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竹簡

7月
25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雲說歷史
紙是中國人發明的。東漢蔡倫發明改良版的造紙術。造紙術成了中國古代的影響西方的「四大發明」之一。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人曾長期使用竹簡來書寫文字。當然,商周還有甲骨文和金文。
相比骨頭、龜殼、青銅器和錦帛,無疑竹簡是成本最低的,有利於大規模廣泛使用。
根據《尚書》里「(商朝)有冊有典」的說法,商朝人就開始使用竹簡。現在保存最早的竹簡,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隨著造紙術的普及,直到晉朝,竹簡才慢慢淡出中國古人的生活。
中國的造紙術大概在公元8世紀傳播到阿拉伯地區。說是在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俘虜了一些唐朝工匠,從而學會了造紙術。
阿拉伯人用了幾百年才普及造紙術。到13世紀造紙術傳入歐洲南部的義大利地區。
但當時的歐洲生產力水平很低。直至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還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
那麼,問題來了:在紙傳播到西方之前,西方人使用什麼書寫文字呢?
使用莎草紙和羊皮卷。
莎草紙誕生於古埃及,流傳於古希臘等國的莎草紙。
但莎草紙並非是「紙」,而是將紙莎草的莖切成薄片浸泡後,再平攤捶打後形成的薄片。與中國人的造紙術,完全是兩回事。這種莎草紙可以在乾燥環境下保存,還曾是古埃及重要的出口商品,主要出口到歐洲。
羊皮卷則是把羊皮泡在石灰水裡去掉毛脂,然後再用木框拉伸,就變成了可以用來寫字的「紙」。
對於歐洲人來說,這兩種「紙」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貴。
羊皮卷是用小羊羔的皮做的,成本高的嚇人。而莎草紙製作工藝複雜,跟「三合板」差不多。歐洲人本地缺乏莎草這種植物,只能從埃及進口,所以,成本也很高,跟羊皮卷的價格差不多,但不如羊皮卷好用。所以,歐洲人只使用了一段時間的莎草紙,後來就改用羊皮卷了。
在紙發明之前,中國人廣泛使用竹簡,歐洲人則主要使用羊皮卷、莎草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又反映了哪些問題?
第一,歐洲沒有原產的野生竹子。
竹子一般成長在天氣比較熱的亞熱帶地區。歐洲地處高緯度地區,南歐的威尼斯與哈爾濱差不多處在同一緯度上。
在商周和秦漢時期,中國北方比現在溫暖一些,所以北方也有大量的竹子。中國人使用竹簡方便就地取材,成本很低。
當然,這並不是歐洲不適用竹簡的主要原因。因為歐洲可以進口莎草紙,自然也可以進口更便宜的竹子。甚至可以使用木片代替竹子。
第二,歐洲真正不使用竹簡的原因是社會發展落後。
中國之所以使用竹簡,是生產力取得大發展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原來的甲骨文、金文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播的要求。竹簡開始大規模使用。竹簡的大規模使用又反過來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
首先,竹簡的使用對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喜歡研究《易》,每天翻竹簡,竟然把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翻斷了很多次。
如果沒有竹簡,那孔子只能讀甲骨、青銅器或者錦帛上面的文字了。嚴重影響文化傳播。
其次,竹簡的大規模使用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封建制的瓦解,促進了中央集權的形成。
甲骨文和金文時期,只有貴族才能讀書,貴族壟斷了知識,也就只有貴族能做官。
竹簡讓普通人也可以讀書、做官。
再次,竹簡讓官府可以使用低成本的竹簡來傳達政令,可以管理更廣闊的疆域。
與中國相反,歐洲不使用竹簡及類似的東西,說明當時歐洲非常落後,貴族和教會壟斷知識,官府政令不能遠距離傳播,歐洲的奴隸制和封建制依然根深蒂固。
總結:一枚小小的竹簡,其實反映了在使用紙之前,古代中國的先進和古代歐洲的落後。歐洲人在沒有紙的時代,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另外,莎草紙這種東西其實比較詭異。中國出土的任何文物,包括竹簡、青銅器等,大都是有 出土時間和地點的。而歐洲現存的十萬多張莎草紙,上面有大量的數學公式、古埃及文字等,但很多都色彩艷麗,如同剛製作出來的,且沒有出土時間和地點。簡言之,有造假嫌疑。
大家也已說下自己的看法。

延伸閱讀

你知道麼?畫畫是有很多風險的!小秘密

穿越高山草甸人間仙境武功山

品質超越寶馬3系卻沒人要

支付寶機票人人都坐得起國際商務艙

曾一戰大破十萬曹兵投奔劉備後被重用導讀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