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反覆說3個字太后絕食3日

8月
07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朱彤香


博史通今
明太祖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統一中原,驅除元虜,內懲貪官,外攘強敵,在位31年,創造「洪武之治」,朱元璋不失為一個偉大的帝王。然後,帝王也要面臨生死。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明朝帝王傳承的接力棒,正式交給了建文帝。就在朱元璋駕崩的同一年,在離南京東南500里的杭州府,一個嬰兒呱呱墜地,誰都想不到,這個嬰兒在51年後,會拯救大明朝於危難,成為「再造大明」的大功臣,這個嬰兒,名叫于謙。

公元1449年,于謙51歲,任兵部侍郎,這一年明朝遇到了自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明英宗為了征討瓦剌(屬蒙古族的一個部落),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幾乎全軍覆沒,而且明英宗被俘,成為大明朝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當過俘虜的皇帝。
不僅如此,瓦剌一方面裹挾明英宗,另一方面持續攻打明朝城池,眼看就要兵臨北京城下。當時兵部尚書鄺埜隨駕戰死,于謙作為兵部侍郎,挑起了兵部的大梁。
土木堡之變,不僅造成了明朝開國功勳集團的覆滅,還造成了明朝50萬精銳全軍覆沒,而留守的士兵,僅有10萬,還大多是老弱病殘。瓦剌銳不可當,要想以10萬殘兵來抵禦強敵,幾無可能。一時間,朝廷人心惶惶,很多大臣開始轉移財產,準備逃走。以徐珵為首的官員,建議遷都南京,以免發生「靖康之恥」。于謙等人堅決反對,力主抗敵。最後孫太后和郕王(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唯一的弟弟)的支持。
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統領抗敵事宜。于謙一方面令人嚴守城門,一方面調集南方的備操軍和抗倭軍,待援軍一到,以攻代守。于謙帶領大軍出城迎戰瓦剌的時候,命後軍把城門關上,除非自己取勝,否則絕不開城門。在於謙的帶領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拯救了大明王朝。
在此期間,由於明英宗被俘,明朝不可一日無主,在於謙的建議下,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帝(明代宗,景泰帝),得到了孫太后的認可。當瓦剌兵敗,被俘的明英宗要被接回國。于謙認為,大位已定,朱祁鈺皇帝不能變,朱祁鎮回來只能是太上皇。
朱祁鎮和朱祁鈺,本來兄弟情深,但因為皇位,最終反目,朱祁鎮被弟弟關在南宮中,一關就是7年。7年後,朱祁鈺病重,膝下無子,明朝皇位不能空懸。徐有貞、石亨等一幫投機的大臣,趁夜發動「奪門之變」,把朱祁鎮接了出來,朱祁鎮被俘1年,被幽禁7年,時隔8年後重新登上皇位,貶弟弟朱祁鈺為郕王。接下來,面臨一個大問題,于謙怎麼處置?
《明史》記載: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不錯,對於明英宗來說,于謙首先是個清官,其次是保衛大明朝的功臣,最後他是支持弟弟朱祁鈺的人。如果沒有最後這一條,于謙仍會受到重用,但對於支持弟弟的人,明英宗最後沒有留他,雖然猶豫,但還是決定處死於謙。
于謙臨死前,有人建議于謙去辯解,于謙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這可能就是英雄的氣魄,別人要殺你,你辯解有什麼意義呢?于謙從容就義。當明英宗派人抄于謙的家產時,發現於謙雖然當了7年朝廷大員,權傾朝野,但家中卻空無財產,只有朱祁鈺當年賜的蟒袍和寶劍。孫太后聽聞于謙被處死,淚流不止,連連捶胸頓足,絕食三日,口中重複「必悔之」三個字。
不到兩年,石亨、曹吉祥等一幫奸臣陸續被查出罪行,貪腐無數,大臣吳瑾說道:「若于謙在,豈會如此?」明英宗無言以對。
自古功臣被殺,大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功高震主;第二是知法犯法。而于謙,屬於第三種原因:無罪而被殺,只因政治。
于謙雖然後來被明憲宗(明英宗之子)平反昭雪,但明英宗卻一直不敢承認于謙的清白。「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于謙。

延伸閱讀

應邀參加美國舊金山第六屆智慧城市科技與藝術高峰論

必讀,落落大方——畫家李有明

必看,當代碑學大師孫伯翔書法作品賞析

它們都是最頂尖的「中國製造」

享負盛名有人名傳後世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