親「回到東方來,做個中國人」的遺命,進入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府,擔任外文秘書一職。這一做,就是20年。
值得一提的是,辜鴻銘的罵人技能簡直堪稱一絕!1907年,袁世凱和張之洞一同入軍機處。一次,袁對德國公使說:「張中堂是講學問的,而我是來辦事的。」辜鴻銘後來聽說了此事,就對袁的幕僚說:「這話說的對,但要看辦的是什麼事,如是老媽子倒馬桶,自然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麼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的。」後來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死去,辜鴻銘特別高興,北洋政府要求全國哀悼三日,他卻專門請來了戲班子在家中唱戲三天,邀請中外友人一起開心。

即使是袁世凱,辜鴻銘也毫不吝惜他的毒舌
然而,這份工作最終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而告吹。或許一開始,他就選錯了歷史的方向,在這樣的前提下,縱使他可以靈敏的判斷成敗,也無法跳脫其階級局限。
1908年宣統即位,辜鴻銘擔任外交部侍郎。後又在北大擔任教授,執教英國文學。但他那看不慣就要罵人的性格,很快讓他辭去了北大的教職。
辜鴻銘的死對頭——胡適
當時,辜鴻銘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擁躉,而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卻算得上是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一有機會,他就在課堂上大講儒學禮教,還公然罵羅家倫。後來,羅家倫也掀翻了他的教書飯碗。
他和胡適也是有名的冤家對頭!1917年,胡適剛被聘為北大教授時,在一次演講中,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馬的詩,結果下面也傳來了一陣英文,意思是胡適先生的英語是英國下等人的發音,而嘲諷胡適的也就是辜鴻銘。這便是兩人的第一次衝突,之後就是各種衝突不斷。
然而辜鴻銘卻對同樣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謂怪哉。
怪:神反差!留辮子戀小腳支持納妾
生在西方卻深愛著東方文化,又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興邦之願,不出任何意外,辜鴻銘在那個時代,完全會成為新青年們心中的偶像。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風景,竟成了留小辮的老古董。
因為都有海外背景和推崇儒學,辜鴻銘常被和莊士敦比較
20世紀初的西方世界,辜鴻銘早已聲名遠揚。在德國人的眼中,辜鴻銘與泰戈爾兩個人是可以與東方文化畫上等號的。毛姆千里迢迢從英國來拜謁,卻遭到了一頓冷嘲熱諷,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也曾慕名來訪。實際上,辜鴻銘不僅脾氣臭、毒舌,還有一套迂腐的奇葩言論。
1.別人剪頭髮爭做新青年,他偏要留小辮子
一條拖在腦後的長辮子,可以說是辜鴻銘的典型標誌了。這在北京,也稱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一景。他非常留戀髮辮:「常以擁有髮辮而感到自豪。當有人問及於此,先生總是用手摸摸頭髮,得意的說:『這是我的護照!』」
但他的辮子,也並不只是為了復古而留。早在英國留學時,他就已剪掉辮子,西裝革履,一副洋派。但後來等到人人都在談論反清時,他反而把辮子重新留了起來,原因很可能是「立異以為高」。這也符合他復古派的身份。
接待泰戈爾時的辜鴻銘(右二),就是一副清朝遺老的打扮
據說當年他上課時,北大學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譏:「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2.在呼籲放足的浪潮中,他卻迷戀小腳
辜鴻銘很喜歡清人方洵寫的《香蓮品藻》,這本書詳細地劃分了「金蓮」種類。辜鴻銘還有很多「創見」,比如:
「小腳女人,神秘美妙,它講究的是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前代纏足,乃一大藝術發明。」
3.主張男人納妾
在當時,幾乎擁有進步思想的青年都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情況下,辜鴻銘卻是納妾制度的忠實擁護者。他不僅自己娶了一房小妾,還美其名曰納妾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辜鴻銘的妻妾
「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是辜鴻銘最有名的支持納妾的詭辯論。然而「茶壺理論」因無邏輯可言,當年曾遭到許多中外人士的嘲笑。
就這樣,在那個風雲詭譎的年代,辜鴻銘就像一個異類遊走在各種矛盾中。別人極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種diss,別人開展新文化運動,他偏大力吹捧傳統文化。有人說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說他堅持自我……
也許正如北大教授溫源寧在《一個有思想的俗人》所說:「在生前,辜鴻銘已經成了傳奇人物;逝世之後,恐怕有可能化為神話人物。其實,他那個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見的那許多人並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個天生的叛逆人物罷了……」
參考資料: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
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
高令印、高秀華:《辜鴻銘與中西文化》
付蘭梅:《東西南北人——辜鴻銘生平軼事研究管窺》
黃興濤:《閒話辜鴻銘: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下載全歷史,換個角度看世界↓↓↓

延伸閱讀

卻被扣3分罰款200元好多老司機經歷過

富可敵國!不敢相信

導航李白與王維真為玉真公主爭風吃醋過?

洛杉磯感受「文化中國·四海同春」秘辛

哪種辟邪最厲害?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